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读书笔记培养真正的阅读者一
TUhjnbcbe - 2021/8/14 15:34:00
北京中科 http://m.39.net/pf/bdfyy/
三天读完,读前回顾了《不忘的读书法》,利用里面一些阅读策略阅读实践。

全书共五章,其中第一章关于整本书阅读课标解读和第五章整本书阅读评价工具主要采取了跳动和略读策略。

现针对精读的第二章进行梳理。

第二章主要讲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建构。

作者着重介绍的是四种策略,即内容重构策略、捕捉闪回策略、对照阅读策略、跨界阅读策略。

(一)

1.内容重构策略主要从全面勾勒人物形象,完整呈现事件过程及集中讨论环境描写的三部分进行。

其中第1部分关于人物形象和第2部分关于事件过程较为常见。但要注意的是,借助内容重构策略经过对于事件的梳理进行了分析关系的分类,一定要对人物形象把握得更加全面深入,进而产生个性化思考。如果没有深入的阅读思考,就只是停留在初步感知人物层面。

思考:日常教学或测试经常问: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浅层次的思维,将很多原本内涵丰富的立体人物变成了扁平人物。可能源于对文本内容的限制,但更深层次是思维的局限性。

2.完整呈现事件过程。梳理事件节点,筛选关键人物,可以帮助学生抽取整本书的筋骨,获得完整而清晰的认识。理清事件的发展顺序,从纵贯线和横截面的两个不同方向更加的理解人物。

思考:人和事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这两部分可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中有许多精彩的设计点:设计人物小传,填写人物简介,设计人生曲线图,人际关系图,根据情节设计思维导图等。

3.集中讨论环境描写是本章节中最为新颖独特的一部分。

作者探讨了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同时强调了在真实阅读环境中,阅读小说往往会跳过环境描写直接追踪情节,这样的阅读行为容易导致浅阅读导致碎片化阅读,学生无法建立内容关系,难以获得更为深刻的阅读思考。作者举了两个例子。

一是《绿山墙的安妮》中关于白桦小道树林的描写。可作为景物描写的范例,让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同时感受自然景象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二是《西游记》,“西游记将春夏秋冬四季的时间变化,与人物心性五行进行联系,春,万物萌生心醒;夏炙热炎炎,心燥;秋,萧杀悲凉,心静;冬万物归寂,心定。”说法着实有趣,打开了古典名著阅读的新角度。

思考:借鉴此环节,可思考红楼梦中景物的作用,拓展延伸为红楼梦中四时八节的文化内涵。

(二)捕捉闪回策略

闪回就是在长篇作品当中,作者常常会设置一个重复出现的场景,人物画面或者动作语言,甚至道具,帮作者借助重复形成勾连强化印象,领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如《边城》虎耳草。《许三观卖血》卖血,《活着》人物死亡,《小王子》落日玫瑰花等。

1.重复出现的语言。

《老人与海》“如果那男孩在这里”。

《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

《水浒传》中潘金莲见武松后39次称叔叔以及39次称叔叔之后的称谓变化。

重复出现的语言大有深意,不可忽略。

2.重复出现的动作

作者提出我国传统的文本解读中,常用捕捉闪回策略。

《水浒传》中“挑酒人唱歌”,杨雄石秀的谢,《红楼梦》中林黛玉不出现的动作,《骆驼祥子》中祥子的“笑”。

3.重复出现的场景

捕捉上回需要学生对重复出现的场景人物语言保持敏感,使之成为自觉的意建议,教师经常提醒学生边阅读边标记。

思考: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因为经常出现产生了视觉疲劳,往往对重复出现的场景人物语言变得麻木。学习此策略一定要对重复出现习以为常的地方,保持高度自觉的敏感。

(三)对照阅读策略

从一点出发。寻找更多点由点到线进行对照阅读。

选择不同的对比,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对比同类形象探究其文化背景。

思考:对照阅读可以是人物单个的前后对照,也可以是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阅读,甚至可以是不同书的对比阅读。

永远对作品中的人和事要保持敏感!

(四)跨界阅读

1.跨越学科的边界阅读。其中很有意思的说法是桥本武老师的“绕远才是王道。”通过一本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不断追问中形成自我成长。

2.跨艺术形式的边界阅读。借助视听语言进行阅读。

但跨界阅读的前提,先读原著再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书笔记培养真正的阅读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