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高考直通车让你少走弯路
TUhjnbcbe - 2022/10/10 20:01:00

嗯,这篇文章干货满满~非常推荐大家读。

毫不夸张的说,读懂这篇文章,少走十年弯路。

1

前几天,我去旁听了北师大郑国民教授的一堂课。

先科普一下郑教授:

他是我国教育部新课标研制修订组的专家,是编定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权威。

这堂课讲的是今后高考试题的改革方向,以及如何把新课标应用到语文教学中。

听课的都是大三学生,他们毕业后都会回到家乡当老师。

两个小时听下来,我是又兴奋又遗憾。

兴奋的是,我对今后高考的改革方向、对如何学语文、如何引导孩子阅读,都豁然开朗了不少。

那种感觉,就像一只小蚂蚁,原本在一个小圈子里焦虑得团团转。现在,来到了金字塔的顶部,登高望远,一下子有了全局视野,看到了未来的走向,心中多少就有了数,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了。

遗憾的是,郑教授这么好的*策解读、教育思路,只是教室里几十个人听到了,有点点可惜,应该让更多的老师和家长有所了解。

所以,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旁听体会,希望能对焦虑的家长们有所帮助。

2

先说一些*策层面的内容。有点枯燥,但很重要。

我们都知道,从今年9月开始,全国中小学都会用上教育部编写的新版语文教材。

那么,这个新教材体现了我们国家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高考这根指挥棒又会有什么新动向呢?

这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

简单说,是学生在面对复杂的情境时,能够运用跨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模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就是核心素养。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复杂的情境、跨学科、思维模式、分析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综合性品质。

不要小看这几个关键词,每一个关键词都会体现在新的语文课本里,体现在高考试题里。

今后的高考试题,出题思路就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来制定的,考察的都是下面这些内容:

1.在试题中创设一种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考察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考察学生跨学科的思维模式

3.考察学生的思维过程

4.不再考单一的知识点,也不是单一的能力训练

5.问题是开放性的、不确定性的,没有固定的答案,考察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和方法。

这么说有点抽象,郑教授给我们展示了一道高中二年级的语文试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1.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

2.(华)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3.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嫣焉求?

……

1.你是否还能写出其中含有“绝”这个词的文言句子?说明出处。

2.上面6个文言文片段中,都有“绝”这个单音词,从前后文中理解它们的词义,说明这6个意义可以归纳成几个义项,并说明你是怎样归纳出来的。

3.“断绝”“继续”“缠绕”“缔结”“编纂”这些动词,“纲纪”“经纬”“纤维”这些名词,“红”“紫”“绿”这些颜色词,都在“纟”部,说明它们较早的意义都与古人的哪一个生活领域有关?你能从这些词里想象这个领域的生活情境吗?写一篇短文把你的想象描写出来。

此题一出,在场的大学生们不由倒吸一口凉气,纷纷议论:这么难!

有多难,我总结了一下:

首先,要读懂这6句文言文,知道“绝”字在每句话里的含义。

其次,涉猎要广泛,能想到其他含有“绝”字的文言句子。

再次,要检验自己的归纳整合能力,把同义项分组,还能够用文字表达出你的思维过程。

最后,第3小题,这些“纟”旁的字词,看起来应该是和古代织染的场景有关,这就考察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如果你对古代织染有所了解,或者曾经见过那种古老的织布机,这道小题对你来说就不是难事了。

3

这样的题,咋一看很难,是因为和我们几十年来已经习惯的出题思路不太一样,考察的不是单一的知识点,也不是阅读理解,而是对信息的整合、分析、提炼,同时对思维过程的表达。

郑教授说,如果从小学开始就接受这样的训练,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方式,这样的题就不会觉得难了,而新教材体现的正是这样的思路,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来编定。

比如在新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个“明月”主题的单元。

这一单元中,有两首关于明月的古诗,一篇关于月亮的现代小品文,一篇名为《飞向月球》的科技文。

在拓展阅读里,会展示巴金、老舍、张天翼等著名作家是如何写月亮的。

课后的练习和活动有:让学生们看月亮,说月亮,说说中秋节你是怎样度过的?

整个单元的设置思路,就是由“月亮”这个点拓展开去,把各种文体的文章整合在一起,有实践活动,还有口头和文字表达,形成对“月亮”这个主题结构化的、整体的认知。

可以看出来,新教材的编辑思路和高考的出题思路是很吻合的。

所以,郑教授对教室里这些未来的老师们说:

老师教书,到底教的是什么?

不是那些死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能力,如何把知识充分的、综合性的、情境化的应用起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4

看到了国家教育理念的更新和高考试题的改革方向,具体到个人层面,我们该怎样引导孩子学语文呢?

父母们需要转变思维:知识和技能只是作为基础,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很多父母天天盯着孩子抄字词、做习题,以为这样就可以拿高分。但现在,试题越来越灵活,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越来越不管用。

用功用错了方向,不仅事倍功半,还容易让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郑教授给出了一个资料。

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委员会一直追踪四、八和十二年级的阅读分数,研究结果发现:

1.分数最高的学生,是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和最能够享受到阅读乐趣的学生。

2.学生所做的习题卷子的数量与他最后的阅读水平居然毫无关系。

3.滥用习题卷子后患无穷。如果让孩子每天做6张习题卷子,他会憎恨学习。

学好语文,离不开阅读。它需要大量的阅读打好基础,需要兴趣广泛,需要思维活跃,需要具有结构化的思维模式,这些,都可以在阅读中获得。

5

那么,该如何引导孩子阅读呢?

父母们现在都开始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考试,通过阅读,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培养分析、整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有趣的、有核心素养的人。

这是我们国家现在如此看重阅读的原因,也是高考、中考要重点考察、筛选的能力。

但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很多家长都没有太多感觉,以为只要孩子爱看书就让他看就可以了。

其实,这个阅读过程是需要家长引导的。

最简单的方法:

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交流对内容的感受,提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孩子看见自己的感受,在讨论中碰撞思想,引发孩子的思索。

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家长用心的参与。

举个例子。

上周接橙子放学的路上,我和他聊到了旁听课的内容。

我说:你看,平时你看了一部电影、一本书,我总会问你:你觉得怎么样?有什么感受?

你总是简单地说:好,挺好,非常好。

再问你:具体怎么个好法儿?

你就给我开玩笑:就是好啊就是好,特别好啊特别好,反正就是好……直到我受不了,直喊停。你这感受字数是不少,就是没有一句有用的。

你看,现在高考、中考靠的就是你的感受,你对信息的理解能力、整合能力,这个不能临阵磨枪,只能靠日积月累才能培养出来。

橙子听了若有所思,说:那我给你说说我看了《小王子》的感想吧。

橙子这几天正在看《小王子》,他很喜欢这本书。

我说:好啊。

橙子说:这本书描写了一个小王子……反映了……,表达了……

我说:停,严格意义上说,你这个不叫感想,这是总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橙子叹口气:要是高考考中心思想就好了,我们学的就是这个。

我说:对呀,我们小时候学的也是这个,考试考的也是这个,但是现在考试改革了,第一不考很多死记硬背的知识了,第二不考这些中心思想了,要考察的就是你的感受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才是将来在工作和生活中能用到的。

所以,你要学着把自己的感受总结、表达出来。重点是,这是你自己的感受,而不要人云亦云。

没想到,橙子说:那我重新说。

他一边思索,一边说:

小王子在第一个星球上遇到的国王,他很内向,只能通过外界的认可来获得满足,他不知道满足是从自己这里获得的。

还有那个点灯人。他像机器人一样,只知道按照命令去点灯,并不理解点灯是为什么。就像很多大人,只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考直通车让你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