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书籍越多,就不再只阅不写,可当提起笔时,又不知如何下笔,从而引发了内心对写作方式方法的兴趣,于是找了很多关于如何写作方面的书籍,发现很多书籍都写的很空洞,无法入门,就在此时,意外地发现了高效写作:培养终生受用的写作力这本书,里面讲的大多内容还是比较务实,先提出概念,然后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阐述,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容易懂,可以作为写作学习的工具书。
这本书分了很多章节,我只截取其中我认为比较有用的内容来写,首先,讲到写作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把一件事说清楚。比如记叙文就是把一个故事说清楚,说明文就是把一个产品或者一个事物说清楚,议论文就是把观点说清楚,应用文就是需要沟通的问题说清楚。
而说清楚就是要解决三个问题,1.是什么(问题描述)?2.为什么(原因)?3.怎么样(结果)?,另外,除了要说清楚一件事以外,还要体现出文章的节奏感,文章的节奏感主要有三个元素:快慢,详略,起伏。
快慢主要体现在文章内容的推进速度,内容推进的快,文章就显得紧迫,内容推进的慢,文章就舒缓,详略主要取决于文章整体的需要,有时候,看起来“啰嗦”的文字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可以营造文章的节奏感,比如下面这段文字,“上了车,他找了最后一排靠边的位置坐了下来。他特意用手按了按自己的小布包,这里面是他全部的家当,一共4张10块的,1张5块的,3张1块的,还有6个1角的硬币。”一共48元6角,为什么作者不说总共有多少钱,要说多少张10块的、多少张5块的、多少张1块的、多少张1角的呢?主人公为什么要把钱数得那么清楚?因为这样写可以凸显这个人的贫穷,他仅有的一点点钱,他反复数了很多遍,记得很清楚。这段细节描写显示了他的窘迫。文章的快慢,内容的详略还是表层的,真正的文章节奏感是通过内容的起伏来实现的,描写的起伏有很多方法,比如层层递进,突然爆发,欲扬先抑等,文章的节奏这些都是对于在写文章时要考虑的内容,那我们在写文章之前,需要搭建文章的整体框架,而这部分主要包含构思,素材,规划,完善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构思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审题、念头、规划,结构等,对于审题和念头着这两个就略过,主要说一下规划,规划其实就是文章的整体规划,包含:文体、人称、风格。
文体就是文章的类型,常见的文体有五种类型: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应用文,每一种文体的写法不同,表现出的侧重点不同,记叙文重在说故事,通过描述把一个故事说清楚,议论文重在表达观点,通过推理把一个道理说清楚,散文重在还原感受,通过描绘和修饰,呈现某种状态,应用文重在快速解决问题,通过简单命明了的语言,达到快速沟通的目的,说完文章的类型以后,文章的人称视角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称视角,写作中主要有三种人称,第一个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她、它、他),一般来说,文章的视角是统一的,只要一下笔,整个文章的视角就确定了,不要随意改变。很多文章第一段的第一句就决定了整个文章的走向。另外,在构思阶段还需要规划文章的风格,考虑文章到底是要写成严谨风格、搞笑风格、说故事风格、对话风格,还是要写成二次元风格等。
结构也是整个文章非常重要的一环,主要有砖瓦式写作和结构化写作,砖瓦式写作,就是一句话一句话地堆积起一篇文章,而结构式写作主要有三种结构:并列结构、金字塔结构、剥洋葱结构。
一般来说,叙事性比较强的文章、散文和小说可使用“砖瓦式写作”。而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汇报、职场写作等可使用“结构式写作”。
砖瓦式写作”需要文字间有比较强的“黏合度”,就好像盖房子一样,砖头和砖头之间,需要抹上水泥或者其他能把砖头黏合在一起的东西。写作时也是一样,文字之间要有衔接,不能前面一件事还没讲完就开始讲另一件事。砖瓦式写作主要用好连接词,其中表示时间推进的连接词有,接下来”“然后”“马上”“很快”“一转眼”等,但不能多次重复使用,不然显得特别啰嗦。表示事态发展的连接词,事态发展的逻辑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叙述两件事之间的关联关系,这种情况下,经常使用“与此同时”“这意味着”“无独有偶”“万万没想到”这样的连接词;另一种是解释原因和结果的对应关系,这种情况下,经常使用“正因为此”“还不是因为”“这就解释了”这样的连接词,表示转折的连接词,“不过”“但要特别注意的是”“需要补充一点”“有一种情况例外”“也许我们都错了”等。意思的转折设置了“急转弯”或者“峰回路转”的文章框架,表示归纳总结的连接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通过以上的列举”“总之一句话”“综上所述”这样的连接词,自然而然就会过渡到总结的部分。接下来,以并列式、金字塔式、剥洋葱式三种结构为例,来说说结构式写作的框架。
并列式结构就是把需要呈现的内容按照平行陈列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工作总结中,成绩和失误的陈列;比如产品特性中,优点和不足的呈现;比如个人计划中,每一项计划的列举等,这些都是并列式结构。
金字塔结构就是文章要像“金字塔”的形状一样,从总体(塔尖)到分支(塔身)再到具体的叙述(塔基)。所谓总体,一般是指文章的结论,从结论出发,倒推实现结论需要的分支,然后再去解决每一个分支设置的问题。金字塔式结构的好处是推理清晰、有说服力。
剥洋葱式结构也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结构。洋葱是一层一层的,每剥开一层,就会看到里面一层新的东西。写作也是如此,采用剥洋葱式结构,可以一直给读者呈现新东西。这种结构的好处是一环扣一环,很吸引人。另外还需要善用材料。
材料主要包含数据材料、示例材料、金句材料等,数据材料就是一串串的数字,它有很多表现形式,可以是具体的年份、时间的长度等,也可以是表示数量的具体数值,或者表示比例或者变化的数值。写作中使用数据材料可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如果换成大致的描述,效果会差很多。善用图表,统计等方式。
示例材料就是举例子,举例子可以让文章更贴近读者,而且举例子可以改变行文的节奏,让整个内容变得舒缓、易懂、有亲和力。常见的示例材料主要有,比喻的例子,吗,名人的例子,朋友的例子,自己的例子,其他书中看来的例子等。
金句材料,为了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也会刻意引用一些金句,包括古诗词、国内外的谚语、名人名言、大家都熟悉的话语等。
写作的三个秘诀:叙述、议论和抒情,一般小说、历史、传记多使用记叙的方法;名家观点、杂文集、哲理散文等多采用议论的方法;而随笔、抒情散文、诗集等多采用抒情的方法。叙、议、情是写作最基本的三种形态,学会这三类内容的写法,就掌握了写作最基本的套路,也就掌握了写出一篇好文章的密钥。叙述最常用的方法是叙述六要素,有时候也称为5W1H,即Who(谁)、Where(在哪)、When(什么时间)、Why(为什么)、What(怎么回事)和How(如何实现)。为了方便理解,中文写作中把这六个要素总结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议论是发表个人或者社会舆论对一件事的看法,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判断和情感色彩。议论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对好坏、优劣的判断;二是对未来的预测和评估;三是解读原因,找出引起某种结果的因素。议论的时候,写作者会努力表达自己的观点。所谓“努力表达”,一方面是追求观点的清晰准确,让人能听明白;另一方面,写作者会对观点做出解释,让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为了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有时候需要用到一个技巧:夹叙夹议。夹叙夹议就是边叙述边议论,让议论建立在叙述的基础上,这样一来,议论就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所依托的。相应地,议论也会成为叙述部分的“升华”,带动叙述的内容,使其更有指向性。比如:"他曾经是台北喜来登酒店的门童,后来留学日本,回台湾后开了家专营日本旅游的旅行社——台湾天喜旅行社,创造了一年53亿元的销售额。他个人的身价也飙升到40亿元。他叫郭正利(叙述)。穷小子翻身的典型(议论)。"
几乎每篇文章中都会有叙述的部分,甚至还会有一些议论,但很多时候,写作的最终目的不是叙述也不是议论,而是借由叙述或议论来抒发感情。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比较简单,就是直接表达心中的感受,用词比较直白,感情也比较直接。直接抒情使用一些抒情的技法,如叠字法、拟人法、反复法、强调法、排比法、反问法。除了直接抒情,写作中还经常用到间接抒情的方法。所谓间接抒情,是指借助具体的人、事、物、景,使抽象的感情有所依托,更加形象。常见的间接抒情的方法有借景抒情、咏物言志、记事抒情和议论抒情。
在写作中,如果能灵活运用叙、议、情的方法,会让整个文章富有节奏感,而且写出的内容有血有肉,能带动阅读者的情绪,引发共鸣。比如,常规的写作方法是先叙,再议论,再抒情,有的时候,为了调动读者的好奇心,可以先议论或者先抒情,把读者快速带入某种情境,然后叙述到底是怎么回事,一点点揭开谜底。这是把叙、议、情的方法和叙述顺序相结合,采用倒叙、插叙或者补叙的形式,增加文章的起伏性。一般来说,叙、议、情三者位于不同的段落,如文章开头是叙述,中间是议论,最后是抒情。现在也有一种写作方法,文章的每一段都包含叙述、议论和抒情的部分,边讲故事边评价,边讲观点边抒情。这样的写法读者容易形成代入感,适合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叙、议、情这三个字虽然简单,但是它说出了写作的“秘密”。所谓写作,其实就是发挥文字三个方面的功效:构建画面、带动思维、引发共鸣。一篇好的文章,要么是能描述作者知道读者不知道的画面,要么是能传递独特角度的思考,要么是能传递某种真实的情感。归根结蒂,这就是写作的意义。
以上就是我整理的关于高效写作这本书的一些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有不正确的地方,欢迎指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