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读过《小王子》原著,那时是电子版,后来由于太过喜爱,又买了实体书。只在夜深人静时,翻开细读。随着长大,每次重新读,每次感受都不同。
我一直在想,那些我们儿时钟爱的动漫和童书里面的人物,他们长大了会是什么样?蜡笔小新会不会还是常爱露屁屁,大雄是不是依然很胆小,麦兜是不是一样很笨。
除了拒绝长大的彼得潘,所有的小孩都会长成大人,就像原著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所说,只是我们很少记得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小新、大雄、麦兜,前面三位人物,电影版或多或少讲过,那么小王子呢,他长大后又会是什么样子?
这部电影里,给了一点儿答案。可故事里的答案,只是更加衬托了故事外的怅然,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实中,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架着飞机,葬身了海底。他没有机会老去,也没有机会认识隔壁的小女孩,更没有机会去亲叙他所经历过的一切险难。在这人世间,他的生命像流星般一闪而过。
但如果按照真实忠于原著,电影便会难以施展开来,所以改动与增加,变成必然,电影在这方面,显得尤为勇敢。
把书里让我们感动的部分保留,把书里让我们好奇的部分增加,把书里让我们遗憾的部分填充,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飞行员圣埃克苏佩里没有死,他安全返回了陆地,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渐渐老去,变成了一个大胡子老人,闲来无事在家鼓捣旧飞机,研究星辰,想着有一天重返旧地,再见小王子,机缘巧合下还结识了隔壁学霸小女孩。
如此铺展安排,这是电影的深情,观众也乐于笑纳。
一个返老还童的独居老飞行员,一个过度早熟的勤学小女孩,这样的搭配,火花很好碰撞。
不论是童话里还是电影里,故事一直讲得都是关于童年、成长、爱与责任,以及对现实世界和成人急功近利的批评等,那这样是不是说明长大就是坏事?让人感动的是,电影更温和地给了解答。
长大不是坏事,但过早地成长,必然会带来缺陷。
电影里单亲妈妈费尽心思,为小女孩做了每一天每一年甚至一生的规划,这其实很可怕,但细想,却又合理。没有安全感的单身母亲,因为规划女儿人生而有了安全感,比起自私,更显得可怜。
善良的小女孩,惟母是从,被迫成长导致失去童真的她,才会在老飞行员讲诉小王子故事的时候说,一个小孩在沙漠里做什么,其他星球根本没有生命或是小孩。
但好在,她始终还是个孩子。
小王子为花儿浇水,悉心照料,直到遇见狐狸才懂得那是爱与责任,小王子讲述自己在星球上遇见的每一个人,直到遇见蛇才明白何为孤独与痛苦。小王子就是我们每个人,我们也会在自己的生命里遇见花儿、狐狸、蛇,就像小女孩后来遇见老飞行员,因为孩童自身的探索精神而对老飞行员产生好奇,才意外开启了自己轻松快乐的童年,就像她遭遇老飞行员病重,才懂得了生死,可小孩不会用圆滑的目光去看待世界,所以就有了冒险踏上寻找小王子之路的后续。
小女孩带着所有人的好奇,开动飞机去往了远方,比起按部就班的成为所谓别人眼里的人生赢家,不留遗憾地度过每一个瞬间,才是最好的成长。
勇气只留给了没有长大的小孩,于是长大的我们,才会在荧幕外泪流满面。
因为我们深知,长大后的小新不能再任性而为,大雄也不会一直拥有机器猫,麦兜会失去麦太,而我们会成为畏首畏尾的大人,电影一再提醒我们的是,成长并不复杂,纠结的只是我们自己内心,对事物对世界对遭遇,有太多贪恋与顾虑。
电影的最后,小女孩找到了小王子,没有例外,小王子长大成人,他的B星球被猴面包树蚕食,玫瑰花也凋谢,小王子变成了庸庸碌碌无知无觉的普通人,很多人大感失望,觉得讽刺,可个人觉得,这正是电影在某种程度上的暗示——你,我,他,谁不是曾经的那个“小王子”,谁又不是现在的那个“小王子”?
失望的根源终究还是因为,我们以大人的心态去看待问题了。生命本就简单,人生匆匆几十载,不是童年就青年,不是中年就老年,我们总有一天也会返老还童,没有回归童真之说,也要谨记过往初心。拾回勇敢,便不曾遗忘。
电影在如此高的叙述难度上做出来,完整度还是很高的,从某个方面说,它减轻了我们对原著的遗憾。苛求完美者,才最不完美。
就像电影里演的,飞行员活着并老去了,小王子活着并长大了,世上所有的小孩子大孩子,都会因为他们的故事,或感动或警醒或无奈,而无论哪种情感,都终将会是一种成长。
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分享到您朋友圈。投稿请邮件至wenhuainfz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