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呢,低落发生的时候,就特别想要看某本书,仿佛那是专属于你的疗伤药。而我就喜欢看两本,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和杜拉斯的《情人》。
法国人的孤独、忧伤、浪漫和爱情是天生的,镌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写出来的文字都被这种气质浸透了,那种纯粹由文字传达的情绪总是莫名的让我沉醉和安静。李继宏翻译的《小王子》和王道乾先生翻译的《情人》,韵律美得不像样子,常常读完时发现泪流满面。
《小王子》是长大了才看得懂的童话。小孩子怎么会明白书中始终自始对孤独、驯化、爱、死亡的描写和那总是语焉不详的作者想要传达的存在主义的理念。
记得第一次读《小王子》,认为这是一部讽刺现实主义作品。社会里充斥了一群虚荣、贪权、庸碌的成年人,而小孩子也会逐渐被改造,在成为面目模糊的产成品后投入社会。
可是后来再看,我已然不再被激愤和意气充斥头脑,我看到了作者对于孤独最彻底的描写。孤独,不是文学家创作出来的情愫,不是偶发的心灵感冒,而是存在于每个人、存在于每个时期的无可解决的现实。
你看看小王子,他自己生活在一个只有一所房子那么大的星球上,没有人说话,唯一的消遣就是搬着凳子看日出。他旅行经过的几个星球,都是只有一个人,他们要么自欺欺人活着,要么沉浸在数字和书本,或者不停歇的劳作中。
茫茫宇宙,只有我和我的星球。还有比这种人更孤独的吗?地球人很多,但也难逃孤独。你看,第一人称的“我”画的画没有人读得懂,我想说的话没有人想听或者听了没有人理解,以至于“我”不得不说他们爱听的桥牌、*马、股票……
在这过程中,人和人的交流、沟通是无效的。我们依然是在自己的孤岛上,和小王子一样落寞,望着近在咫尺的人,却如两个永不相遇的星球。
廖一梅在《恋爱的犀牛》里说,人在一生中遇到性、遇到爱都不稀罕,难得的是遇到理解。小王子理解了“我”,看出了“我”的抽象画,认为“我”的画很重要,所以“我”那样的珍视他,“仿佛觉得他是这个世界上最脆弱的”。
因为稀有,所以珍贵而易逝,但就是这短暂相遇的理解,让小王子住进了“我”的心里,从此,天上的亿万繁星都有了小王子的印记。
既然活着孤独,那为什么还要存在?我们的存在还有何意义?作者给出的答案很明确,我们需要通过“驯化”和他人建立联系。有了“驯化就有了爱、有了友谊、有了意义。
“驯化”是什么呢?用狐狸的话说,那就是用心去看去做的事情,是建立联系的过程,是让意义发生的过程。而这,需要耐心,需要主动。被驯化的对象从此对于我们有了意义,我们在驯化的同时也被驯化,我们对于别人也有了意义。
你一定觉得这种说法似曾相识,对呀,这不就是20世纪中期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吗?五千朵玫瑰在小王子看来是空虚的,抵不上自己星球上那一朵驯化的玫瑰。
小王子在遇到自己那朵玫瑰前,孤独只是一种状态,他不会觉得怎么样。但是在结实玫瑰后,被驯化之后,他终于有了孤独的感觉。在沙漠中,他说:“我觉得有点孤独……”。
仔细阅读细节,里面不少有基督教《圣经》中出现的象征物。比如蛇,比如狐狸出现在苹果树下。蛇是引诱人心的撒旦,苹果让亚当夏娃有了人类欲望和情感。
狐狸让小王子理解了驯化的意义,感受到了驯化、有了情感联系的小王子渴求回到自己的星球守护玫瑰,蛇就出现让小王子选择最快的归去之路。这是童话版的圣经故事,但情感不是上帝视角的堕落,而是世俗视角的升华。
每当看完《小王子》,我内心总有一种宁静,好像住在自己星球的小王子每天打扫、拔除猴面包树;也总有一种满足,想到自己被驯化,成为别人的意义。
《小王子》虽然简单到小孩子都能看懂,然而它同样适合大人看,一个个童话般的故事,却带给读者不同的感触。
正如小王子所说,大人的世界里只有数字,大人总是喜欢用客观数字来衡量主观事物的价值,一栋建筑,你说它有多漂亮,没人会理会,但你要是说它价值多少万,立刻会有人赞叹,伴随着那建筑里有什么,建设风格大家会不由地联想翩翩。
或许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时代,一个用金钱来衡量所有的时代,最喜欢小说里面的一句话“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到的,它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
小时候快乐很简单很快乐,长大后快乐很简单。做你愿意做的事,爱你愿意爱的人,就像小王子对那朵玫瑰花一样,尽管世界上有千千万万朵,然而,让他倾心付出的只有一朵,因为那是属于他的玫瑰。
其实,爱一个人亦是如此,如果喜欢她,那么用她喜欢的方式去待她,不要用自己的自以为是去告诉她你爱她。
大人的世界很复杂,小时候,看着大人很羡慕,而长大后,却又很羡慕小孩,那时候的我们,给一个糖吃就觉得很幸福,我相信世界很简单,生活很简单,我也很简单。对于金钱,地位,声望等不需要太多追求,钱,够花就行。
愿你一生清澈明朗,做你愿意做的事,爱你愿意爱的人,想要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