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悦
《小王子》,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著名小说,短短的两万五千字(李继宏译本),可以媲美出色的古典喜剧与长篇著作,在作者高明的写作技巧下,《小王子》的叙事结构异常完整,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同时,在不多的文字中还包含着作者萌生的“存在主义”思想以及对现实部分现象的批判。
可能一些人会认为《小王子》是一部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书,其实,这种想法并不准确,作为一部总销量超过两亿册的作品,能够与狄更斯《双城记》并列为史上第二畅销书的存在,又怎能是一部普通的儿童读物那么简单?之所以会有这种对《小王子》的错误认知,很可能是一些人单纯的将该作品当作童话书来看待,忽略了文字里所承载的思想与理念。而这篇文章,就以《小王子》作者的思想与理念来解读《小王子》的内涵。
存在主义与爱碰撞,对爱与责任更深度的解读
《小王子》留给读者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小王子通过与狐狸的交往,懂得了自己拥有的那一朵玫瑰花为何珍贵与美丽,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其背后承载着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在时代背景下萌生的“存在主义”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爱与责任的深思。
爱情,向来是文学艺术中永恒的话题,产生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爱情所具有的魔力——致命的美感,而这也是大多数人渴望拥有爱情的缘由之一。在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艾玛选择与包法利结婚就源于对爱情之美的渴望,13岁的艾玛被父亲送往修道院,在那里收获的就是从书籍、歌曲、故事中听到的种种关于爱情之美的传说,所以当艾玛看到前来给父亲治病的包法利时,她将对爱情的渴望赋予在了这个与周边庄稼人不同的医生身上。
想来,我们在青涩岁月,对爱情的渴望不也是对这种美好的期待吗?但这种美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很多人从未深思过,由此才会误认为这种美属于爱情的衍生物,获取了爱情就拥有了这种美。
但果真如此吗?我们再一次返回《包法利夫人》中,若上述的想法正确,那为什么艾玛结婚后会对婚姻失望,感觉并没有从婚姻中得到期待中的美。对此,可以说是艾玛的欲望与幻想无法从包法利这个普通医生身上得到满足,但随后奋不顾身、背弃道德原则的去追逐罗道尔弗与赖昂,同样也没有获取到期待中爱情的美,那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爱情的美未必是爱情的衍生物,而艾玛不知道爱情的美如何产生,更不知道如何正确的从爱情中获取这种美。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一些人在婚前不断的尝试新的爱恋,一些人在婚后频繁的出轨,抛开欲望与品性不谈,这其中可能也存在着类似艾玛的问题:没有正确的认知婚姻爱情中的美,导致在婚姻爱情中没有获取到期待中的美,否则期待得以满足,欲望未必能构成威胁。
而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也提出了这类问题,并对此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体现在小王子、玫瑰花与狐狸之间,小王子在B星球上拥有了一朵玫瑰花,因为独一无二所以看到了玫瑰花的美,然而当他在地球上的玫瑰花园里看到朵同样的玫瑰花后,自己拥有的那朵玫瑰花失去了颜色,而小王子的失落其实就等同于我们在婚姻爱情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以为美是爱情本身所具有的,可当发现拥有的爱情本身很平常,不具有特殊的美时,我们开始了质疑。
后来,直到小王子遇见狐狸,彼此“驯化”创造关系后,才懂得美并非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而是需要我们将自己的情感赋予其中的,这就像狐狸对驯化的解释,彼此的驯化才让彼此不同,才在创造的关系中产生美:
“如果你驯化了我,那我们就会彼此需要。你对我来说是独一无二的,我对你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
而狐狸的解释,就是作者萌生的“存在主义”思想——存在先于本质。爱情的价值与意义并非爱情本身所具有的,而是我们通过行动创造出来的,是我们赋予了爱情特殊的价值与意义,这种思想与唯心论(物质是精神的产物)不同,而是旨在强调在爱情(亲密关系)的客观存在之外,主观情感所产生的影响。
小王子为他的玫瑰花盖过玻璃盖,抵挡过风,消灭过毛毛虫,玫瑰花是客观存在的,在此基础上,小王子的一系列举动又赋予了客观存在特殊的主观情感,这样才让玫瑰花焕发出了绚丽的色彩,让他的这朵玫瑰花比玫瑰花园里全部的玫瑰花更加美丽,因为“这是他的玫瑰花”。
而爱情之美,也是如此。很多人因为对美的渴望去触碰爱情,但是获取之后却没有得到期待中的美,我们不能因此将错误归罪于爱情,更不应该由此对爱情产生质疑,只不过是我们将焦点只落在了事物的本质上,而忽略了我们对事物所该进行的创造与情感赋予,房子的美,更在于我们的装饰与对其赋予的情感,爱情的美,更在于我们的经营、付出与态度。
婚姻爱情,是两个人彼此的驯化(关系的创造),我们通过彼此来发现爱情的美,而非我们坐等爱情之美的孕育与降临,同时,“要永远为你驯化的东西负责”,这不仅是责任,也是创造美的推进力与保障,责任本身也是一种美。
荒诞的色彩与童话的风格,隐藏着对欲望与生活的批判
在《小王子》中有很多荒诞的童话情节,比如小王子对猴面包树的厌恶,是因为猴面包树无节制的生长会摧毁他的B星球;比如第四个星球生意人所谓的“正经事”,是准确的计算天上星星的数量——五亿零一百六十二万二千七百三十一颗;比如来来往往列车上的旅客,不知道自己想去往何处,需要的是什么;比如商人售卖的止渴丸,为了让人类每星期节省五十三分钟……
乍一看这些剧情,太过于荒诞无理。
可若是去掉对待童话嬉笑、蔑视的偏见,换一种更为严肃、认真的态度,或许从这些虚拟、荒诞的故事情节中,又似乎能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缩影,而这就是《小王子》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写作手法与创作意图:对现实生活的批判。
①“大人热爱数字”,对过度理性化的批判
在作品中有一个独特的细节,大多数情节里都伴随着一定的数字,无论是对小王子所居住星球的命名——b行星,还是情节发展与推进,小王子从第一个星球拜访到第七个星球(地球),数字在其中似乎隐藏着一定的深意。
作品中的全部情节,是故事主人公对六年前与小王子相处的回忆录,而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数字,用主人公的想法是为了让大人能够读的明白,因为在他看来大人偏爱通过数字来认识一切。而这种巧妙的安排,正隐喻着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批判,对此,《小王子》的译者李继宏在导读中写道:
“作者批判的是现代生活最病态的特征,也就是所谓的理性化——试图用客观的标准体系来界定和衡量主观的价值意义。”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人所谓的理性思维,就是用数字去评判事物的价值,用数字去理解事物的意义,而产生这种病态特征的原因,源于货币经济兴起,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多数人把生活的快乐与幸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全然寄托在对物质(金钱)的追求上,也正因如此,忽略了对精神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