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抱怨过,自己的孩子太懒散了?
给孩子计划制定了一次又一次,就是没办法执行下去,尤其是在过年过节。
如何培养孩子执行力?我们先从一份计划开始吧!
我们天生不擅长制订和执行计划
在美国,每年辞旧迎新的时候,父母都会跟孩子一起为新年许愿。
后来,美国的教育学家通过长期的跟踪调研发现,如果孩子能够把许下的愿望变成具体的目标,再制订出清晰可执行的步骤,他们就可能比同龄人获得更大的成就。
这点很容易理解,同时具备目标感和执行力的人成就动机更强,取得成功的概率也会更大。
所以,让学生在开学之际制定新学期目标,逐渐成为很多美国家庭和学校的固定仪式。
在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爸爸妈妈在新年之际,跟孩子一起制订新年计划,描绘新的一年美好的蓝图,让未来一年的时间,变成孩子前往星辰大海的美好征途。遗憾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天生不擅长制订计划和执行计划。
因为我们的大脑在出生之际就预装了“乐观偏见”“计划谬误”这样的认知偏差,导致我们总是高估我们执行计划的能力,低估执行计划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还有,我们也容易高估能够用于执行计划的意志力。
要知道,意志力可是大脑里面的有限资源,经常被各种难以抵挡的诱惑、意想不到的困难俘获和耗尽。
写过心理学畅销书《正能量》的心理学家理查德·威斯曼一直在研究人类的意志力。
年,他跟踪调查了个成年人新年计划的成功率,发现最后只有12%的人成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对于这样的研究结果,想必你和我都非常有共鸣。
如何制订一份行之有效的计划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跟孩子一起制订一份更行之有效的计划呢?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说:想让一个人造船,不要让他寻找木头,而要让他向往大海。这句话道出了制订计划的关键所在——发自内心的渴望,是驱动计划这部车跑起来的最佳燃料。
这就提醒我们,不要用自己希望孩子完成的目标取代孩子真正想做的事情。如果计划体现的是父母的意志,而不是孩子的渴望,它注定会失败,并且沦为意志角力的战场,进而冲击你与孩子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密感。
所以,制订计划的第一步,是跟孩子聊聊他心底最真实的愿望,帮他理清自己的目标。具体要怎么做呢?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思考。
你为什么想做这件事或者想要这个东西?想象一下,如果你做到了或者得到了,会出现什么好的结果?你觉得这些好的结果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这三个问题来自耶鲁大学心理学家迈克尔·潘塔隆(MichaelPantalon)提出的“迈克尔六问”,它是一种高效的说服模式,可以帮助人们理清和激发做一件事情的内在动机。
从三个问题从动机入手,层层深挖,引导孩子思考动机背后更核心、更底层的渴望是什么。
如果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的话,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说出任何碎片化的想法,再帮助他组织语言,梳理更完整的答案。同时,我们可以给孩子做示范,以自己做过的某件事情为例,分享自己对于这三个问题的想法。
最后,我们要帮孩子把想要实现的目标整理成文字,写目标的时候可以参考目标管理中的SMART原则:Specific(明确)、Measurable(可衡量)、Attainable(可达成)、Relevant(相关)、Time-bound(时限)。
比如说,我要学会自由泳,而且能连续游米;我要写30篇昆虫观察日记。
当孩子的目标梳理清楚以后,你是不是在想,下一步应该是要拆解目标,变成可执行的计划了吧?
且慢,这时候我们可以多走一步——请孩子跟家人分享自己的目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公开承诺的目标,会增加当事人实现目标的责任感。
当然,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要把自己看作目标的监督者,这种高高在上的角色容易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压力,破坏他们的内在动机。
这时候,我们应该把自己定义为帮助孩子实现目标的伙伴,给孩子营造出全家人都支持和鼓励他的氛围,帮助他坚持下去。
作为孩子征途上的伙伴,我们接下来要怎么帮助他向目标迈进呢?
1.巧用心理学制订计划,提高执行力
心理学家彼得·戈尔维策(PeterGollwitzer)提出了执行意图的理论,目的是帮助大家提升执行力,远离拖延症。这个理论告诉我们,想要提高计划转化成行为的概率,在制订计划的时候,就需要按照“如果……那么……”的结构来把目标拆分成日常行为。
“如果”对应的是“在什么情况下提醒我”,“那么”对应的是“提醒我做什么”。也就是,如果出现了情况X,那么我就做出反应Y,大家可以把它理解为大脑里的“提醒类App”。
举个例子,我这个月要背个新单词,或者说拆分为每天背个单词。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因为各种不可控、计划外的事情打乱了你的计划,最后没有把个单词拿下。
如果运用执行意图的话,我会这样想:如果早上起来有一个小时的空闲时间,那么我就去背昨晚划定的个新单词。
换句话说,执行意图就是用一个固定的提示线索,去触发一个目标行为。这个提示线索可以是一个时间点、一个地点、一个手机提醒、一个人为制造的仪式感等。
在设定提示线索时,最好能够在脑海里模拟出具体的执行场景,把自己代入进去,把整个执行过程快速模拟一遍。当你真正进入了这个场景的时候,大脑会更容易启动“排练过”的行为模式,从而提升执行力。
按照“执行意图”写(画)出来的计划表,可以张贴在显眼的位置,作为提示线索提醒孩子坚持行动。
2.及时且走心的反馈,激发动力
刚才提到要给孩子营造支持和鼓励的氛围,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可以这么做。
第一,帮助孩子记录每一次的行动
记录的方式可以多花点心思,让孩子更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比如说,把记录表设计成一座高山,每一次的记录都是攀登这座高山的一个脚印。这种形象的比喻形式,可以从视觉上更好地激励孩子坚持下去。
第二,用细致的描述给孩子更到位的鼓励
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尽量避免用“你真棒”这种笼统、空洞的赞美词汇来鼓励。尝试捕捉孩子的进步具体体现在哪里,带着欣赏的口吻给孩子分享你的发现。
比如说,“我发现你今天写的这篇蟋蟀观察日记,把蟋蟀和之前观察过的螳螂做了对比,比较了它们的脚不一样的地方。我喜欢这种对比的方式,很有意思呢!”
第三,创造机会让孩子展示计划的成果
学会的新技能、坚持的新习惯等很多计划,都会沉淀出可见的成果。我们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小小的展示舞台,让他把阶段性的目标成果给家人展示出来。
比如说,开一个昆虫小讲堂,请孩子分享他观察到的最有意思的几种昆虫。通过展示成果的方式,让孩子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最后,如何培养孩子执行力,是不是非常简单?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