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北朝赠答诗考论——以洛阳为中心刊于《东南学术》年第6期陆路研究员
作者简介
陆路,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中华典籍与文明重点创新团队成员。摘要
赠答诗是汉晋北朝重要的诗歌题材,而作为都城的洛阳是赠答诗创作最多之地。汉晋洛阳赠答诗兴盛,以四言诗为主。北朝洛阳赠答诗有所衰弱,在南朝文化影响下以五言诗为主。隋代洛阳赠答诗复兴,为唐代该地诗歌创作的繁荣做好了准备。
赠答诗是汉晋北朝最重要的诗歌题材之一,洛阳作为都城是赠答诗创作最多的地方。本文拟对汉晋北朝赠答诗进行详细考索,以分析该时段赠答诗的特点及发展脉络,亦有助于探究汉晋北朝诗歌及文学地理。一汉晋北朝洛阳赠答诗考
(一)汉
桓麟有《答客诗》,《艺文类聚》卷三一引《文士传》:“桓麟伯父焉,官至太尉,麟年十二在座焉,告客曰:吾此弟子,知有异才,殊能作诗赋。客乃为诗曰:甘罗十二,杨乌九龄。昔有二子,今则桓生。麟即应声答曰:邈矣甘罗,超等绝伦。伊彼杨乌,命世称贤。嗟予惷弱,殊才伟年。仰惭二子,俯愧过言。”《后汉书·桓荣传》:“焉字叔元……永和五年,代王龚为太尉。汉安元年,以日食免。明年,卒于家。”则永和五年至汉安元年(—)桓焉为太尉。桓麟十二岁为这三年中的某一年,是诗约此期间作于洛阳。
(二)魏
*初四年()七月,曹植、曹彪在离开洛阳归藩前赠答,曹植作《于圈城作》(《赠白马王彪》),曹彪作《答东阿王》。《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传》裴松之注引《文章叙录》:“挚字德鲁。初上笳赋,署司徒*谋吏。后举孝廉,除郎中,转补校书。挚与毌丘俭乡里相亲,故为诗与俭,求仙人药一丸,欲以感切俭求助也。其诗曰……俭答曰……挚竟不得迁,卒于秘书。”魏明帝太和元年至四年(—)(太和五年毌丘俭出为荆州刺史),毌丘俭在洛阳先后任尚书郎、羽林监、洛阳典农等职,杜挚约为郎中,因同在洛阳且为同乡而作诗赠答,故杜挚《赠毌丘俭》、毌丘俭《答杜挚》即作于此期间。《三国志·魏书·毌丘俭传》:“明帝即位,为尚书郎,迁羽林监。以东宫之旧,甚见亲待。出为洛阳典农……迁荆州刺史。青龙中,帝图讨辽东,以俭有干策,徙为幽州刺史,加度辽将*,使持节,护乌丸校尉。”则毌丘俭任荆州刺史在青龙前,当在太和末年。据万斯同《魏方镇年表》,太和五年司马懿由荆州刺史迁任雍州刺史,则毌丘俭是年任荆州刺史。是诗即太和五年()毌丘俭前往荆州前,杜挚在洛阳为之饯行作《赠毌丘荆州》以赠。杜挚答诗已佚。
程晓赠傅休奕二首,傅玄亦以二诗答程晓。程晓为程昱孙。程晓《又赠傅休奕》:“权舆授代,徐陈荡秽。元服初嘉,万福咸会。赫赫应门,严严朱阙。群后伤伤,庭燎皙皙。”傅玄《答程晓》:“奕奕两仪,昭昭太阳。四气代升,三朝受祥。济济群后,峨峨圣皇。元服肇御,配天垂光。”傅玄《又答程晓》:“羲和运玉衡,招摇赋朔旬。嘉庆形三朝,美德扬初春。圣主加元服,万国望威神。”(《艺文类聚》卷三一)三诗皆提及加元服事,程晓诗提及“庭燎”,傅玄也有《庭燎》:“元正始朝亨,万国执珪璋。枝灯若火树,庭燎继天光。”(《艺文类聚》卷八十)魏晋间史料记载帝加元服者仅有少帝曹芳。《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正始四年春正月,帝加元服,赐群臣各有差。”“权舆”指代新的开始,“元正”指正月,皆与曹芳加元服之岁时相合。诸诗于正始四年()正月曹芳加元服时作于洛阳。江伟作《答贺蜡》,据诗序正元二年冬作是诗以答其弟广平。江广平赠诗已佚。嵇康作《兄秀才公穆入*》,嵇喜有《答嵇康》四首,其第四首云“饰车驻驷,驾言出游。南厉伊渚,北登邙丘。青(春)林华茂,青鸟群嬉”,伊渚在洛阳城南,邙山在洛阳城北,则嵇喜从*为春天从洛阳出发。出发前,嵇康、嵇喜在洛阳赠答,约为正始间。景元二年()山涛为吏部郎后,司马彪作《赠山涛》求其引荐。山涛答诗已佚。
(三)西晋
阮种曾与枣据赠答,皆仅剩残句。阮种《答(赠)枣道彦》云:“体直响正,源深流清。”(《文选》卷二五谢瞻《于安成答灵运诗》李善注引)枣据《答阮德猷》云:“有朋顾之,贻我良箴。玩之无斁,终咏斯音。燕鼎在舟,虽重不沉。庶凭嘉谟,高迹可寻。”(《艺文类聚》卷三一)据此,枣据诗确为答诗,则阮种诗似当作《赠枣道彦》。《晋书·阮种传》:“太保何曾举种贤良……时种与郤诜及东平王康俱居上第,即除尚书郎。”《晋书·文苑传·枣据》:“弱冠,辟大将*府,出为山阳令,有*绩。迁尚书郎,转右丞。贾充伐吴,请为从事中郎。”据《晋书·武帝纪》,泰始三年()九月至咸宁二年()八月何曾为太保,推荐阮种在此期间。枣据在西晋伐吴前为尚书右丞,任尚书郎又在转右丞前,则其为尚书郎在泰始咸宁间,如是阮种、枣据曾同为尚书郎,大约此期间曾作诗赠答。
董京曾作诗答孙楚,《晋书·董京传》:“孙楚时为著作郎,数就社中与语,遂载与俱归,京不肯坐。楚乃贻之书,劝以今尧舜之世,胡为怀道迷邦。京答之以诗。”《晋书·孙楚传》:“楚后迁佐著作郎,复参石苞骠骑*事……征西将*、扶风王骏与楚旧好,起为参*。转梁令,迁卫将*司马。”可知孙楚任骠骑参*事在任征西参*前,任著作郎又在为骠骑参*前。《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咸熙二年九月癸亥,以骠骑将*司马望为司徒,征东大将*石苞为骠骑将*。”《晋书·武帝纪》:“泰始元年冬十二月以骠骑将*石苞为大司马,封乐陵公。”则咸熙二年()九月至泰始元年十二月,石苞曾为骠骑将*。但此时西晋尚未正式建立,以孙楚的立场不会称魏末为尧舜之世,故孙楚非此时参石苞骠骑将*事。陆侃如以为王沈卒后,石苞重为骠骑将*,则孙楚为著作郎复参石苞骠骑将*事约在此时。董京作诗答孙楚书约在泰始二年(),此时西晋始建,故孙楚贻董京书中称尧舜之世正需要人才,董京答诗以表坚持隐居之志。是诗为杂言体,诗句包括四言、五言、六言、骚体。
左思妹左棻为晋武帝所纳,左思与其父亦迁居洛阳。《晋书·左芬传》称其为贵嫔,左棻墓志称其字兰芝,为贵人,左思有女名芳。棻为香木之义,属于木部字,兰芝指兰花与灵芝,正指高洁的草木,与棻意相合;而芬指草初生其香分布,初为屮部字,后入草部;芳为香草,亦为草部字,芬芳义相近。如左思为女儿取名与其妹之名同偏旁,岂不是乱了辈分?所以左思之妹当依其墓志名左棻。《宋书·后妃传》:“晋武帝采汉、魏之制,置贵嫔、夫人、贵人,是为三夫人,位视三公。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是为九嫔,位视九卿。其余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则贵人、贵嫔同为三夫人之一,是其中有一讹误,还是左棻一度封为贵嫔,后来又降为贵人?既然其名墓志的记载更合理,则其身份或许亦墓志所录更合理,姑存疑。入宫两年后,左棻归宁,离别前左思作《悼离赠妹》二首,诗中歌颂其妹的才德。其妹为贵人(嫔),赠其诗用雅正四言体亦合乎其身份,又抒发了对妹妹的思念以及兄妹之情等生活化的内容,为四言雅正之体注入了新的内容,亦一定程度开拓提升了四言体的表现能力。左棻作《感离诗》以答,是诗采用五言,直抒胸臆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离别的不舍。
傅咸多有赠答诗。据《晋书·傅咸传》,咸宁间(—),傅咸任尚书右丞,后出为冀州刺史,“继母杜氏不肯随咸之官,自表解职。三旬之间,迁司徒左长史”。其《与尚书同僚》诗云:“出司万里,牧彼朔滨。”则约作于朝廷任命傅咸为冀州刺史后与尚书省同僚告别时,但尚书同僚答诗已佚。傅咸、潘尼曾赠答作诗,傅咸《答潘尼》诗序:“司州秀才潘正叔,识通才高,以文学温雅为博士。余性直,而处清论褒贬之任,作诗以见规,虽褒饰之举,非所敢闻,而斐粲之辞,良可乐也。答之虽不足以相酬报,所(谓)盍各言志也。”潘尼《答傅咸》诗序:“司徒左长史傅长虞,会定九品,左长史宜得其才,屈为此职。此职执天下清议,宰割百国,而长虞性直而行,或有不堪。余与之亲,作诗以规焉。”可知潘尼多次赠诗规戒傅咸任左长史时性直惹祸,为此傅咸、潘尼间多次作诗赠答,而现存仅有傅咸、潘尼给对方的答诗各一首。傅咸为司徒左长史时曾作《赠太尉司马虞显机》诗云:“帝崇元淑,妙选其属。命子是佐,增衮之缛。”(《艺文类聚》卷三一)《晋书·武帝纪》:“太康三年冬十二月甲申,汝南王亮为太尉,光禄大夫山涛为司徒。”汝南王亮为司马炎叔,后来司马炎还想过托孤于亮,可见司马亮之受信任。诗中太尉约指司马亮,此时司徒是山涛,是诗约为太康三年()赠新任太尉司马虞显机而作。虞显机生平未详,其答傅咸诗已佚。傅咸还与栾弘赠答,其《答栾弘》序:“安乐令栾弘,太傅巨平侯羊公辟,未就而公薨。后应司州之命举秀才,博文通济之士。余失和于府,当换为护*司马,赋诗见赠,答之云尔。”(《艺文类聚》卷三一)巨平侯即羊祜。栾弘曾为安乐(治今北京顺义区西北)令,其他事迹未详。《晋书·傅咸传》:“咸在位多所执正……咸以(豫州大中正夏侯)骏与夺惟意,乃奏免骏大中正。司徒魏舒,骏之姻属,屡却不署,咸据正甚苦。舒终不从,咸遂独上。舒奏咸激讪不直,诏转咸为车骑司马。”《晋书·魏舒传》:“后以灾异逊位,帝不听。后因正旦朝罢还第,表送章绶。帝手诏敦勉,而舒执意弥固,于是赐安车驷马,门施行马。舒为事必先行而后言,逊位之际,莫有知者……太熙元年薨,时年八十二。”《晋书·武帝纪》:“太康四年冬十一月戊午以尚书左仆射魏舒为司徒……太康六年八月丙戌朔,日有蚀之……太熙元年春正月己巳,以尚书左仆射王浑为司徒。”《晋书·卫瓘传》:“以日蚀,瓘与太尉汝南王亮、司徒魏舒俱逊位,帝不听。”则司徒魏舒逊位在太康六年()八月,朝廷没有同意,但应允魏舒回家养老,名义上还是司徒,直到太熙元年魏舒卒才任命王浑为司徒。太康六年八月后,魏舒虽然名义仍为司徒,但毕竟与实际管事时不同,故傅咸与魏舒失和离开司徒府当在此前。是诗约作于太康四年()十一月至六年八月间,以雅正的四言体称颂羊祜知人之明以及栾弘的才华。栾弘赠傅咸诗已佚。
傅咸《赠何劭王济》序云:“朗陵公何敬祖,咸之从内兄。国子祭酒王武子,咸从姑之外孙也。并以明德见重于世,咸亲之重之,情犹同生,我则师友。何公既登侍中,武子俄而亦作。二贤相得甚欢,咸亦庆之。”(《文选》卷二五)序中称何劭为何敬祖、王济为王武子,二人既为朝廷重臣又是傅咸之亲,理应以字称之,而题中直呼何、王之名,显然非原题,应为后人所加。《晋起居注》云:“武帝太康四年诏曰:何劭已历试朝位,博雅有拾遗顾问之才,其以劭为侍中。”序中云“武子俄而亦作”,则王济不久即紧接何劭任侍中,那么,王济为侍中约在太康五年(),是诗大约这五年作于洛阳。何、王赠傅咸诗已佚。傅咸还与郭泰机作诗赠答。郭泰机为寒门之士,《文选》郭泰机诗李善注:“《傅咸集》曰:‘河南郭泰机,寒素后门之士,不知余无能为益,以诗见激切可施用之才,而况沉沦不能自拔于世。余虽心知之,而未如之何。此屈非复文辞所了,故直戏以答其诗云。’”李善在注郭泰机是诗“皎皎白素丝,织为寒女衣”时引傅咸《赠诗》“素丝岂不洁,寒女难为容”,注郭诗“寒女虽妙巧,不得秉杼机”时引傅咸《赠诗》“贫寒犹手拙,操杼安能工”(《文选》卷二五),可见傅、郭赠答之作是相互呼应的。何焯:“郭泰机《答傅咸》按诗乃赠傅,非答也。”张玉谷认为:“按傅诗及序,则此乃赠傅,非答傅也,题误。”何焯、张玉谷之说是,则郭诗《答傅咸》当作《赠傅咸》,李善注中傅诗《赠郭泰机》当作《答郭泰机》。《诗品》将郭泰机诗列为中品,评云:“泰机‘寒女’之制,孤怨宜恨。”此处以“寒女”指代郭泰机这首与傅咸的诗,并认为此诗反映了郭泰机作为寒士而不得用的愤懑。讲郭泰机诗而以此诗为例,大约郭诗中此诗最有名。傅咸卒于元康四年(),是诗当此前作于洛阳,具体时间未详。
傅咸还常和挚虞一同与人赠答作诗。二人曾与褚作诗赠答,傅咸作《赠褚武良》、挚虞有《赠褚武良以尚书出为安东》,褚武良即褚。《新唐书》卷七二《宰相世系表》:“褚,字武良,晋安东将*,始徙丹杨。五子:頠、说、洽、裕、祥。洽,武昌太守。生征讨大都督、都乡元穆侯裒,字季野。”《晋书·武帝纪》:“太康六年春正月戊辰,以尚书褚都督扬州诸*事。”西晋安东将*镇建邺,建邺为丹阳郡治所,褚为安东将*,其后人居于建邺。傅咸诗中“方任之重,实在江扬。乃授旄钺,宣曜威灵。悠悠遐迈,东夏于征”(《艺文类聚》卷三一)和挚虞诗中“褚侯之迈,人望实大。企彼江淮,眇焉如带”,正指褚?将前往建康。大约太康四年十一月至六年八月间,傅咸与司徒魏舒失和,此后离开司徒府任车骑司马,是时挚虞正为尚书郎。大约太康六年正月褚离开洛阳,傅咸、挚虞作诗以赠之。褚答傅、挚之诗已佚。傅咸、挚虞还曾与李骧作诗赠答,傅咸有《赠建平太守李叔龙》、挚虞有《赠李叔龙以尚书郎迁建平太守》,李叔龙即李骧,叔龙为其字。“梓潼李骧叔龙亦隽逸器,知名当世,举秀才,尚书郎,拜建平太守,以疾辞不就,意在州里,除广汉太守。初与寿齐望,又相昵友,后与寿情好携隙,还相诬攻,有识以是短之。”挚虞诗云:“龙爱同泉,凤恋共林。之子云往,我劳弥深。”(《文馆词林》卷一五六)结合诗题,可知是时挚虞与李襄同在尚书省。傅咸诗为李骧任建平(治巫县,今重庆巫山县)太守送行,二诗当同时作,约太康五六年间作于洛阳。李骧答傅、挚之诗亦佚。傅咸和挚虞又与崔、伏二郎作诗赠答,傅咸有《赠崔伏二郎》、挚虞有《答伏武仲》,傅咸诗中崔伏之伏大约即挚虞诗中之伏武仲,伏武仲与崔氏生平未详。崔、伏答傅咸诗及伏氏赠挚虞之作已佚。傅咸、挚虞共同与人赠答之诗多作于挚虞为尚书郎、傅咸为司徒府左长史或车骑司马时,二诗约亦作于此时,即太康五六年间。
张华、挚虞曾作诗赠答。张华有《赠挚仲治》,太康六年挚虞丁忧解职,之后较久才补尚书郎。而太康八年春正月戊申太庙殿陷,张华因此免官。张华诗云:“君子有逸志,栖迟于一丘。仰荫高林茂,俯临渌水流。恬淡养玄虚,况精研圣猷。”(《艺文类聚》卷三一)二人皆因解职而内心消沉,故张华以隐逸君子共勉,是诗约太康八年春免官后作于洛阳,挚虞答张华诗已佚。何劭、张华亦作诗赠答,何劭作《赠张华》,张华作《答何劭》三首。俞士玲考证这些诗约作于元康二三年间(—)。二人赠诗前不久,永熙元年()何劭为太子少师、张华为太子少傅,二人正同僚,与何劭赠诗中“周旋我陋圃,西瞻广武庐……在昔同班司,今者并园墟”,和张华答诗其一中“自昔同寮寀,于今比园庐”正相合。何劭诗中犹以“广武”代称张华,则是诗作于张华由广武侯进封状武郡公前。元康元年()张华拜侍中、中书监,“王隐《晋书》:永平元年诏曰,以华为中书监加侍中”,则张华拜中书监加侍中在永平元年三月改元元康前。《晋书·惠帝纪》:“元康元年八月庚申以太子少师何劭为都督豫州诸*事,镇许昌。”则张华拜中书监加侍中在何劭为太子少师出镇许昌前。张华元康三年进封状武郡公,何劭是年入为秘书监。则元康元年八月至元康三年某月何劭不在洛阳,二人作诗赠答不在此期间明矣。何劭诗云:“四时更代谢,悬象迭卷舒。暮春忽复来,和风与节俱。”张华诗其三云:“驾言归外庭,放志永栖迟。相伴步园畴,春草郁郁滋。”(《艺文类聚》卷三一)则诸诗作于暮春时节。何劭诗不仅写季节的变化,似也暗指永平元年诛杀外戚杨氏一*,*治环境发生变化。是年八月后何劭不在洛阳,故何劭、张华赠答诗约作于元康元年暮春。张华诗其一:“吏道何其迫,窘然坐自拘。缨为徽,文宪焉可逾。恬旷苦不足,烦促每有余。”表现其责任重大,正与其新拜中书监加侍中相合。何劭诗云:“私愿偕*发,逍遥综琴书。举爵茂阴下,携手共踌躇。奚用遗形骸,忘筌在得鱼。”(上述何劭、张华赠答之作,除张华答何劭诗其三外,皆见于《文选》卷二四)是时何劭为太子少师。
挚虞、枣嵩曾与杜育赠答。杜育、挚虞同列贾谧“二十四友”,杜育《赠挚仲洽》云:“人亦有言,贵在同音。虽曰翻飞,曾未异林。顾恋同枝,增其慨心。”挚虞《答杜育》云:“越有杜生,既文且哲。龙跃颖(颍)豫,有声彰澈。赖兹三益,如琼如切。好以义结,友以文会。”(《艺文类聚》卷三一)二人切磋文章,心有戚戚,大约作于在贾谧集团时。永康元年()贾谧为赵王伦所杀,二诗当作于此前。枣嵩《赠杜方叔》:“乃自童矇,芬葩桑梓。鸣鹤在阴,縻爵君子。羽仪上京,弱冠来仕……余与吾生,处非先后。神结倾盖,情固白首。推年下交,以文会友。忠焉之诲,望子善诱。”(《文馆词林》卷一五七)作是诗时杜育二十余岁,刚到洛阳不久,正以文章会友,与枣嵩赠答大约是早年在贾谧集团时。枣嵩有《答杜育》:“矫矫骏足,繁缨朱就。”(《文选》卷二六陆厥《奉答内兄希叔》李善注)则二人多次赠答,今杜育答枣嵩和赠枣嵩之作皆佚。挚虞、枣嵩答杜育诗原本应作《答杜方叔》。《晋书·文苑传·枣据》:“(枣据)太康中卒,时年五十余……弟嵩,字台产,才艺尤美,为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为石勒所杀。”枣嵩为枣据弟,则太康中约四十余或五十,较之杜育为长辈。挚虞卒于永嘉五年(),泰始四年()举贤良前已为郡主簿,则当生于正始元年()左右,亦为杜育长辈。这与二人赠答杜育诗中的口吻相符。枣嵩还作有《赠荀彦将》,荀彦将事迹未详。诗云:“显允荀生,天挺厥真。沉识肤敏,温粹淑仁。初应宰命,徽音惟新。遂假蒲密,简在至神。时惟惠后,黎人攸绥。乃授明德,赋*近畿……引领南望,望子清尘。”(《文馆词林》卷一五七)则荀彦将为枣嵩晚辈,将到洛阳附近(在南部)为官。枣嵩赠以是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荀彦将答诗已佚。潘岳太康十年()免职,永熙元年闲居洛阳,是时与夏侯湛交往,见其《周诗》而作家风诗。夏侯冲《答潘岳》。夏侯冲事迹未详,据其名或为夏侯湛兄弟行,潘岳与夏侯湛交往时,亦与夏侯冲诗歌赠答,潘岳赠诗已佚,夏侯冲诗存残句。
曹摅、欧阳建曾作诗赠答。曹道衡认为,曹摅《赠欧阳建》“弱冠参戎,既立南面”指欧阳建辟公府;“或踊而升,蔚焕其变。岂徒虚声,考绩畿甸”(《文馆词林》卷一五七)指其出为山阳令;并指出是诗作于曹摅自临淄入为尚书郎时,确切年月未详。曹摅还有五言《赠欧阳建》仅存残句“文藻譬春华,谈话如芳兰”(《北堂书钞》卷一百),约同时作。曹摅约太康六年入为尚书郎。曹摅《思友人》“思心何所怀,怀我欧阳子”(《文选》卷二九),此友人正指欧阳建,大约与《赠欧阳建》为同时期作品;欧阳建答诗已佚。曹摅还与王粹作诗赠答,即曹摅《赠王弘远》。《晋书·曹摅传》:“太尉王衍见而器之,调补临淄令……入为尚书郎,转洛阳令……以病去官。复为洛阳令。及齐王冏辅*,摅与左思俱为记室督。”曹摅、王粹皆卒于永嘉二年(),是诗当作于此前。“陈寿卒,诏河南尹华淡下洛阳令张泓,遣吏赍纸笔就寿门下写取《三国志》。陈寿卒于元康七年(),则至晚是年曹摅已免洛阳令,由张泓接任。《晋书·江统传》:“都官从事孙琰说贾谧曰:‘所以废徙太子,以为恶故耳。东宫故臣冒罪拜辞,涕泣路次,不顾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释之。’谧语洛阳令曹摅,由是皆免。”惠帝太子司马遹废于元康九年十二月,至晚是年曹摅已复为洛阳令,则曹摅以病去洛阳令至复为洛阳令约在元康七年至九年间。诗中曹摅自称“妻孥之陋,如彼隶仆。布裳不衽,韦带三续。将乘白驹,归于空谷。隐士良苦,乐哉势族”,述王弘远“宠妻怀目,嬖子娱心。华屏列曜,藻帐垂阴。缨黻流芳,罗襦解衿”(《文馆词林》卷一五七)。曹摅幽于穷巷,王粹乐于华堂,则此时王粹已尚公主。是诗大约曹摅以病去官时作于洛阳,王粹答曹摅诗已佚。张载、傅咸曾作诗赠答。《晋书·傅祗传》:“除河南尹,未拜,迁司隶校尉。以讨杨骏勋,当封郡公八千户,固让,减半,降封灵川县公……楚王玮之矫诏也,祗以闻奏稽留,免官。期年,迁光禄勋,复以公事免。”《晋书·惠帝纪》:“永平元年三月辛卯,诛太傅杨骏……六月,贾后矫诏使楚王玮杀太宰、汝南王亮,太保、菑阳公卫瓘。乙丑,以玮擅害亮、瓘,杀之。”则约永熙元年()至永平元年()傅祗为司隶校尉。《晋书·傅咸传》:“咸再为本郡中正,遭继母忧去官。顷之,起以议郎,长兼司隶校尉……元康四年卒官,时年五十六。”则约永平元年六月傅祗因楚王玮之事而免官后,傅咸接替祗为司隶校尉直至元康四年()卒官,傅祗为傅咸从父弟。张载《赠司隶傅咸》作于此期间,傅咸答诗已佚。
陆机、陆云亦是洛阳作赠答诗较多者。二陆与江东士族的赠答诗颇多。先看陆机与同族兄弟赠答。陆机作《赠从兄车骑》,从兄指陆晔,车骑将*为陆晔在东晋成帝咸和间的赠官,是时陆机已去世,可知诗题为后人所加。是诗表达思乡之情,约元康间作于洛阳。陆晔答诗已佚。陆机为尚书郎时曾与同为尚书郎的顾荣赠答。《唐钞文选集注汇存》载:“机从洗马出为吴王郎中令,从郎中又为尚书郎。彦先亦为尚书郎,同在楚省别院。荣复是机姊夫,于时遇雨,不得相见,相忆作此诗。”元康六年陆机自吴王郎中令入为尚书郎,是时顾荣亦为尚书郎,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其一云:“大火贞朱光,积阳熙自南。”(《文选》卷二四。该诗五臣注吕向曰:“大火,南方星也。朱光,日也。此仲夏之月,积阳为日气也。熙,炽也。自南者,则南方为夏。”)其二云:“沈稼湮梁颍,流民溯荆徐。眷言怀桑梓,无乃将为鱼。”诗人似担忧家乡的水灾,《晋书·惠帝纪》:“元康六年五月,荆、扬二州大水”,而诗中所写正是仲夏季,徐、扬二州接近,为了押韵,诗中将扬改为徐。则二诗约作于元康六年夏。顾荣答诗已佚。元康六年冬陆云接替陆机为吴王郎中令,元康八年秋冬之际陆云入为尚书郎。陆云《赠顾尚书》云:“根分来在,爱感往思。我非形景,有处有游。载离载会,且欢且忧。感彼远旷,吝此延娱。”《晋书·惠帝纪》:“元康九年春正月,左积弩将*孟观伐氐,战于中亭,大破之,获齐万年。”顾荣因关中氐乱而前往,陆云在洛阳与顾荣分别时作是诗。顾荣答诗已佚。元康九年陆机为著作郎,陆云为尚书郎、侍御史,二人皆在洛阳。大约元康九年顾荣回洛阳后,二陆为顾荣作赠妇诗,陆机作《为顾彦先赠妇》二首、陆云作《为顾彦先赠妇往返诗》四首,多有游戏的成分。陆机又作有《赠顾令文为宜春令》,陆云《与张光禄书》:“顾令文、彦先,每宣隆眷弥泰之惠。”则顾令文与顾彦先同属吴郡顾氏,约为兄弟。永宁二年()夏,陆云为大将*成都王颖右司马后,作《答大将*祭酒顾令文》,则顾令文出为宜春令约在此前。陆机是诗云:“翻飞名都,宰物于南……三川既旷,江亦永矣。悠悠我思,托迈千里……我来自东,贻其好音。岂有桃李,恧子琼琛。”(《文馆词林》卷一五六)名都指洛阳,南指顾令文要南行前往宜春(治今江西宜春市)。《史记·秦本纪》:“初置三川郡。”裴骃《集解》:“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骃案:《地理志》汉高祖更名河南郡。”则三川指代洛阳,此诗表达陆机对远行宜春的顾令文的思念。元康四年()秋,陆机由太子洗马出为吴王郎中令,前答潘尼诗中自称徂东是因吴王镇淮南正在洛阳以东,此诗云“我来自东”,约指元康六年入为尚书中兵郎。是诗作于约元康六年而,顾令文答二陆诗已佚。
陆云曾与沛国郑丰赠答。陆云赠诗四首,郑丰答诗四首。《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赤乌二年三月,遣使者羊衜、郑胄、将*孙怡之辽东,击魏守将张持、高虑等,虏得男女。裴松之注引《文士传》:郑胄字敬先,沛国人……子丰字曼季,有文学操行,与陆云善,与云诗相往反。司空张华辟,未就,卒。”《晋书·惠帝纪》:“元康六年春正月,以中书监张华为司空。”陆云《赠郑曼季·南衡序》:“南衡,美君子也。言君子遁俗不闷,以德存身。作者思其以德来仕,又愿言就之宿。感白驹之义,而作是诗焉。”则是劝郑丰出仕。郑丰《答陆士龙·鸳鸯序》:“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扬辉上京。其兄已显得登朝,而弟中渐,婆娑衡门。”可见郑丰答诗时二陆已被征入洛阳(即“扬辉上京”),陆云、郑丰赠答约于元康六年司空张华辟郑丰之后,为劝郑丰出仕而作,郑丰答诗表示坚持隐居之志。陆云还与富春孙拯赠答。孙拯作《赠陆士龙》,陆云有《答孙显世》,《晋书·孙拯传》:“孙拯者,字显世,吴都富春人也。能属文,仕吴为*门郎。”刘运好以为,陆云诗“焕矣金虎,袭我皇猷”(《文馆词林》卷一五六),指元康九年十二月贾后废皇太子。而永康元年三月贾后又杀废太子遹,故是诗大约元康九年十二月至永康元年三月间作于洛阳。二陆还与吴郡张悛赠答,《文选》卷二四陆机《答张士然》李善注引孙盛《晋阳秋》云:“张悛,字士然。少以文章与士衡友善。刘良曰:机从驾出游,士然赠诗,故有此答。”诗云:“絜身跻秘阁,秘阁峻且玄。”据陆机《吊魏武帝文序》,陆机元康八年补著作,入秘阁(《文选》卷六十),故张悛赠诗(已佚)及陆机答诗约元康八年作于洛阳。《文选》卷二五陆云《答张士然》刘良注曰:“张士然,平吴后入洛,有赠云,云故答之。”诗云:“行迈越长川,飘飖冒风尘。通波激枉渚,悲风薄丘榛。修路无穷迹,井邑自相循。百城各异俗,千室非良邻。欢旧难假合,风土岂虚亲。感念桑梓域,仿佛眼中人。靡靡日夜远,眷眷怀苦辛。”诗中感慨中原与吴地风土各异。元康八年陆云自吴王郎中令入为尚书郎,大约其至洛阳后答张悛诗而作。张悛赠陆云诗已佚。元康间张仲膺(约为吴人)至鄱阳任太守,陆云在洛阳为之赠别作《赠鄱阳府君张仲膺》。张仲膺答诗已佚。
陆机又与会稽夏靖赠答。刘运好据夏靖《答陆士衡》“将登三事,百揆是厘。据仁为本,仗义为与。经纬三坟,错综众书”(《文馆词林》卷一五七),谓陆机迁著作郎,则陆机《赠武昌太守夏少明》与夏靖答诗作于元康八年陆机任著作郎之后。夏靖是由太子属官转尚书郎再转武昌太守,而陆云《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所述夏靖仕历与之相合。陆机元康八年转著作郎前为尚书殿中郎,与夏靖为同僚。夏靖答诗云:“天作高山,大王荒之。荡荡荆士,子其康之。风俗未敦,子其臧之。群彦未叙,子其之。忝荣剖符,悠悠在兹。羔裘豹祛,有愧不能。乃眷我顾,爰贻休诗。”(《文馆词林》卷一五七)可见其将往武昌前陆机有诗赠之。大约元康八年夏靖由尚书郎出为武昌太守,陆机转为著作郎,夏靖离开洛阳前,陆机赠诗云:“天子命之,曾是在服。西逾崤黾,北临河曲……悠悠武昌,在江之隈。吴未丧师,为蕃为畿。”(《文馆词林》卷一五六)“天子”二句指受命作地方官,“西逾”二句指此行要经过黾池、崤山(今河南洛宁西北)一带,在洛阳西面,可知此行出发点是都城洛阳。“悠悠”二句显示此行目的地是武昌郡(治武昌县,今湖北鄂州市)。汉代黾池县在今河南渑池县西,曹魏和西晋时黾池县移至今河南洛宁县西北,也就是魏晋时崤山在黾池县一带,即在洛水之滨。夏靖此行或是溯洛水西上到秦岭,再沿汉水至夏口(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最后沿长江到武昌。
再看二陆与北方士族的赠答之作。陆机曾与安平冯文罴赠答。冯文罴即散骑常侍安平人冯次子冯熊,文罴为熊之字。《文选》卷二四《赠冯文罴迁斥丘令》李善《晋百官名》曰:“外兵郎冯文罴。《集》云:文罴为太子洗马,迁斥丘令,赠以此诗。阚骃《十三州记》曰:斥丘县在魏郡东八十里。”诗云:“有命集止,翻飞自南。出自幽谷,及尔同林(李善注:谓俱为洗马也)……曰借未给,亦既三年。”陆机《皇太子清燕诗序》:“元康四年秋,余以太子洗马出补吴王郎中。”元康元年末陆机征任太子洗马直至元康四年秋,与冯文罴同为太子洗马三年,则冯文罴约元康四年出为斥丘(治今河北成安县东南)令,陆机于洛阳作是诗以赠,并作五言《赠斥丘令冯文罴》写饯行。后又有《赠冯文罴》,《唐钞文选集注汇存》:“《钞》曰:熊为斥丘令,机前已作诗赠熊,答讫,机复重赠也。陆经善曰:详诗意,冯时在斥丘也。”胡克家刻本《文选》卷二四考异以为,《赠冯文罴》乃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离开洛阳前所作。诗云:“发轸清洛汭,驱马大河阴。伫立望朔途,悠悠迥且深……愧无杂佩赠,良讯代兼金。夫子茂远猷,款诚寄惠音。”正指他从洛阳出发南行,途中北望斥丘方向,思念冯文罴。冯文罴答诗皆佚。
陆机与荥阳潘尼赠答。元康初陆机为太子洗马时,潘尼任太子舍人,二人同为太子属官,直至元康四年秋陆机由太子洗马出为吴王郎中令。潘尼作《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陆机《答潘尼》云:“我东曰徂,来饯其琛。彼美潘生,实综我心。”(《艺文类聚》卷三一)东徂即指陆机离开洛阳任吴王郎中令,是二诗即作于元康四年秋。《三国志》卷二一裴松之注引《潘尼别传》中录陆机答潘尼诗四句“猗欤潘生,世笃其藻。仰仪前文,丕隆祖考”,大约为《答潘尼诗》之残句。陆机《答贾长渊》序:“余出补吴王郎中令,元康六年入为尚书郎,鲁公赠诗一篇,作此答之云尔。”所谓鲁公赠诗即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元康六年陆机由吴王郎中令入为尚书中兵郎,二诗即作于是年。刘运好以为,陆机《赠潘尼》、潘尼《答陆士衡》为永宁元年()春潘尼归隐前作于洛阳。
潘尼亦是作赠答诗较多者。元康元年潘尼为太子舍人直至元康四年出为宛令。次年五月潘岳离开洛阳赴任长安令,潘尼作《献长安君安仁》。潘岳答诗已佚。潘尼《答杨士安》云:“逝将辞储宫,栖迟集南畿。”(《艺文类聚》卷三一)则是诗为元康四年离任太子舍人(即辞储宫)将赴宛县(即南畿)前作于洛阳,杨士安赠诗已佚。潘尼为太子舍人期间还与同僚赠答。《赠陇西太守张仲治》云:“张生拔幽华,蘩登二宫。未几振朱锦,剖符抚西戎。及子仍同僚,赠言贻尔躬。威刑有时用,唯德可念终。”(《艺文类聚》卷三一)则张仲治是时为太子属官,将出为陇西(治襄武县,今甘肃陇西县)太守,潘尼赠诗希望他以德治郡,慎用刑罚。《赠荥阳太守吴子仲》云:“大晋盛得人,储宫畜髦士。吴侯降高质,剖符授千里。垂覆岂他乡,回光临桑梓。寮类感歧路,黎庶思知耻。老氏喻小鳞,曹参寄狱市。无谓弊邑陋,覆篑由兹起。”(《艺文类聚》卷三一)吴子仲亦为太子属官,将出为其家乡荥阳郡(治荥阳县,今河南荥阳市东北)太守,潘尼赠诗,勉励他在地方积累功勋。潘尼《赠二李郎诗序》曰:“元康六年,尚书吏部郎汝南李光(茂)彦迁汲郡太守,都亭侯江夏李茂曾迁平阳太守。此二子皆弱冠知名,历职显要,旬月之间,继踵名郡。离俭剧之勤,就放旷之逸,枕鸣琴以俟远致,离别之际,各斐然赋诗。”(《太平御览》卷二五九)则潘尼元康六年入为尚书郎,其赠二李诗今存《赠汲郡太守李茂彦》,赠李茂曾诗及二李答潘尼诗皆佚。潘尼为尚书郎时亦与同僚赠答。《赠长安令刘正伯》云:“疲惫充时乏,及余再同寮。并迹侍储宫,携手登皇朝。刘侯抚西都,迈绩参豹乔。德厚化必深,*明奸自消。”(《艺文类聚》卷三一)可知刘正伯与潘尼两次为同僚,第一次同为太子属官,第二次同在尚书省。刘将出为长安令,潘尼赠诗赞他有西门豹、子产般治理地方的能力。潘岳元康六年征补博士,未召拜,闲居洛阳,刘正伯大约接替潘岳为长安令,则是诗约作于是年。刘正伯、张仲治、吴子仲事迹未详,三人答诗皆佚。潘尼《赠侍御史王元贶》:“王侯厌崇礼,回迹清宪台。”(《文选》卷二四)俞士玲以为,崇礼指崇礼闼,清宪台正指御史台,王元贶由尚书省属官调任御史,潘尼是时为尚书郎,与王为同僚,在王离开尚书省时作是诗以赠。王元贶事迹及是诗具体时间未详,答诗已佚。
张翰有《赠张弋阳》,张弋阳指弋阳县(今河南潢川县西)令张某,事迹未详。诗云:“昆弟等志,托兹幽林……绝路既续,舍我遐征。束带皇域,升降都城。爰赖爰慕,忡忡中情……行矣免致,我诚永已。”(《文馆词林》卷一五六)则张弋阳为张翰兄弟或族兄弟,二人同在洛阳,张某将赴任弋阳县令,张翰赠以是诗。曹道衡以为张翰永宁二年八九月间去洛回吴,则是诗作于此前。张弋阳答诗已佚。应亨外弟王景系等四兄弟行冠礼,应亨作有《贻四王子》(《赠四*》)。晋王堪《冠礼仪》云:“永平元年正月戊子,冠中外四孙。立于步广里舍之阼阶,设一席于东厢。引冠者以长幼次于席南,东上。宾宗人立于西厢,东面南上。堪立于东轩西,南面西上。陈元服于席上。宗人执仪以次呼冠者,各应曰:‘诺’。”则是诗为永平元年()正月(是年三月改元元康)作于洛阳。四王答诗已佚。
(四)北魏
北魏王肃妻谢氏作诗赠王肃,王肃后妻陈留公主元氏代王肃作诗答谢氏。“劝学里东有延贤里,里内有正觉寺,尚书令王肃所立也。肃在江南之日,聘谢氏女为妻,及至京师,复尚公主。其后谢氏入道为尼,亦来奔肃;见肃尚主,谢作五言诗以赠之。其诗曰:‘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得路逐胜去,颇忆缠绵时。’公主代肃答谢云:‘针是贯线物,目中恒任丝。得帛缝新去,何能纳故时。’肃甚有愧谢之色,遂造正觉寺以憩之。”《魏书·王肃传》:“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诏肃尚陈留长公主,本刘昶子妇彭城公主也……裴叔业以寿春内附,拜肃使持节、都督江西诸*事、车骑将*,与骠骑大将*、彭城王勰率步骑十万以赴之……以肃淮南累捷,赏帛四千七百五十匹,进位开府仪同三司,封昌国县开国侯,食邑八百户,余如故。寻以肃为散骑常侍、都督淮南诸*事、扬州刺史、持节,余官如故。肃频在边……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魏书·孝文纪下》:“太和二十三年三月庚子,诏以镇南将*王肃为尚书令。”《魏书·宣武帝纪》:“景明元年春正月丁未,萧宝卷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寿春内属,骠骑大将*、彭城王勰帅车骑十万赴之。”则景明元年()春,王肃即前往寿春,直至次年卒基本在该地。谢氏赠诗及元氏代王肃答诗应于王肃为尚书令后作,即太和二十三年()三月至景明元年春间。
北魏宋道玙曾与张始均赠答。《魏书·宋道玙传》:“道玙自太学博士转京兆王愉法曹行参*。临死,作诗及挽歌词,寄之亲朋,以见怨痛。道玙又赠著作佐郎张始均诗,其末章云:‘子深怀璧忧,余有当门病。’道玙既不免难,始均亦遇世祸,时咸怪之。”《魏书·宣武帝纪》:“永平元年八月,冀州刺史、京兆王愉据州反。九月愉被捕,诏送京师。”据《魏书·宋道玙传》,该诗作于元愉被捕后,即永平元年()九月以后。张始均答诗已佚。鹿悆作《讽真定公诗》二首,《魏书·鹿悆传》:“初为真定公元子直国中尉,恒劝以忠廉之节。尝赋五言诗曰:‘峄山万丈树,雕镂作琵琶。由此材高远,弦响蔼中华。’又曰:‘援琴起何调?幽兰与白雪。丝管韵未成,莫使弦响绝。’子直少有令问,悆欲其善终,故以讽焉。”《魏书·献文六王传》:“子直封真定县开国公。出为冠*将*、梁州刺史。未几遇患,优游南郑,无他*绩。征还京师,病卒。”据《魏故使持节、散骑常侍、安南将*、都官尚书、冀州刺史元(子直)公墓志铭》,子直卒于正光五年()四月十二日。据“子直少有令问,悆欲其善终,故以讽焉”,可知是诗作于子直年少时,约作于宣武帝(—)时。元子直答诗已佚。
(五)隋代
虞世基作《秋日赠王中舍》,王中舍指中舍人王眘(王胄兄)。曹道衡认为,诗中“秦关望吴苑,渭涘去江汶”指虞世基在长安为通直郎,开皇九年()春杨广平陈,王胄入广陵杨广幕府。“太行临北绛,函谷拒西京”,指虞世基从隋文帝巡并州。《隋书·高祖纪下》载:“开皇十年春二月庚申,幸并州。夏四月辛酉,至自并州。”诗云:“伊川忽会面,留连展言宴。”开皇十年春()杨广任并州总管,王眘随杨广到并州,虞、王二人应在洛阳相遇。是诗大约开皇十年春作于洛阳,是时平陈不久,虞世基仍以王眘在陈的官职中舍人称之。王眘答诗已佚。杨素《赠薛番州》即赠薛道衡。《隋书·薛道衡传》:“炀帝嗣位,转番州刺史。岁余,上表求致仕。”番州即广州,因避隋炀帝讳而改。《隋书·杨素传》:“素尝以五言诗七百字赠番州刺史薛道衡,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亦为一时盛作。未几而卒,道衡叹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岂若是乎!’”杨素墓志云:“大业二年七月癸丑朔廿三日乙亥遘疾,薨于豫州飞山里第,春秋六十三。”则是诗应为大业二年()七月杨素去世前不久写定于洛阳。
孙万寿作《答杨世子》,杨世子指杨素子玄感,诗云:“丞相朝所宗,太尉国之纪。若人惟杰出,济世承余祉。趋庭遵教义,博物兼文史。奇声振宛洛,雅论穷名理。伊余苦疲病,寂寞罕宾游。不言驱驷马,于焉访一丘。……忽此承来翰,华藻殊辉焕。虽则滥吹嘘,可以蠲忧叹。怀袖终不灭,掌握方留玩。……芳菲徒自好,节物不关人。劳歌虽有曲,无以报阳春。”丞相指杨素,太尉指杨玄感,其“以父*功,位至柱国”。诗中说杨玄感受到杨素教诲,很有学识,杨家名震中州。孙万寿与杨玄感赠答有特殊背景,《隋书·文学传·孙万寿》载:“仁寿初,征拜豫章王长史,非其好也。王转封于齐,即为齐王文学。当时诸王官属多被夷灭,由是弥不自安,因谢病免。久之,授大理司直,卒于官。”《隋书·炀三子传·齐王暕》载:“开皇中,立为豫章王,仁寿中,拜扬州总管沿淮以南诸*事。炀帝即位,进封齐王,增邑四千户。大业二年,帝初入东都,盛陈卤簿,暕为*导。寻转豫州牧。俄而元德太子薨,朝野注望,咸以暕当嗣。帝又勑吏部尚书牛弘妙选官属,公卿由是多进子弟。明年,转雍州牧,寻徙河南尹,开府仪同三司。元德太子左右二万余人悉隶于暕,宠遇益隆,自乐平公主及诸戚属竞来致礼,百官称谒,填咽道路。暕颇骄恣,昵近小人,所行多不法。”《隋书·炀帝纪上》载:“大业三年八月壬申,以齐王暕为河南尹、开府仪同三司……四年春正月壬申,以鸿胪卿杨玄感为礼部尚书。”可见孙万寿原追随杨暕,但杨暕颇为骄纵。大约在河南尹任上,孙万寿惧祸而以病免,仍居洛阳;大业四年()春,收到杨玄感赠诗(已佚),特以此诗答之。二汉晋北朝赠答诗的特点
据笔者统计,汉晋北朝洛阳赠答诗现可知的有首,现存首。其中,东汉2首,曹魏19首(现存16首),西晋首(现存80首),北魏7首(现存5首),隋代5首(现存3首)。43位作者有存诗(姓名后括号中的数字为所作赠答诗篇数,未标数字者为存诗1首,下同):桓麟及赠其诗之客、曹植、曹彪、杜挚(存2,散佚1)、毌丘俭、程晓(2)、傅玄(2)、嵇康、嵇喜(4)、江伟、司马彪、阮种、枣据、董京、左思(2)、左棻、傅咸(存9,散佚1)、潘岳(存1,散佚1)、潘尼(存10,散佚2)、郭泰机、挚虞(存4,散佚1)、张华(4)、何劭(存1,散佚1)、杜育(存1,散佚2)、枣嵩(3)、夏侯冲、曹摅(4)、张载、陆机(14)、陆云(12)、孙拯、夏靖、郑丰(4)、张翰、应亨、宋道玙、鹿悆(2)、王肃妻谢氏、陈留长公主元氏、虞世基、杨素、孙万寿等。陆机、陆云、潘尼、傅咸等是创作最多者;有29位诗人赠答诗已佚:江广平、山涛、虞显机、栾弘、王济、褚(2)、李骧(2)、伏武仲(2)、荀彦将、欧阳建(2)、王粹、顾荣(2)、顾令文(2)、张悛(2)、张仲膺、冯文罴(2)、陆晔、杨士安、李茂彦、李茂曾、刘正伯、张仲治、吴子仲、王元贶、弋阳令张氏、张始均、元子直、王眘、杨玄感。另外,应亨外弟王氏、傅咸尚书同僚之赠答诗亦皆佚。当然,实际佚失的诗作不可计数,但从现存情况看也可有所发现。
这些汉晋北朝洛阳赠答诗以四言诗为主55首,占总数的52%。创作年代主要是西晋,占总数75%;亦是四言诗最多,有46首,占总数84%。现存西晋洛阳赠答诗占现存西晋洛阳诗歌总数(约首)近一半(47%),赠答诗中的四言(46首)又占西晋洛阳四言诗总数(约84首)的55%。四言赠答诗中长篇较多,如果以20句及以上为长篇,40句以上为超长篇,则西晋洛阳赠答诗中四言长篇(34首)占西晋洛阳四言诗长篇(52首)的65%,四言超长篇(27首)占四言长篇的52%。可见赠答诗是西晋最兴盛的诗歌门类之一,所谓西晋四言繁荣尤其是长篇,亦体现在赠答诗中。其他现可知洛阳四言赠答诗多是东汉曹魏时期创作的,有4首,这一时期的四言赠答诗创作开启了这一诗体的繁盛。
洛阳长篇四言赠答诗作者有:傅玄(2)、嵇康(1)、嵇喜(1)、左思(2)、傅咸(2)、挚虞(3)、枣嵩(2)、曹摅(2)、陆机(4)、陆云(7)、郑丰(4)、潘岳(1)、潘尼(3)、张载(1)、夏靖(1)、孙拯(1)、张翰(1)。其中超长篇30首(西晋时29首),占长篇总数的74%。就现可知作品看,上述17位四言长篇作者中,除傅玄、嵇喜、挚虞、傅咸外,其余13人皆有超长篇四言赠答诗,占76%。这13人中,除了陆机、潘尼长篇中皆有一篇为非超长篇,其余皆为超长篇。则作超长篇赠答诗是魏晋四言诗作者普遍的能力。对于嵇康四言《赠兄秀才从*》是一首十八章还是十八首,有不同说法。笔者以为该诗为一首十八章,因为此后没有为同一人同一件事作这么多赠答诗的情况(且嵇喜给嵇康的四言答诗只有一首,亦是嵇康赠诗非十八首的旁证),如果有此传统,不至于在西晋就断绝了。以一首十八章来看,该诗共句。后世有类似的长篇是作于魏末的。可以说,该诗开启了西晋长篇四言赠答之作的繁荣。故嵇康虽现可知洛阳赠答诗仅2首,但这一首长达句的四言超长篇赠答诗,足以奠定嵇康在赠答诗尤其是长篇四言赠答诗中导夫先路的地位。
魏晋赠答诗中增加了四言诗的写景成分。葛晓音指出,嵇康《赠兄秀才入*》利用诗经体的典型句式和诗行建构的原理,创造出许多由骈偶的四言对句构成的诗行,以及由两行对偶构成的小节。前者如“良马既闲,丽服有晖”(第九章)等,后者如“穆穆惠风,扇彼轻尘。奕奕素波,转此游鳞”(第五章)等,这种两行一小节的结构在嵇康诗里所占比重甚大,可视为一种有代表性的句序。这也是诗经体的典型句式。嵇康还有一部分对偶句是典型的赋化句式,如“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第十四章)等,可见嵇康对四言诗新变有贡献。除了雅颂的对偶体之外,该诗还有些章节是《国风》般的风格,如“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邕邕和鸣,顾眄俦侣。俛仰慷慨,优游容与”(第一章),“鸳鸯于飞,啸侣命俦。朝游高原,夕宿中洲。交颈振翼,容与清流。咀嚼兰蕙,俯仰优游”(第二章),“泳彼长川,言息其浒。陟彼高冈,言刈其楚。嗟我征迈,独行踽踽。仰彼凯风,涕泣如雨”(第三章),“泳彼长川,言息其沚。陟彼高冈,言刈其杞。嗟我独征,靡瞻靡恃。仰彼凯风,载坐载起”(第四章),第二章与第一章、第四章与第三章皆重章复沓,多数诗行为两句形成一完整的意思,皆是国风体的特点;同时又有对偶句,如第一、二章之“朝游”两句,以及第三、四章之“嗟我”四句,分别与散句一同构成了鸳鸯和鸣、萧散悠游的图景。嵇康赠答诗中的写景和名士情怀影响了此后的四言长篇,如陆云《答孙显世》“乃眷林泽,乐我河曲。解绂投簪,披褐怀玉。遗情春台,托荫寒木。言念伊人,温其在谷”(《文馆词林》卷一五六),到了曹摅《赠王弘远》“道贵无名,德尚寡欲。俗牧其华,我执其朴。人取其荣,余守其辱”(《文馆词林》卷一五七),则直接运用老庄思想,已开玄言诗先河。
这一阶段的赠答诗有一定的文体观念。如嵇康诗同样是赠兄嵇喜,其四言之作主要借悬想嵇喜从*后的生活,来体现嵇康所向往的魏晋风度的理想;正是四言对句的骈偶化,为四言诗增加写景等成分提供了基础。而其五言一首则是咏物诗,借双鸾嬉戏却有为虞人捕杀之险,来表达忧生之嗟。蔡邕《翠鸟诗》是较早的咏物诗,以五言这种新兴诗体来写物,此后繁钦等亦然,渐成传统。嵇康此诗虽为赠答,实有咏物之风,因而使用五言。司马彪《赠山涛》以咏南岳参天之树不为世所言,表达希望山涛引荐之义,亦使用五言。又如同为赠尚书顾彦先之作,陆机之诗多写个人的情感,使用五言;而陆云之作称颂顾彦先才德,相对正式严肃,故使用雅正的四言。左思《悼离赠妹》二首歌颂其妹的才德,内容正式,又因其妹为贵人(嫔),故用雅正之体;又抒发兄妹之情等生活化内容,为四言雅正之体注入了新的内容,亦一定程度开拓了四言体的表现能力。左棻作《感离诗》以答,采用五言,直抒胸臆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离别的不舍。
西晋崇雅之风推动雅颂体四言长篇赠答诗的兴盛,在此风气下有些赠答诗仿照《诗》序,在序言中写出作意。如陆云《赠郑曼季》四首以及郑丰(字曼季)《答陆士龙》四首亦皆有诗序,不仅序仿《诗经》,句式和风格上亦仿《诗经》,洛阳作为都城以及创作赠答诗最多之地,此地的赠答诗正有引领全国崇雅诗风的导向作用。
陆机现可知的14首洛阳赠答诗中写给江南士族者有8首,其中四言2首皆为长篇,五言6首;赠北方士族者有6首,其中4首为四言(2首为长篇),2首为五言。陆云现可知12首洛阳赠答诗皆写给江南士族,其中四言7首,皆为长篇,五言5首。可见二陆洛阳赠答诗中赠江南士族的诗要比赠北方士族的诗多,且赠江南士族的诗中五言比四言多,而赠北方士族的诗作四言比五言多。这主要是因为江南士族多与其家族在东吴时就关系亲密或有姻亲关系,诗中更多抒发个人情感,故多使用五言俗调。陆云赠答诗中四言尤其是长篇比陆机要多,这与陆云典雅持重清正的性格与思想有关。潘尼现可知10首洛阳赠答诗中四言4首、五言6首,其中两首四言有序,五言诗以赠同僚晚辈为多,多有勉励期待,气氛轻松真挚。傅咸洛阳赠答诗现可知9首,其中四言7首,五言2首,2首四言赠答诗有序,2首五言为赠亲人和寒士晚辈,皆有序,情感较私人化,情深意切,故使用五言俗调。三余论
建安时,五言赠答诗“突破原先因写赠答对象不同而连带使诗作内容界域分明、僵化凝滞的境况(即言情仅限闺房之内、社交则专注于国家礼仪),进而开展出无物不可写、无情不可抒、无事不可述的新体貌”。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创作了较多的五言赠答诗。五言诗本为俗调,没有四言雅正体那样要表现正式、重大内容的雅颂之声的包袱,一般无需套语,所以在表现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更自由,面亦更广。西晋北朝五言赠答对此传统有一定继承,也有一些新特点。有的赠答诗增加了咏史内容,如杜挚《赠毌丘俭》罗列伊尹、姜太公、管仲、宁戚、郦食其、韩信、朱买臣、张释之等早年不得志的八人,暗以此自喻,希望得到毌丘俭的帮助;毌丘俭答诗则以曹魏胡(孟)康、曹爽参*杨伟等被重用的典故,鼓励杜挚必当尽其才。二诗有很强的咏史性,已非为咏史而咏史,是借咏史抒怀,是从班固《咏史》到左思《咏史》间的重要过渡。有的赠答诗采用喻体,如司马彪《赠山涛》以木材、璞玉需遇鲁班和卞和方显其价值,比其需山涛引荐方尽其才。有的以赠答写送别,如潘尼《赠长安令刘正伯》,追忆二人两度同僚,如今同为太子属官,以西门豹、子产比将出为长安令的刘正伯,鼓励其做个好官。该诗没有套语,将送别与赠答的主题相结合;相较而言,潘尼《献长安君安仁》送其兄潘岳出为长安令,对方一样是出任长安令,而其为四言长篇,多颂才德之套语。
曹植《于圈城作》(《赠白马王彪》)开创了五言联章体赠答诗,此后罕有继承;直到杨素《赠薛番州》(《文苑英华》卷二四八)才又出现这一诗体的雄篇,并可说是西晋北朝五言赠答诗的集大成之作。是诗写景壮阔,如第二章以赋的手法,铺叙乱世景象;还有对薛道衡生平的描写,如第七章回忆与薛道衡同朝,第八章悬想薛道衡在襄州,第九章写薛道衡由襄州总管调任番州刺史。该诗还多视角切换地描述,如第十章视角调回洛阳,以“北风”“秋声”“孤城月”等景象,渲染诗人的孤苦,表达他对远在番州的薛道衡的思念。第十一章感慨自己赋闲养病,为朝廷所冷落。第十二章回忆薛道衡出为襄州总管,诗人曾为之送行,如今春来又想到薛道衡,“悲哉暮秋别,春草复萋矣。鸣琴久不闻,属听空流水”,将无限的思念与哀怨融入景物描写中,以景结情。第十三章“秋水鱼游日,春树鸟鸣时。濠梁暮共往,幽谷有相思。千里悲无驾,一见杳难期。山河散琼蕊,庭树下丹滋。物华不相待,迟暮有余悲”,遗憾无法到岭南与薛道衡相会,写景大开大合,表达不论春秋,一直思念着薛道衡。第十四章“木落悲时暮,时暮感离心。离心多苦调,讵假雍门琴”,以木落、苦调等凄厉之景结束全篇。该诗还继承了曹植《于圈城作》的顶针手法(从第九章开始),艺术手法高妙。
建安时期,五言赠答诗兴盛地在以邺城为中心的河朔地区;西晋是赠答诗最繁盛的时期,但以润色颂德的四言诗为主。北魏前中期赠答诗主要作于当时的都城平城,现可知赠答诗3首,皆为四言长篇,是对西晋赠答诗的继承。由于中原士族南渡,文学大幅衰落,该时段洛阳则几无可知的赠答之作。而南朝赠答诗兴盛,继承魏晋以来传统,仍是主要的诗歌体裁之一,在晋宋以来五言诗成为主要诗歌体式的环境下,继承建安传统,绝大多数赠答诗采用五言。整个南朝在其都城建康,现可知的赠答诗只有11首四言诗,加上东吴、东晋也仅31首。南朝赠答诗的内容亦非常广泛,可写闺情、可咏怀、可述京都之壮丽、可咏物等,真正实现了“无物不可写、无情不可抒、无事不可述”。北魏后期迁都洛阳,有意汉化学习南朝文化,南北交流渐兴,故洛阳诗歌有所复兴,现有的赠答诗几为五言。但是毕竟复兴时间较短,现可知北魏洛阳赠答诗很少。此后南北文化交流更为频繁,但北魏分裂,东魏、北齐的都城邺城和西魏、北周的都城长安成为赠答诗的兴盛地。洛阳赠答诗复兴的道路难以为继,直到隋代,洛阳赠答诗开启了新的兴盛之势,出现了杨素《赠薛番州》这样的巨制。该诗除了是对曹植《于圈城作》(《赠白马王彪》)开创的五言联章体赠答诗以及西晋以来五言诗创作成绩的继承,也深受南北文化交流中受南朝新变的文学成就的影响。随着进一步发展,梁末出现了荀济《赠阴梁州》(句字)等五言长篇赠答佳构。杨素该诗是贞刚之气与南朝声律文学的有效融合,是南北文学交融的成功尝试,为唐代洛阳赠答诗的繁荣导夫先路。〔责任编辑:郑珊珊〕为适应
为进一步规范稿件采编流程,提高编辑部工作效率,东南学术杂志社和中国知网合作,正式启用线上采编系统,热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支持。《东南学术》唯一线上采编系统的网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