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剧《天生一对》中文版将于
7月7-9日在广州大剧院进行首演
此次剧目的总策划、制作人——王翔浅也担任了此次中文版的剧本翻译工作,让我们一起走近你所不知道的剧本翻译。
王翔浅
/音乐剧制作人/
年起先后引进日本四季剧团音乐剧《想变成人的猫》《素敵小魔女》《王子与乞丐》,任中文版总策划、制作人、剧本翻译。著有《艺术与经营的奇迹》一书,在业界产生深远影响。
Q1
1.四季剧团引入国内的多部音乐剧都是您翻译的剧本,这部《天生一对》的语言风格和基调有什么不同?
之前引进的作品大多是魔幻风格,而这部作品的风格是最接近现实主义题材的。在翻译《天生一对》的过程中,我着力于凸显作品的两个特点:
一个是幽默,一个是感人。
一个充满悬念的、非常生动故事
这部剧讲述了一个充满悬念的、非常生动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在不断地制造误会,再消除误解,其间幽默元素成为了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
比如,路易丝假扮洛特,因为饭做得太难吃而差点被妈妈揭穿时,她为自己找的理由是,从营地回来之后,“我的人生观变了。”翻译到这儿的时候,我自己也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将幽默元素作为“调味剂”
事实上,在这次的剧本翻译中,我花了不少工夫在体现不同角色,特别是双胞胎性格差异、增加戏剧效果上。因为幽默并不是写几句有意思的话就可以,它更深层次体现的实际上是角色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
以帕尔费先生(爸爸)这个角色的台词为例,他的很多话因为“不靠谱”而引人发笑,但这种“不靠谱”恰恰是来源于他性格的,也是造成他和凯尔娜夫人(妈妈)十多年分离,引出《天生一对》故事的重要线索。
像这样的幽默元素,作为一剂“调味料”既能够体现人物个性,又可以带动整部剧的戏剧效果。
使观众与角色共情的同时产生幸福感
《天生一对》的故事虽然讲述了一个奇遇,但它本身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真实存在的情感的。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能够让观众在与角色共情的同时产生幸福感。因此,它是感人的。包括十多年后,两个孩子互换身份,路易丝第一次见到妈妈的场景,就连我自己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Q2
1.中文版剧本与日文版之间,在翻译的过程中做了哪些本土化的改编?
《天生一对》日文版毋庸置疑是非常经典的,首演至今已经有50余年,演出场次超过了场。
接地气的本土化和时代化
但故事本身发生在欧洲,时代背景也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诸多不同,为了让故事更“接地气”,在翻译的过程中,还是在语言上做了很多本土化和时代化的处理。
京味儿动词+网络流行词汇
比如,在形容帕尔费因女儿路易丝(实际上是洛特假扮的)产生变化时,他的同事使用了一个非常京味儿的动词:“你也变了!现在整天都猫在家里……”
再比如,同样是形容帕尔费,在和主创们探讨后,使用了“你的爸爸有个BUG”这样更现代的词汇,从而让作品更接近观众。
加快戏剧节奏,凸显人物个性
另外,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也在版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了一些结构上的处理。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铺垫和交代,适当加快戏剧节奏,以及更注重凸显人物个性等。
Q3
1.翻译剧本是一个怎样的创作过程?
我会把翻译剧本看作一次创作。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通读原著,《天生一对》改编自德国著名儿童文学家埃里希·凯斯特纳的名作《两个小洛特》。
为中文版注入双重艺术营养
作品本身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和鲜活的童趣,我在阅读的时候已然获得了巨大的感动。当我读完原著回过头来再读剧本,这使我更加能够理解音乐剧剧作家在戏剧构作时,对于原著故事情节进行截取的选择。
充分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再开始翻译工作,这时,剧本翻译过程已不仅仅是将日文翻译成中文,而是将承载着原著和音乐剧原作这两重艺术创作丰富营养,以我的笔触注入到中文版剧本之中。
多次研讨激发新灵感
中文版剧本成稿后,我自己首先会通读剧本,从角色的角度去审视台词的合理性。之后再交由导演和主创,以及主要演员,再次朗读剧本。
在探讨的过程中,萌发新的灵感,在用词、语气以及节奏上做进一步的调整,让中文版的剧本更加适合舞台。
不断深挖提炼主题
另外,在《天生一对》剧本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做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提升它的主题。这是因为,不论是儿童文学原作还是日文版音乐剧,都更侧重于凸显两个女孩的“奇遇”。
而中文版则更希望探讨的是,我们通过无数次创作会挖掘出的一个主题:每一个人都有难以突破的瓶颈和难以修复的伤痕。那么在当下,我们要如何才能推倒各自不同的“心墙”,重新遇见自己。
精雕细琢再次升华
基于这样的主题,我们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剧本调整。许多人物的出场以及戏剧的节奏都有了相应的变化。最终,我们也将这个主题明确为“生命中最大的奇遇,就是和自己相遇”。
生命中最大的奇遇是和自己相遇
我们在剧场等你!
上微博搜索#音乐剧天生一对中文版#
参与话题互动赢精彩好礼
北京站现已开票
7月23日14::45
7月24日14::45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
↑天桥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