“*叶舞秋风,前路也未知西东……”,追热播剧《阮玲玉》时,我还很小,那时家里的电视机还是黑白的。
多少年过去了,我已记不起剧情和演员的样子,但这句歌词和“阮玲玉”孤单远去的背影,历历在目。
春暖花开,秋风萧瑟,四季更替,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然而亲人在年纪尚轻时离开,叫人如何平静面对?
从呱呱落地到垂垂老矣,几乎每一步我们都提前计划过,唯独死亡,我们没有做过计划,但是它从来都是不期而至,将我们拉到“生死两茫茫”的境地。
多年前,同学的父亲,在工作时,不小心触电身亡,同学的母亲接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在悲伤中无法自拔,多次选择自杀。
什么样的痛,让她完全不顾两个刚成年还未成家的儿子,一二再,再二三地选择死亡?虽然多次都被抢救过来,但最后也只能在轮椅上了此残生。
年杭州保姆纵火案后,很多人都心疼林生斌,都怕他经受不住失去老婆孩子的痛,毕竟一下子失去四个挚亲。
这两天得知他再婚生女,网友据此推算出,他在妻儿离开大约半年就有新欢了,风向急转,谩骂满天,“多情”立马变“薄情”。
要用多久才能走出死亡的悲痛?像王维一样,丧妻后终身不娶才算“深情”?丧偶不久再婚就算“背叛”?
或者说从此就像唐山地震幸存者一样:“我经历了一场天灾,你们却让我承受了40多年余震。”
当我们带着过往的“伤痕”,艰难前行时,有一本书为我们带来了穿越丧亲之痛的福音——《当绿叶缓缓落下,与生死学大师的最后对话》。
这本书的作者,伊丽莎白.库伯乐.罗斯,是探讨死亡与临终经验的权威,深受人们的爱戴与尊重,她不仅著有《论死亡与临终》、《用心去活》、《天使走过人间》、《你可以靠近我》、《当绿叶缓缓落下》。
更长期致力于照顾重症病童、艾滋病患者与老人,无数的人在面对死亡或者亲人临终时,从她身上获得了安慰与理解。她的著作被翻译成27种语言,她于去世前,与大卫.凯思乐二度合作完成了本书。
大卫.凯思乐,《临终的需求》作者,与伊丽莎白合作完成《用心去活》和《当绿叶缓缓落下》,深获特蕾莎修女赞赏。
凯思乐是探讨悲伤与失落情绪的权威,伊丽莎白.泰勒等多位知名演员,作家及其亲友,临终前都曾求助过他。希望这本书能带给你光明、希望与安慰。
要想走出悲痛,我们首先要先走近悲伤、了解悲伤、然后穿越悲伤,接下来我会分四点来与大家分享本书。
第一点,悲伤的五个阶段;第二点,悲伤的内在世界;第三点,悲伤的外在表现;第四点,特殊情况。让我们开始走进悲伤的五个阶段吧。
一,悲伤的五个阶段
01否定
有经历过亲人突然离世的人,一定对这个阶段刻骨铭心,如马航事件、、唐山、汶川地震等遇难者家属。
否定与震惊能帮他们度过最困难的时期,调整悲伤的感觉。他们会不断自问:这是真的吗?他真的死了吗?
否定心态是一种恩典,是保护心灵的重要机制,上天知道若是让所有的失落感倾泻而出,必然会超乎你的情感负荷。
02愤怒
在这个阶段,你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我的亲人?是我做错了什么事,上天要如此惩罚我?
此时,你愤怒于从此必须生活在一个再也无法找到他,呼唤他的世界,无论走到哪里,你都不可能再找到他。
此时如果有人来安慰你,劝你尽快走出悲痛,你心里会想: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失去亲人的又不是你。
愤怒是治疗过程的必须阶段,不要批判你的愤怒,也不要要求失去亲人的人尽快走出愤怒,你不妨尝试步行、游泳、园艺、旅游或者参加一个志愿者团体。
“之前很多朋友都劝我多出去走走,这次走出来了,确实感觉不一样。站在高处有些话我可以大声的呐喊出来,心情好多了。”这是林生斌头条三年前的一段话。
03讨价还价
在陪伴母亲治病的近两年里,我见过很多年轻的尿*症患者,医院的时候,有一个20多岁的患者告诉我:他曾向上帝承诺,如果他的病被治好了,他就做全职传道人。
还有一对母子,儿子长得很帅,在一所名牌大学上大二,毕业出来会有很好的前途,所有亲戚朋友都羡慕她培养了一个如此优秀的儿子。
听到儿子患尿*症时,他们夫妻简直是晴天霹雳,她说:“我宁愿替儿子生病,或者用我十年,二十年的寿命,换回我儿子的健康,他还那么年轻。”
医院检查?假设我不叫他干啥去,他就不会被车撞……。刚开始半年,否定、愤怒、愧疚、自责、讨价还价不断萦绕心头。
讨价还价可能帮你从一种失落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让心灵有时间慢慢调适,也许你为了逃避痛苦,宁可让内心留下一个空洞,讨价还价有助于填补这个空洞,让你相信有一天可以在混乱中重建秩序。
04沮丧
当你真正认清这次亲人不会好了、真的离开了后,理所当然感到沮丧。那种感觉无力又无奈,像是被击倒后,直接瘫在地上,根本不想爬起来。
天亮了,你却动都不想动,因为你知道天是灰色的,你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起床的理由,每天看似正常,实则如行尸走肉。
抑郁症需要治疗,但悲伤过后的沮丧是造物主的设计,借由关闭神经系统,发挥保护作用,帮助我们度过无法处理的低潮。
沮丧会让你放慢脚步,好好反省自己失去了什么?只要你愿意面对沮丧,它在达成任务后便会离去。此时如果有亲人能静静陪伴,不催促、不说教,你应该会感激他。
05接受
母亲去世后的一天,一个客户约了我,等我到约定地方时,客户还没到,我便在附近超市闲逛等她。
已近*昏,我呆呆地望着窗外的大雪,想起:如果母亲还在,她一定会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回家吃饭?
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没有母亲了,从此再也不会有一个叫“妈妈”的人关心我,是否吃饭、是否带伞、是否添衣……,我泪如雨下。
所谓接受现实,或许是好心情的日子渐渐比坏心情的日子多一些。然而,当你能够重新活过来、感受生活乐趣时,往往又会觉得是对亲人的一种背叛。
尤其是失去伴侣的人,决定重新走进新的感情,这种背叛感一方面是自己给的,另一方面是外面给的。
还记得汶川地震时,那个用摩托车驮着亡妻回家的男人吗?他叫吴加芳,因记者抓拍到他驮着亡妻回家的照片而走红,被称为情深义重的男人。
妻子去世半年后,他和认识9天,长得很像妻子的女人闪婚,因此被扣上了“薄情寡义男”。
再多情的人,在失去伴侣后,都有追求新恋情的可能。何况吴加芳和林生斌,他们只不过是平凡众生中的一个,多情亦或薄情大抵都是外界给的一个标签而已。
每个在伤痛中的人,都渴望重获新生,但前提是你必须了解悲伤的内在世界,必须给自己充裕的时间好好悲伤一场。
二,悲伤的内在世界
你的失落与悲伤是非常个人的体验,不同于任何人,也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五个阶段。
别人或许会与你分享他们的失落经验,会以他们所知的方式安慰你,但你的失落对你有特殊的意义。
作者在本个章节,用几十个真实案例,以及与之对应的20种不同情绪或方式,来诠释每个人面临的不同悲伤感受。
有失落、解脱、安抚情绪、遗憾、眼泪、天使、梦境、萦绕的意向、角色、叙述、责怪等,接下来分享几个比较普遍,也是我比较有感触的点。
01失落、解脱和遗憾
当备受病痛折磨的亲人离去后,我们可能被这三种情绪包裹着,看到亲人从毫无质量可言的生活中解脱出来,照顾他们的亲人也感到一丝轻松。
院子里有一个叔叔患了阿尔兹海默症,他的妻子照顾了他十几年,尽心尽力,不离左右。
在他离去后,虽然阿姨看起来也不舍,但更多的是在心里,长长舒了一口气。与此同时,自责、失落感也会扑面而来(亲人刚走,我怎么能有如此轻松之感?)
有时候悲伤不只是能治疗伤痛,也能治疗你的心灵。如果你有勇气深入探究你的感觉,就会发现最后的源头不只是悲伤,可能还掺杂着懊悔、遗憾。
如果你对逝者还有遗憾,还有一些话来不及说,一些事来不及做,别忘了你还可以在心里、信里表达你的爱与歉意,他们一定会原谅你的。
02眼泪、天使、梦境
你是否在孩童时,有不被允许哭泣的经历?或者说你做父母后,也不允许孩子哭泣?
我们通常认为,在大庭广众之下,哭泣是件很丢脸的事情,即便亲人去世,很多时候我们也强忍泪水,告诉自己要坚强。
母亲去世时,有教会的姊妹来探望,后来她对我说:“那天看到你没有像其他不信主的人那样哭泣,我真为你高兴。”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在母亲弥留之际的很多天里,我天天在她床头放赞美诗,她一直“昏睡”,而我则在一旁边听边流泪。
在她刚去世的半年里,在人潮涌动的地方,我常常静默不语,仔细观察那些人,看他们脸上的表情。
我就在想:他们和躺在太平间、殡仪馆里的人有什么区别?躯壳都是一样的,只是他们多了一口气。想着想着,我就无法抑制地泪如雨下。
在母亲还神志清醒时,我们一起探讨过安葬的事,她告诉我们她不要孤零零在某地,她要葬在离我们的不远处。
想到她将孤零零躺在冰冷的另一个世界,我们都默默流泪,我知道她除了为自己流泪,也为我们会成为,没有母亲心疼的孩子而流泪;而我也是如此,为她也为我自己流泪。
真的感谢在她神志清醒的时候,曾问我们:“真的有天堂吗?”我们都非常肯定地告诉她:真的有天堂,那里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没有病痛……。
我们相信此刻她正和天使在天堂里,信仰给了我们莫大的安慰。
我相信所有逝者家属,都希望能听到某个人在他们最悲痛的时刻告诉他们:“昨晚我梦到你母亲了,她告诉我,她在天堂很好。”
如果她再告诉你:“你母亲生前曾对我说过,她不希望被电击、全身插满管子……,过度抢救只会徒增痛苦。”
那么这个人本身就是“报佳音的天使”,他可能不知道你会因此,不再那么愧疚于没对亲人“过度抢救”,因他的话你得了安慰。
梦境是我们与逝者再度重逢的一个交汇点,我们希望在梦里能和亲人完成生前未完成的事,填补人生遗憾。
眼泪是与生俱来的治疗良药,未流出的眼泪会让悲伤暗潮汹涌,哭泣比长时间持否定态度要好的多,证明你已经接受了亲人离去。
03叙述、责怪、怨恨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这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她在儿子被狼吃了后,反复向人叙述儿子被害的经过,她后悔叫儿子一个人在门口剥豆子,为此她自责、怨恨,她恨吃掉儿子的狼,更恨自己。
她本想在反复叙述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天使”的安慰:嗨,怪不得你,有谁知道大白天会有狼来?
然而,她不但没有得到安慰,时间久了,周围的人也听厌烦了,远远看到她来就绕道而行,可能有的人还会责怪讥诮她。
叙述是治疗创伤经验的重要部分,把伤痛隐藏在心里是很苦的,是违反自然的。如果你下次遇到“祥林嫂”,请驻足、聆听、共情,做一回她的“天使”。
朋友某天突然接到电话,得知父亲去世了,他直接问对方何时举行葬礼?妻子很好奇地问他:“你父亲生病时,你都没有去看他,为何要去参加葬礼?”
他父亲抛妻弃子后,重新娶妻生子,多年都没回来看过他们,更别说尽到做父亲的责任。他怨恨父亲也是理所当然的,他说:“我想只是和过去做个了结吧。”
怨恨一个人未必会随着他的死亡而终止,反而在他死后成为一桩未解的心结,有的人甚至在临终之前,非常想念那个曾经伤害过自己的已故亲人。
你当然可以哀悼一个对你很不好的人,只要你有这个需要就不该压抑,你必须尽情感受失落与悲伤,即使你认为那个人不值得去爱,也不要否定你的感受。
04人生观、孤立、秘密、惩罚
你有过失恋的经验吧?有时候,失恋后的悲伤,并不只是因为失去那个曾经爱你的人,也因为丧失了原有的爱情、婚姻观。
原来我们认为爱情应该是从一而终的,婚姻应该能白头到老的。同样,你的悲伤可能不只是因为失去亲人,也因为丧失了原有的信念。
原本以为能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原本以为可以陪伴你们慢慢长大,看你们成家立业的;原本以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知……
旁人永远都无法了解那种孤单感,能看到的只是当事人内心世界的一小部分投射,亲人给了各种关怀与建议,想推动他尽快走出悲痛。他一定也知道自己会再“活过来”,但需要时间。
要从这么深的创伤中走出来,真的不容易,所以去年,当大家看到林爸爸将“老婆孩子在天堂”换成“林生斌”时,当在直播间看到林爸爸的第一个微笑时,大家才长长舒了一口气,而这两天……
孩子找不到适当语言来表达悲伤(或者不被允许表达),成人则多半无法自在表达情绪。但无论你用何方式走出悲伤,通常你会觉得与其和不了解的人在一起,还不如孤单一人比较好。
如果你发现逝者生前没有告诉你的秘密,他也不能再解释什么来化解你的不安,这可能会在悲伤之中掺杂另外一种悲伤情绪。
如果你能换位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仅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也就能对死者的秘密有所释然。
这些秘密也可能是你自己的,本该以为是在为刚逝去的亲人哀恸,而你却想起初恋或者为曾经逝去的旧情人悲痛。
过去在农村,送葬那天,会请人来帮忙哭丧,以前总疑惑为什么她们每次都能哭得那么伤心,现在想起来,可能她们有之前未被释放的伤痛吧?
悲伤之中还有被惩罚的感觉,认为自己不够好,或者是旁人的看法:一定是当事人做了什么坏事,否则上天为何如此惩罚?所以才更加痛苦。
力克胡哲当初也是这样认为的,“为什么是我?”一直困扰着他,直到他有一天看到约翰福音9:1~3
有人问耶稣,这个生来就瞎眼的人,是谁犯罪了?耶稣说不是这人犯罪,也不是他父母犯罪,而是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
失去固然痛苦,但往往也是成长的契机,成长的意义通常要等到多年之后回头才能看到,就如力克胡哲。
你不能说狂风暴雨是在惩罚大峡谷,应该说是风暴创造出大峡谷的壮观景致,因为千百年风、霜、雪、雨、火……的暴虐,才有了大自然的*斧神工之作。
05控制、幻想、坚强
掌控欲会掩盖内在脆弱的感觉,让人陷入冰冷的空虚感,掌控欲也会给人安全感,悲伤也可能让人变成控制狂。
母亲生病时,我们特地请营养师,为她开了营养配方,作为日夜陪护的我,每天监督她按照营养配方进食,医生说不能吃的东西,我坚决不让她吃,营养餐确实让她身体的某些指标有所好转。
每次如果她跟我讨价还价,抗拒吃营养餐时,我就会觉得焦虑不安,并很生气;如果她乖乖喝下,我心里就高兴些,好像看到她很快痊愈出院的情景。
慢慢她开始吃不下东西,直到最后无法进食,我才意识到,禁止她吃想吃的东西是多么错误的行为。想吃对于病人来说,是多么珍贵,居然被我控制了,每想到此,我就自责不已。
死亡当然无法逆转,但我们可以通过幻想与所爱的人产生某种联系,在脑海中看到他活着的模样,甚至美化过去的生活或亲人的模样。
就像《甄嬛传》中的雍正皇帝,一直对纯元皇后念念不忘;《如懿传》中的乾隆皇帝,经常拿如懿和富察皇后比较;汉武帝竟然用“招*术”,幻想与李夫人“重逢”。
其实,他们并没有那么相爱,有时候,美化过去只是为了让自己更能接受过去。
多数人都有“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尤其是亲人去世后。这么做的缺点是无法为逝者哀悼,包括他所有的优缺点、光明与黑暗面。
“你要坚强点。”人们常对悲伤的人说这句话,母亲在生病时,也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可能是对我也是对她自己说的吧?
有时候太“坚强”根本违背人性,掩饰悲伤难道不用付出代价吗?将痛苦藏起来,它并不会消失,而是会化脓。
坚强与悲伤并不冲突,一个人必须够坚强才能面对悲伤,到了最后,悲伤能牵引出你从不知道的坚强力量。
坚强,强装坚强,会让我们错失和家人一起好好悲伤的最佳时间,必须充分体验悲伤,才能找到治疗的力量。有时候,坚强的表达方式恰恰是面对、放下、接纳。
以上就是悲伤的内在世界,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悲伤的外在表现。
三,悲伤的外在表现
01纪念日
我们不敢在忌日、生日等特别的日子向死者家属提起他,因为怕他们伤心,然而我们不知道他们特别希望身边有人能跟他们提起死者,一起回忆亲人生前的事,以此来悼念逝者。
母亲年去世,年我们回老家,亲戚们没有一个人在我们跟前问过任何有关母亲的事。
如果不是在年读过这本书,我真的以为没有一个人还在意、记得我母亲,这会使我更加难过。
然而彼时,我知道他们只是怕提起母亲,会让我们再度伤心。
02性
英子的公婆在一次车祸中骤然离世,车祸当晚,丈夫就要和她亲热,他“急不可耐”的样子,让英子非常反感。
公婆的死让她悲痛欲绝,她无法接受丈夫的自私与麻木,她完全无法理解,大家都如此悲痛,他怎么能想到这么愉悦的事?为此他们差点离婚。
所幸的是他们婚姻基础稳固,已经有两个孩子,她也知道平时丈夫很孝顺父母。但当时实在难以理解,那种时刻,连食欲都没有了,他怎么还会有性欲?
后来在丈夫的分享中她才知道,当得知父母突然离世,他非常迷茫,好像灵*都离开了躯壳。
他感觉只有和妻子紧紧拥抱、水乳交融、同为一体,才能缓解他内心的“孤儿感”和“空虚感”。
他能想到的只有性,死亡截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性则有助于重新建立联系,性是有生命力的。
03结束
事情可以结束,而悲伤如何结束?悲伤的外在表现还有很多,每个人哀悼亲人的方式不同,每个人穿越悲伤的方式也不同。
你可让自己忙碌起来;也可以先解决财务问题;你也可以通过亲人特别的遗物,睹物思人,好好哀悼逝者;
你也可以通过写信,用右手写给逝者,再用左手以逝者的口吻写回信,有人真的从中获得了安慰。无论如何,必须给自己时间好好悲伤,你才能穿越悲伤,继续前行。
四,特殊状况
01孩子
孩子只要懂得爱便懂得悲伤,但孩子的悲伤往往被遗忘,如何才能使孩子了解生命的结束呢?
每个孩子失去亲人的反应不尽相同,有的可能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可能变得沉默寡言,有的可能变得懂事成熟,有的可能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变化……
关于死亡,大人们肯定觉得等你长大了自然能懂。如果你一不小心提起死亡,尤其是过年或者某个特殊的节日,他们会教你“呸呸呸”,好像死亡就如“说曹操”,“曹操”立刻来到似的。
大人一直这样忌惮而隐瞒死亡,怎能期待我们相信死亡是人生自然而然来临的时刻?
死亡也是需要教育的,可以在孩子面前表达悲伤,而言辞需要斟酌,让他们知道失去亲人痛苦是正常的。
带孩子去墓地祭典,让他们自己观察每一个墓碑,他们会发现有生下来夭折的,有和他们一样大就死亡的。
有和他们父母一样大就死亡的,也有寿终正寝的,他们就会慢慢明白,人生是没有定数的,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人生的一个中转站。
02灾难
“枪杀”、“海啸”、“地震”……有些灾难同时夹杂着创伤、死亡、幸存的经验,亲眼目睹身边的人遇难,而唯独自己幸存下来,这种经验,可能生不如死,恐怕必须耗费一生的时间才能走出这个恐怖阴影。
也许你会怀疑自己是否能走出这样的灾难,但林生斌做到了、廖智做到了、还有许多从废墟中爬出来的人做到了,多么鼓舞人心。
当你看到一棵树被拦腰砍断,或许会以为它的生命就此结束了,但你终会看到小小的绿叶缓慢又安静地冒出来,唯有爱能做到。
03自杀
自杀比起其他任何死亡都让人难以接受,一个人自杀后,他的亲人可能会陷入无望感,他们必须自己找寻一线生机或者求助其他亲人。
也可能与所有人断了联系,而且有深深的罪恶感,进而与别人越来越疏离、自我封闭。
亲人自杀后,你仿佛被一拳重重击倒,满心失落、被背叛、被遗弃的感觉。很容易沉浸在无法与人分享的悲伤里,独自承担自杀者与自身的痛苦。
别人通常也不知道对你说些什么,怎么安慰你,唯恐说错话。其实死因是什么根本不重要,你可以简单地安慰逝者家属:“听说你女儿去世了,我很难过。”
失去荷西的三毛对父母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
如果实在无法得到安慰,你可以用以上提到的方法,写信给自杀的亲人,看死者能否给你答案。
你要知道,事实上,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代替谁做选择,在悲伤中学习停止自责吧。
04阿尔兹海默症
当亲人因阿尔兹海默症去世时,那种悲伤是很复杂的,掺杂着愧疚、悔恨、悲伤等等。你最强烈的感受竟然是松了一口气,这让你感觉非常糟糕。
也有人因为家人患阿尔兹海默症而觉得丢脸,仿佛患者的行为表现应该归咎于他的家人,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也是如此。
当你最初看到亲人表面健康,实质上他的性格在一点点消失,这个过程不仅让人心痛,也令人感到不安。当记忆逐渐变成一个黑洞,那是何种体验?
你百思不得其解:他现在在哪里?他内心深处到底在想什么?继续活在你身边,每天和你朝夕相处的那个人到底是谁?他如此陌生。
现代医学并没有一套方法,让人在心智死亡后放弃身体,当身体停止进食后,其实是在告诉你应该放手了,但我们很难接受这样的观念。
母亲在最后的日子,不能说话,也不能进食,靠从胃管打入营养液维持生命。有一次她好不容易用不灵活的手拔去胃管,我很生气地责备她,医生很快又帮她插了回去。
年1月5日的凌晨,母亲的心电监护仪发出生命即将离去的警告,医生过来问是否需要电击,我拒绝了,很快母亲便安然离去。
后来跟朋友说起此事,她说:“如果抢救一下,也许能活过来。”也许吧,我不知道。有时候我也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自私了,没有竭尽全力。但是只有我知道她有多痛苦。
05猝死
亲人死得越突然,悲伤的时间越是长久。然而事情初期,你并不觉得悲伤,因为还无法悲伤,只感觉自己仿佛笔直坠落谷底。
你的悲伤此时还深埋在震惊、否定、创伤、痛苦之下,仿佛如纯酿,它将被埋藏多年,在以后的每个日子,等待你慢慢挖掘、品尝……
这个过程,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会懂得的。我们都说,生、老、病、死,就怕病了不死,那是对家属和病者多大的折磨呀。
对于猝死者的家属,他们会告诉你:你还可以和亲人好好道别,至少他在临终前还可以为自己安排身后事,而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换一刻钟与亲人道别。
三毛在丈夫去世后,写下:“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多么痛的文字,我宁愿看到她像林生斌一样再婚生子,写更多滋养心灵的文字。
生命、死亡与爱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恩典,特蕾莎修女曾说:“生命是一种成就,死亡是其中一部分,临终之人需要的是温柔、亲切的照顾,别无其他。”
作者也深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也有能力找到一丝希望。不论面对死亡或者悲伤,生者都有蜕变的潜能;但若你没有给自己时间好好悲伤,将来便不可能平静地怀念与悼念逝者。
经历悲伤的洗礼后,你不知不觉从预期性悲伤中重新活过来,完成了情感的强烈起伏的循环。
然而这并不等于遗忘,也不表示丧亲之痛不会再度来袭,你可能还会在某个时刻想起逝去的亲人,而泪流满面。
而你已从生到死,完整经历了人生的过程,证明你未被伤痛打倒,能够让悲伤的力量治疗你的心灵,带着亲人的爱继续活下去。
道别
这本书就全部分享完了,我想用一个真实的故事来做最后总结,是我一周前在抖音刷到涂磊主持的节目:
一个年出生的四川老人,30岁就守寡,在农村独自养大唯一女儿,后来女儿远嫁,也曾接老太太过去一起生活,因老太太不习惯外地生活,回老家独自生活。
女儿几乎每年都回去和她住一段时间,也带外孙回去玩,最后一次陪母亲住了一年,女儿回家后便查出来晚期肺癌。
她一直不愿意告诉母亲自己患病的事,女儿去世后,外孙担起继续隐瞒外婆的任务,登报找到了一个和母亲声音很像的人,经常打电话给外婆。
外婆从86岁到岁,天天盼着女儿回去看她,每次在电话里,她都跟“女儿”说:“我太想你了,你是我守寡带大的女儿,要记得回来看我呀!”
每次看到外孙儿、孙女、重孙回去看她,她都会问“你妈呢”?他们都以各种理由搪塞过去。
岁生日那天,所有的人都回去看她了,唯独不见女儿身影,然而这次,她却没有问“你妈呢?”在过完百岁生日后两个月,老人便过世了。
外孙女是哭着将这个故事讲完的,她说百岁生日的当晚,他们陪着外婆一起看烟花,她明显看到了外婆眼里的落寞,都知道她在盼着自己唯一的孩子回去看她。
我哭着将这个故事看了两遍,我猜想老人早就知道女儿不在了,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怎么会听不出她的声音?怎么会相信女儿活着会十多年不回去看她一眼?
是“否定”和“幻想”让她期待奇迹发生,让她相信女儿一定会回来看她。岁生日那天,她一定希望有人跟她讲讲,女儿曾经的点点滴滴,然而没有。
这两天老人的身影一直在我脑海里浮现,我想像是我的母亲,她每天都在盼着我回去,得知我生病了,她一定会飞奔来照顾我。
她坐在我的病床前,宽慰我“会好起来的”,背着我又偷偷掉眼泪。我们一起说了很多体己话,聊了很久的天,以前聊过的,以后来不及说的,都聊了。
为这个虚拟的“道别”,我特地联系了好几个失去亲人的朋友,其中一个是年失去母亲的,当时她刚生完孩子第9天。
家人朋友都考虑她坐月子,不能伤心过度,就选择隐瞒她,直到满月后,实在瞒不住了才告诉她。
她说这是她人生的一大遗憾,这个坎恐怕这辈子都过不去了,“不辞而别”的相思真的太苦了。
我要感谢母亲给了我近两年的时间,让我能跟她好好道别,如果在她去世之前我就能看到这本书,我想还会弥补更多遗憾。
无论我们的亲人是以何种方式离开,请你一定要明白,人生总会有遗憾,我们无法主宰生死,唯有把握当下,尽情悲伤,才能穿越悲伤。
也请你相信“小王子”跟飞行员道别时说的话:“路太远,我不能带着这副躯壳,它太重……”。
“当你抬头看着夜空时,因为我住在某颗星星上面,因为我会在某颗星星上面笑,所以对你来说,就好像所有的星星都在笑。到时你将拥有会笑的星星!”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告诉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