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读者平均三个通宵读完”“村上春树读了十二遍”“写尽你一生可能面临的困难”……书籍的营销语越来越“上天”,这本书必读、那本书不容错过,我们到底要读什么书,才能过好这一生?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看到这个书名,你有翻阅的兴趣吗?
前几天刷豆瓣的时候,我看到这一本“迷惑”的书,念了足足3遍,好不容易念通顺了,又陷另一个迷茫怪圈中——
作者到底想通过书名,表达什么?
从豆瓣6.5低分中,能看出很多人也抱有同样的迷惑,并且不打算解开谜题。
我抱着探索猎奇的心态深入了解,发现这竟是一本严密而有趣的哲学书。全文通过精心设计的12道逻辑谜题,内容深入哲学、逻辑推理、信仰、禁忌底线、道德标准、艺术、自由等多个话题,被誉为英国最受欢迎的哲学普及类读物。
在中国出版时无人问津,只因被嵌入了一个拗口的名字,让许多人因此错过优质内容,实在可惜。
那些被营销毁了的书籍
一本成功的畅销书,离不开营销,但片面夸大、忽略书籍本身的手段,只能捧起一团转瞬即逝的泡沫。
市面上有很多从策划到包装都非常漂亮的书籍、出版物,但随着市场越来越大,这个行业也开始良莠不齐有了些杂质,有了一些恶意营销——撰写刺激眼球的营销语、蹭一波名人热度、编一段富有争议的“作者亲身经历”。百万销量的畅销书,完成!
营销语与书籍内容不符?书已卖出去,谁还会管这些。
在豆瓣话题“什么样的宣传,让你失去阅读一本书的欲望?”中,网友展现了“腰封上的疯狂世界”,一遍又一遍刷新我的三观——
假装高深,看完了也不知道这本书讲啥:
《罗生门》
当你有XX情感问题,就来看看这本书吧:
《刀锋》
咆哮体系列:
《14号门》
全世界、全银河系、全宇宙都在读系列:
《圣殿春秋》
夸大其词的程度已超越正常思维,本来挺文艺的一本书,却被塞入自以为是的“吸睛点”,散发出城乡结合部的气息,堪称营销杀死经典。
夸张的言语仅仅招人嫌弃,“道德绑架体”文案却让人有一种吃了苍蝇般的恶心感。
“女孩必看的10本书”“有出息的女人必读书籍”“影响人类的本书”“让婚后生活幸福的5本书”……
出版商妄图用一组组数字冲击眼球、刺激销量,更不惜将阅读的重要性拔到“少读一本,人生就没有意义”的高度,恐怕连作者也不知道自己有这么重要。
作者的书被出版社以不同的面目、不同的名头,被编进一个又一个合集里,把不同的版本拿到原作者面前,他都不一定能马上认出来。
《人一生要读的本书》
敢问这些拿社会敏感现象当噱头、拿低俗当趣味的出版商,读完“人生必看书籍系列”了吗?
腰封的位置不足以容纳奇思妙想,出版商还把魔爪伸向原文内容,将书名改得语不惊人死不休,十分离谱。
《你要爱上自己,给她饭吃,给她水喝,给她情书》《那些曾让你哭过的事,总有一天会笑着说出来》《文艺女青年这种病,生个孩子就好了》……越看越摸不着头脑,难道是作者偷懒,随便选了一个片段当书名?这种对自己作品不负责的人,应该只是少数吧。
有些被胡乱翻译或重新处理的书名,让人一头雾水,生生拖累了销量,让更多人错过优质内容。
我们熟悉的文学作品《鲁滨逊漂流记》,作者没有明确给出适合市场流通的书名。一般的出版商会结合内容,另取名字;不一般的出版商,会直接翻译原著封面的文字:《在约克出生的海员鲁滨孙克鲁梭有个不可思议的惊人生涯,他是海难船上唯一的幸存者,在俄罗挪克河河口的孤岛上奋勇求生,单独地过了二十八年,终于被海盗船救起的详情记,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出版商竟表示无辜:“这是尊重原著!”试问谁会买一本连标题都读不完的书?
《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该书原书名是《DoesSantaExist(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吗?)》,全文从圣诞老人存在与否的疑问出发,运用心理学、宗教等知识探索哲学问题,行文诙谐有趣、富含深意,无奈在中国遭遇书名滑铁卢,估计是出版编辑赶巧词穷,又赶着下班。
“碰瓷”业界名人、明星是出版商的惯用伎俩。在淘宝上输入曾被改编成影视剧的书名,宣传页一定会出现电视剧的演员。明明是先有优质的作品,才有电视剧,却变成没有演员带流量,作品就无人知晓。
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HermannHesse的经典作品《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宣传页上,出现IU、金秀贤等韩国艺人,一时间竟说不清谁蹭谁的热度。
淘宝截图
此外,出版商还盯上了古人、经典书籍的热度。
在某平台的读书活动中,用了张爱玲的《小团圆》作为噱头,文案却看似反讽,又似黑张爱玲,有网友表示“没看过张爱玲,但看了这些文案,只能对其敬而远之。”
网络截图
为了二次“圈钱”,一本名为《小王子三部曲》的书高调上市,营销语“一直以来,我们只读了《小王子》的三分之一。”令读者以为这类似“格林童话黑暗原版”,是童话的B面。事实上,该书只是《小王子》《风沙星辰》《夜间飞行》的集合版,三个故事毫无关联,不存在“三部曲”之说。
营销虽好,但“玩过了火”必殃及书籍,自食恶果。
为了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