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就像火柴,看着平实,却可以把光带给那些阴冷的日子,甚至明亮百年后的房间。
这是“生命之书”的初见,而这场初见,至今普照着心房。如果说,孩子必读文学经典,都有什么共性的话?
那一定是“爱”的主题。
昨天,添香写了一篇《直播中崩人设?这一代呼唤高情商男孩》,让我们看到隐藏在调侃行为和语言背后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常有的、对情感认知的匮乏——
生活在这片羞于言表的文化土壤中,包括成人都常有的、不知如何表达,甚至用错误方式表达的“述情障碍”。
甚至对爱,常常是行胜于言、敏感迂回、内心暗涌却不知如何表达,而学会表达爱必先学会感受爱,因此,“爱的教育”必不可少。
今天,勇读推荐三本经典好书《小王子》《绿山墙的安妮》和《雪人》,讲述“爱”,也分享它们背后的故事。
《绿山墙的安妮》(图像小说版)
[加]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原著
[美]玛利亚·马斯登/改编
[美]布伦娜·桑姆勒/绘
《小王子》
[法]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原著
[意]曼纽拉·阿德雷亚尼/绘
《雪人》
[英]雷蒙·布力格/原著
[英]迈克尔·莫波格/改编
[英]罗宾·肖/绘
马爱农/译
适龄:6岁+
《绿山墙的安妮》图像小说版,让觉得阅读文字版太吃力的孩子,能先一步畅读经典。
《小王子》所有人家里都有不同版本,每一版,都会带给你不同的阅读感受和想像,今天推荐的版本是凯特·格林威大奖提名作者精心绘制的。
《雪人》是写给所有人的一封成长信。相聚有时,离别有时,但就像奶奶说的“雪总是还会下的,是不是?所以他也还会回来。你就等着瞧吧。”
继19世纪王尔德之后,文学开出一个新天地——描述人性的复杂、内心的暗涌,这也是许多文学作品极其吸引十多岁青少年的原因——
它们彰显了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爱与怕。
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未必都是黑暗
敏感,所折射出的另一面或许是细腻吧。
我就曾是一个被人冠之以“敏感”的孩子,而这个曾经被我视为缺点,存在我内心纤细部分的特点,长大后,成为我写作的来源,犹如干瘪晦涩的花苞终能迎来自己的绽放。
每个暗藏不安与脆弱的灵*,都有着一颗不敢与他人交付自我的心灵——“不愿跟他人有太深的交集,是因为不敢”“不想拥有太多朋友,是因为害怕失去”。
那些,勇敢地、微笑地伸出手渴望交朋友的一瞬间,都被我牢牢地印在记忆深处的海洋里。
“敏感”这个词隐于形,藏于深的是心灵匮乏的自卑,是自己不愿接受自己已然被安排半截的命运,是厌倦却不知从何改变的自己——“我跟安妮一样,也有一个不那么喜欢自己的时候。”是安妮让我非常想勇敢靠近的原因。
它的作者露西·莫德·蒙格玛丽,是20世纪加拿大家喻户晓的小说家,34岁时,她出版了首部长篇小说《绿山墙的安妮》,书中女主角安妮的乐观坚强,感动了万千读者,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和英国首相都成为这部作品的忠实读者。
微风拂过,满目绿蔓,书页打开的瞬间,许多人都被爱德华王子岛的风景所吸引,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个不那么讨人喜欢的、喜欢想象、絮叨不停、红头发、满脸雀斑、名字后面有个“E”的古怪女孩安妮。
这样一个情感丰盛却背负着孤儿命运的女孩如何撑起自己的生命?
自嘲?装傻?退缩?安妮选择正面迎接——安妮让我看一个女孩用努力奔跑来“防御”那些她渴望拥有的东西所带来的内心侵蚀。
“你的唠叨比以前少多了,安妮,而且大字眼也用得少多了。怎么回事?”
安妮脸红了,轻轻地笑了笑。她放下书本,出神地望向窗外,在春日阳光的诱惑下,藤蔓上绽放出肥大的红色花苞。
“我不知道——我不想说得太多。”她若有所思地用食指托着下巴说道:
“去思考,然后将想出的美好念头像珍宝一样埋在心里,这样做要好很多。我不想让别人对它们嘲笑或怀疑。而且不知道怎么搞的,我也不再想使用那些夸张的大字眼了。挺遗憾的,是不是?不过如果我真的想用那些大字眼的话,也是可以的,因为我已经长大了。长大成人在某些方面是挺有趣的,但它不是我所期望的那种乐趣,马瑞拉。有很多事要学,要做,要思考,根本没有时间说那些大话。”
——《绿山墙的安妮》
那些成长中裹挟而来的糟糕,最终都能沉淀下的不只是糟糕,而那些孩提时曾特别向往的东西,真正得到时,也未必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盒子,伴随成长,里面有些珍贵东西不知怎么就丢了。
这些,东西不仅包括别人送给他的珍贵礼物,还有朋友、生命……甚至,长大后,还有爱人……就像安妮,她不能抵御的是父母离世后,自己的漂泊无靠且孤独,内心不安且害怕,但她可以紧握成长轨迹中出现的各种体验,让自己的灵*逐渐告别曾经的干瘪与酸涩,靠向饱满与丰盛。
每个人一生都在不断丢失东西,又在不断获得的体验中成长。
孩子正是如此一边建构一个更大、更真实的世界,一边经历着这些经验所带来的喜悦、悲伤、沮丧,这就像生命里不断更迭的一年四季一样。
也因此《绿山墙的安妮》至今仍是“大朋友们”赠予孩子的成长之礼。
等待是一列火车,来自过去
因为《小王子》,我喜欢上落日已经15年了。
小时候的我曾经一度觉得,读完《小王子》是我识字后得到的最大裨益。
人可以仗行世间,只要豪无挂碍,只要敢与过去断舍离。
可,小王子却选择不,他选择在落日里停留,选择在沙漠上行走,却不是为了等待——只是为了停留,他不去跟狐狸交朋友,他不愿回到玫瑰身边,只是为了停留。
出走,旅行,回去,分别对应人类的生、活、死,对应的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回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是屏蔽外界声音、世俗标准乃至以赤子之心面对世间尘埃,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大自在”——如果一个人从孩子成长为大人之后,又能变回孩子,这种“看山还是山”式的成长就真真显难能可贵。
有时,我觉得人生真像一个车轱辘,一旦转起,只能没命地向前奔跑,哪怕撞到树干,晕头转向饶了一圈,还是得没命地向前奔跑,但小王子不是的,他走了又停了又走了。
人的社交方式本没有既定的模式,不是简单到伸出手说一句“你好”,便能轻易体验到爱情、友情的美好,也因此有了《小王子》,这个让许多孩子、成人都动容的故事。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每个人的内心也都有一个来自B小行星的小王子——在一张看似“帽子”的人生里装进一头大象,撑起自己的伟岸与高大。
失去的,会不会回来
很多孩子在获得“拥有”的喜悦后,总是害怕“失去”,这是藏在爱里的怕。
每个因爱孤独的人,都想拥有一个陪伴自己久久的“雪人”,是雷蒙·布力格创作绘本《雪人》后赠予世人的寄情之物。
雷蒙·布力格年创作的《雪人》,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经典绘本之一,受到一代又一代儿童的喜爱,全球销量超万册。
年,由该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获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提名,此后每年圣诞节都重复播放。
在《雪人》出版40周年之际,《战马》《柑橘与柠檬啊》等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作者迈克尔·莫波格根据这个绘本全新创作了小说,使之更适合较大一些孩子阅读。
新版文字书《雪人》延续了无字绘本年版《雪人》的命脉,让温暖普惠更多的孩子——
小男孩詹姆斯准备好乖乖入眠,他要做一个好孩子,这样圣诞老人才会把他最喜欢的礼物送给他。但他似乎有些激动得睡不着,仍然惦念着奶奶给他讲的“雪人”的故事。外面下起雪来,詹姆斯悄悄走出家门,历经了一番神奇的冒险。
这本书是三本书里适读年龄最小的,也是最贴近5-8岁孩童心灵的故事。
“我想当个大人眼里的乖孩子,也想当我有点人性的自己?”这是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经历过的思想挣扎,詹姆斯跟每个孩子一样,渴望被理解、渴望被拥抱、渴望往外望、渴望被我藏。
饱含爱和历险,是儿童文学里恒久的主题,也是孩子心灵需要久久被灌溉的、爱之力量。
爱从不是口头授予,就能承接而起的力量,支撑其走得更远得是,每个人对自我的确认、对世界的相信——这样的故事,就像我们站在满天星辰下,自然而然被滋养、被盛满。
经由爱所涵养的心灵,将同病相怜转为惺惺相惜。
勇读者·舒芙蕾推荐
图书详情
《绿山墙的安妮》(图像小说版)
[加]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原著
[美]玛利亚·马斯登/改编
[美]布伦娜·桑姆勒/绘
《小王子》
[法]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原著
[意]曼纽拉·阿德雷亚尼/绘
《雪人》
[英]雷蒙·布力格/原著
[英]迈克尔·莫波格/改编
[英]罗宾·肖/绘
马爱农/译
适龄:6岁+
《绿山墙的安妮》图像小说版,让觉得阅读文字版太吃力的孩子,能先一步畅读经典。
《小王子》所有人家里都有不同版本,每一版,都会带给你不同的阅读感受和想像,今天推荐的版本是凯特·格林威大奖提名作者精心绘制的。
《雪人》是写给所有人的一封成长信。相聚有时,离别有时,但就像奶奶说的“雪总是还会下的,是不是?所以他也还会回来。你就等着瞧吧。”
扫码添加客服入群
暗号:读书
已添加后
无需重复添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