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妙法莲华经净界法师第十七讲共一百
TUhjnbcbe - 2021/4/11 15:53:00
2021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哪里有卖         http://m.39.net/pf/a_4784155.html
?

净界法师讲解的《妙法莲华经》共集连载,视频与文字同时刊出,欢迎同步学习,共沾法喜。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乘妙法莲华经》讲记

——上净下界法师(.9.27开讲)

第十七卷

本经的修学为什么不可思议?

本经的经题叫做《妙法莲华经》。妙法,是说本经的修学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法门。那么怎么个不可思议法呢?简单地说,我们从“莲华”可以看出它的内涵。一般花的成长,是先有花,然后才有水果,先花后果。它是两个阶段的修学。而莲花的成长是同时的:当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生起的时候,它已经有莲子了;随着莲花的增长,莲子也同时增长。

也就是说,本经的修学为什么不可思议呢?因为它是一种双向的修学:内观真如,外修法门。我们一般的修学只有外修法门,叫单向。你布施,你就好好修布施;你持戒,你就好好持戒,然后就成就一种资粮力。你死了以后,只是因为这个资粮力,来生得一个快乐的果报,但在你内心当中什么都没有留下来,空花无果!因为你布施的时候只是单纯的布施,持戒的时候只是单纯的持戒,你没有通过内在的观照。所以,这个单向的修学会使令我们的生命随着轮回的不断流转,把我们过去很多的修学完全消灭掉。都在因缘上修学,这是很不好的:因缘会让你生起,因缘也会让你消失。

所以,我们必须要在非因缘当中找到一个生命的落脚处,那就是我们的一念心性。诸位,当我们布施的时候,我们更重要的是通过布施的行为去启动我们内心的善根——我们那种本身就有的布施的善根。为什么佛陀布施如此的自然?他一定是由内而发的,他的善根被启动了。而我们的善根被烦恼业力遮蔽了,但是不表示没有。

本经的修学是双向的:内心观照真如,启动我们的善根;向外修学一切法门,成就资粮。所以我们未来学《法华经》的人,在修一切法的时候,他的生命是两个东西同时留下:第一个资粮力,第二个善根力。这个就是本经不可思议的地方。别人修一个法门成就一种功德,我们修一个法门成就两种功德——内外两种功德。这个就是本经不可思议的地方。

〈序品〉怎么开显《法华经》的微妙不可思议(一)?

当然,整部经都不可思议。我们今天讲到〈序品〉,它是一部经的头部。我们也可以从〈序品〉当中看得出它微妙不可思议的地方。

微妙不可思议,从〈序品〉来看有三个地方:

第一个,当机众不可思议。在佛陀的诸经当中,几乎所有的经典都是佛陀的弟子来做当机众,启发整部经的说法。比方《楞严经》,阿难尊者那是一个声闻弟子;《观经》,韦提希夫人是一个在家居士。都是他们在修行、生活当中遇到困难,启动佛陀的说法。本经的不同是,尽管所有的弟子都在佛陀的旁边,但佛陀是自己亲自入定、放光,带动了整部经的因缘。也就是说,佛陀是一个当机众。本来佛陀是一个说法主,现在是把他当做当机众,这个预告本经将会有所不同。因为,佛陀将会从恒顺众生的说法,而改变成为畅佛本怀。就是,佛陀已经不再站在众生的角度来说法了,因为所有的法都是众生启动的,但是本经是佛陀自己启动。佛陀到了晚年,他老人家觉得是时候该说真话了;所有人都在法门上修学,失去了什么东西,佛陀该说真话了。

所以第一个,这个时候佛陀当当机众,这件事情不可思议。

〈序品〉怎么开显《法华经》的微妙不可思议(二)?

第二个,佛陀的放光不可思议。当然,佛陀讲经的时候经常放光,有时候从头顶放光,有时候从白毫放光,从胸前卍字放光,各种各样的放光,这个很平常。但是佛陀放光以后,又能够从光明当中变现十法界的因缘果报,这件事情就不可思议。从来没有说佛陀放光以后,这个光明还产生变化的,没有这回事情。

这个地方与会大众就看到了十法界的因果报应:有众生法界,追求世间的快乐;有二乘的人,追求涅槃寂静;有菩萨的修学者,修学六度的功德。各有各的追求,十法界众生各忙各的:凡夫忙凡夫的,圣人忙圣人的,菩萨忙菩萨的。但是,虽然各忙各的,他们背后来自同一道光明。这件事情不可思议。

所以与会大众就说,哎呦,为什么圣人的后面是一道光明,杂染的凡夫后面还是那一道光明?这件事情就不可思议了。为什么凡夫圣人虽然追求各有各的不同,但是来自同样一道光明?那大家就生起疑惑了。

这件事情是第二个不可思议,放光不可思议。

〈序品〉怎么开显《法华经》的微妙不可思议(三)?

第三个,是问答不可思议。与会大众看到这道光明以后,有两种心情:第一个,欢喜,说是“欢喜合掌,得未曾有”。欢喜,他为什么合掌呢?古德解释,因为充满期待。与会大众隐隐约约知道,佛陀放这道光明将给众生广大的利益,而这个利益我一定有一份。每一个人都觉得他自己有一份,所以他们充满期待。这第一个。第二个,充满了疑惑。这么多的差别的相状,怎么就来自同一道光明?所以大众的心情是既期待又疑惑,既疑惑又期待。

诸位!如果我们只有疑惑、没有期待,那你对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没有急迫性:那没事,我既然没什么期待,等佛陀出定再说吧。大家可以等。但是如果大家有所期待的时候又有疑惑,那大家就等不住了,所有众生的心里希望及时得到回答,因为他有期待。而佛陀在入定,所以,弥勒菩萨(代表大悲)就自告奋勇,代表所有的众生起立,向大智慧的文殊菩萨请问。因为文殊菩萨代表大智。

弥勒菩萨代表众生法界;文殊菩萨在佛陀入定的时候,他只好代替佛法界。当然,文殊菩萨也有困难,因为他虽然代表佛陀,但是他不能全部地代表佛陀,他要有分寸。所以文殊菩萨在回答这个问题:这道光明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并没有从义理上直接论述,他把这一块留给佛陀后面的〈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等等。他把法义的论述留下来,他用经验传承来解释为什么有这道光明。这个是文殊菩萨巧妙的地方。

这个地方的回答又到底有什么不可思议呢?因为他引了两万尊佛。这两万尊佛是什么不可思议呢?诸位!相同的时节、相同的名号、相同的说法、相同的利益!两万尊佛在同一个时代前后出世,都叫做日月灯明佛,而且都为实施权,开出三乘的法门,众生成就三乘的果报,这件事情不可思议。这个因缘刚好被文殊菩萨赶上了,所以他就亲自现身说法。

为什么听了《法华经》能够信解而且受持,就能快速成佛?

壬五、灭后通经同

前面说过佛陀的相同点以后,我们看看最后一科,就是壬五,灭后通经同。

这两万尊佛灭度、众生听了《法华经》以后,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看,当佛陀也是放光现瑞说《法华经》,弟子们听了以后产生什么变化。

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着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文殊菩萨讲完了两万尊佛出世说法、然后授记,为与会的对《法华经》能够产生信解的授记。最后,“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进入佛陀的大般涅槃。佛灭度以后,诸位弟子听了《法华经》。听了《法华经》以后,就产生两个不同的因缘。

我们先看第一种因缘。在佛陀灭度以后,第一个因缘是妙光菩萨做代表。妙光菩萨就是文殊菩萨的前身。妙光菩萨就一方面受持《法华经》,受持多久呢?满八十小劫。他不断地自己修一心三观,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栽培增长自己的善根;一方面方便为人说法,令正法久住,让佛种不断。在说法当中,日月灯明佛——这个日月灯明佛就是两万尊佛的最后一尊佛,他有八个儿子,这八个儿子后来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他爸爸往生。日月灯明佛往生以后,他们就师承妙光法师,就跟妙光法师学《法华经》,承蒙妙光法师的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说明他们的受益。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本经对于听过《法华经》的人,他的生命产生两个变化:

第一个,叫做“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般人如果没有学《法华经》,你的菩提心是从因缘上建立:“悲众生苦,哀圣教衰。”那从因缘上建立,有问题了。诸位!你记住一个观念:不管什么东西,你向因缘借过来,你一定要还回去的。“诸法因缘生”,但是下面也有一句话叫做“诸法因缘灭”。就是说,你的菩提心是因为看到众生的痛苦而发起的。

我们佛教论断事情,你这个事情怎么来的很重要。因为,怎么来的,会影响到这件事情是怎么去的。你今天是因为众生发菩提心,你会很有热情。但是等到众生辜负你的时候,你惨了,你深受打击!因为你刚开始的菩提心就是因众生而建立的,所以它在你的心中扮演了主导的角色,你的心情一定会受众生的影响。

这个就是从因缘上修行的问题:来得快,去得也快,就落入了生灭因缘。所以你这个菩提心就不坚固了。但是,如果你的菩提心是从内心的自性功德生起的,那跟众生没关系,真如本性是不生不灭的。

所以你看一个人的菩提心,他高兴的时候很高兴,哇!众生要支持他,他高兴的跟什么一样;众生辜负他,他情绪就很低落。诸位!这样的菩提心非常危险。从你情绪的变化,我们合理地推论,你的菩提心是跟因缘借来的,这种就不坚固了。按照天台的意思就是,你这个树要种在大地——实际理地,它才会辗转增胜。你这个树是种在花瓶、悬在空中,这个就危险了。

所以,这八王子受《法华经》的一心三观的思想以后,他的菩提心坚固了。这第一个。

第二个,“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前面讲到内善根,第二讲外善根。

学了《法华经》,第一个好处就是坚固菩提心;第二个,你容易遇到佛陀的住世。因为你跟佛陀是:佛陀叫做佛果,我们叫做佛种。就是,当真如本性通过你观照以后,你的心中产生了莲子。虽然这个莲子很小,但是它的本质还是莲子。佛陀也是莲子,佛陀是大颗的莲子。你修《法华经》,你什么都没有做,你是小颗的莲子,但是还是莲子。所以我们跟佛陀,按照祖师的说法,我们是一家人,同一个鼻孔出气。

所以,未来,同样的凡夫,有些人就容易生长在佛陀的住世,有些人就生长在佛陀没有住世。这跟你的内善根有关系。因为内善根影响到外善根,就是外在的因缘力。八王子内心得到《法华经》的一心三观的摄受,坚固不退,又得到诸佛的摄受,当然结果只有一个——“皆成佛道”。内有莲子,外有莲花的摄受,所以他很快地成佛。这是第一个因缘,就是妙光法师跟八王子蒙受《法华经》以后,八王子快速地成佛。这第一个。

为什么听了《法华经》能够信解,即使你烦恼很重,但是你跟别人还不同?

当然也有第二种因缘。我们看第二个。

“其最后成佛者”,就是这个八王子辗转成佛,最后一个成佛的王子,他成佛的名号叫燃灯佛。这个燃灯佛,不是跟释迦牟尼佛授记的那个古燃灯佛,那个是比较靠近的、现今的燃灯佛。这个燃灯佛是另外一个。这个燃灯佛有八百个弟子,其中有一个弟子叫做求名,求名菩萨。为什么叫求名呢?因为他虽然修行,但是他有一种烦恼。什么烦恼呢?贪爱名闻利养。这个人他有烦恼,但是他也有不可思议的地方,他也有善根,他也能够诵持《法华经》,“读诵众经”,但是不通利,不熟悉。就是他的外缘太多了,他可能中断了,所以“多所忘失”。就是他信解大乘的妙法,但是没有受持不失,“故号求名”。

当然,这个人有善根,又有烦恼,那结果“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我们知道,他种下的是《法华经》的善根,那叫一个成佛的种子。按照蕅益大师的说法,他这个叫同体法性的加持。你今天是一个小莲子,佛陀是一个大莲子,莲子跟莲子之间产生感应,他就容易亲近十方诸佛。一方面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修福,当然也会蒙佛陀的开示。佛陀不会让你白白恭敬赞叹,肯定为你说法。所以他也就慢慢成长。

我们看总结。“弥勒当知”,当时受持《法华经》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妙光菩萨。这个人是谁呢?是文殊菩萨的前身。那个求名的菩萨也受了《法华经》。那个人是谁?是弥勒菩萨。所以文殊菩萨跟弥勒菩萨当时是师公跟徒孙的关系,因为他中间有一个燃灯佛。是这么一个情况。

所以佛灭度以后,文殊菩萨就提出两段因缘。就是说,诸位!假设我们现在在座诸位每一个人都把《法华经》学完了,学完以后产生坚定的理解了,“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产生坚定的理解,可是你烦恼很重,一时半刻没办法解决生死业力,但是你跟别人还不同。因为在大乘经典说,你那个善根力会产生招感性。就是说,“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你跟佛陀之间会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

当然,我们也不一定说这个蒙诸佛摄受就一定是正法时代。比方说我们,现在末法时代,我们是释迦牟尼佛的末法。但是你敢说你没有受到释迦牟尼佛的摄受吗?不可能吧!我们拜释迦牟尼佛的佛像,我们听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我们奉持释迦牟尼佛的戒,这也是蒙释迦牟尼佛的摄受。这叫做住持三宝。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的功德不在了,但他的相状在,我们可以借相修心。那么为什么这样子呢?那就是内善根招感外善根。

这就说明了两段因缘:第一个,他信解以后如果有受持,烦恼又比较轻,那就快速成佛;信解以后没有马上受持,他忙东忙西、求名求利,但是你可别忘了,他心中可是有莲子的人!

为什么真如的善根启动以后就停不下来?

诸位!你们知道为什么真如的善根启动以后就停不下来?你知道为什么?因为它不是你修来的。就是说,它是你本来有的,你只是把它唤醒。你看过说你本来有的东西会失掉吗?

比方说你们家保险箱有一个*金,本来就有这个*金。你一开始不知道,你爸爸走的时候也没交代,后来你通过种种的遗嘱学习:哦,原来我们家保险柜放在那里,有一个*金!这个叫做你本来有的。如果你现在到外面,跟某甲借三百块,跟某乙借三百块,跟某丙借四百块,你有一千块。这一千块是你借来的,可不是你本来有的。借来的东西,你死亡到来的时候全部归还,暂时借你用的。

所以,你如果是聪明人,要借假修真。你如果没有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的修行来启动你的善根,那你叫做借假不修真,借来以后再还回去,结果你的心性没有增长。所以,《法华经》的善根一旦启动就停不下来,因为它是你本来有的。

有一种情况,后面会说到,你堕三恶道,暂时停止,但是它不会退。《法华经》的善根一旦被唤醒,就是这个沉睡的真如一旦被你唤醒,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它可能会暂时停止,但是它那个招感力也会带动你遇到三宝。就是在地狱,因为你的第六意识昏钝,所以你没办法产生惭愧观照;但是你只要得到人身——你如果学《法华经》,一旦你来生得到人身,只要得到人身,就会快速成长。你最好不要到天上去,因为天上也是闇钝。得到《法华经》的人,除非不要让他得到人身,否则,得到人身他叫一个快速成长,因为他善根被启动以后就停不下来。为什么?因为是他本来的东西,他可不是跟因缘借来的。

这个地方说明了两种:就是你听了《法华经》以后,你最好是向妙光法师、八王子学习,烦恼轻薄,善根深厚,快速成佛。如果不幸,我们听了《法华经》,但是烦恼还是很重,那也没关系。你看弥勒菩萨,当初听了《法华经》以后不也是求名求利吗?但是你看他现在,等觉菩萨!是吧?

这个地方是讲到《法华经》听完以后的两种因缘。

文殊菩萨为什么推断佛陀会讲《法华经》?

己四、分明判答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这一段是前面四段的一个总结。文殊菩萨广泛引用两万尊佛有相同的名号等等,最后说法入灭,弟子们有两种受益:一个是善根厚者受益,一个是烦恼重者受益。最后总结:“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我们现在看到的此瑞,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放光瑞相,那么跟“本”,“本”就是过去日月灯明佛所现的放光瑞相是相同的。所以文殊菩萨合理地推论,“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是教授菩萨成佛之法,而且是“佛所护念”。这是三世诸佛一定要弘传的法门,是特别护念的法门,一定会以《法华经》做收尾的。

文殊菩萨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他绕开了义理的直接论述,而是用经验传承。我们看这个地方,文殊菩萨达到两个效果:第一个效果叫做化解疑惑,第二个效果是保持期待。

我们先看第一个。众生看到佛陀放光现瑞以后,他的疑惑因为两万尊佛的相续的出现而化解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文殊菩萨亲自的经历。一个人亲自的经历讲给别人听,容易得到别人的信心,所以大家确定佛陀将说《法华经》,这个疑惑消失了。第二个,《法华经》的内容是什么?文殊菩萨避而不答,保留给释迦牟尼佛来说明,所以众生对这个《法华经》还是保持期待的。这个就是文殊菩萨巧妙的地方,他成功地化解了众生的疑惑,但是又保持了众生对《法华经》内容的期待。

这个是说明文殊菩萨的回答内涵。

两万尊佛,四种相同!

戊二、重颂

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把它做一个重点的复习。

己一、颂广举曾见以答分二

这个重颂是说,文殊菩萨广泛地举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回答。回答当中分两科,先看第一个。

庚一、颂一佛同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

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

世尊演说法度无量众生

无数亿菩萨令入佛智慧

“尔时”,就是在文殊菩萨答释与会大众所产生疑惑的时候,文殊师利在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念过去世”,在“无量无数劫”当中,有佛出世,号日月灯明如来。世尊出世以后干什么呢?演说种种的三乘法门,来度化无量的众生,使令无数亿的菩萨,依止三乘的法门,渐渐地悟入中道的智慧。

这个地方,当然他的核心思想在四种相同。这第一尊佛等于是一个前导。他举出了第一个时节相同,未来的两万尊佛在同一个时间前后出世;名号相同,同样是日月灯明佛;说法相同,说三乘法;利益相同,成就三乘的果位。这个是第一尊佛。

文殊菩萨为什么把重点放在最后一尊佛呢?

庚二、颂最后佛同分二

辛一、颂曾见事与今已同

当然,文殊菩萨的重点不在第一尊佛,他的思想在最后一尊佛。我们看庚二,颂最后佛同。两万尊佛时节、名号、说法、利益相同,文殊菩萨为什么把重点放在最后一尊佛呢?因为这个是他个人的亲身经历。前面的佛,他可能没有参与,但是最后一尊佛的情况他是实际参与的,所以他以他亲身经历来说明。

这一尊佛是发生什么事呢?

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

见大圣出家亦随修梵行

最后一尊佛,以前是金轮圣王,当时人寿八万四千岁,他统理四天下。他生了八个儿子。他出家以后,八个儿子看到父王出家,也同时出家了。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说,到底是说什么事?就是最后一尊佛,文殊菩萨的思考是这样:他先引第一尊佛,然后全部相同,时节相同、名号相同、说法相同、利益相同,一直到最后一尊佛,都是说《法华经》。这跟释迦牟尼佛有什么关系呢?第两万尊佛开始要跟释迦牟尼佛结合了。他引用佛陀过去如此,他现在要谈:现在也如此!他要把最后一尊佛跟释迦牟尼佛连结,它的关键点就在这一段经文。

就是说,你看日月灯明佛,他成佛之前是有生儿子的,他生了八个儿子;释迦牟尼佛出家前也生儿子,他生了一个儿子。那就是蕅益大师说的,数目不同,但是有子无别。虽然日月灯明佛有八个王子,释迦牟尼佛只有一个儿子,数目不同,但是有子无别,有儿子是没有差别。

有儿子表示什么?他们两个同处五浊恶世!这个很重要。如果你今天引一尊佛,这个佛是在净土,那你就不能比况,因为净土的教化跟五浊恶世的教化是不一样的。你看你到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佛陀不跟你讲小乘法的,“二乘种不生”。对不起!本国土只摄受大乘的菩萨,二乘人咱不摄受。

只有五浊恶世才会广开方便,不但是三乘,甚至于开到五乘,人天乘,释迦牟尼佛照样摄受。你说,欸,我没办法修出离道,我只想受三皈五戒。释迦牟尼佛说,没事。“我家广大,种种皆有!”你说,我连五戒也不能受。没关系,三皈依,也没关系。所以,在五浊恶世,他会广开方便。

所以,文殊菩萨在把前面两万尊佛要导入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他要强调一件事情,这两尊佛的时代背景是一样的。虽然日月灯明佛是八万四千岁,虽然释迦牟尼佛是八十岁,但是,同样是五浊恶世!这个地方找到了相同点了,那么他就可以把最后一尊佛跟释迦牟尼佛做连接了。就是“曾见事已同”,就是过去到目前是相同的。

此土六瑞同,为什么这个地方多了“天鼓自然鸣”?

辛二、颂曾见事与今现同分二

把两尊佛——日月灯明佛跟释迦牟尼佛放在同一个五浊恶世,那么这个事情就好说了。我们就看,“颂曾见事与今现同”。同样在五浊恶世,又同样地发生什么事呢?同样地发生两件事:第一个,此土六瑞同;第二个,他土六瑞同。

壬一、颂现瑞同分二

癸一、颂此土六瑞同

时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

于诸大众中而为广分别

佛说此经已即于法座上

跏趺坐三昧名无量义处

天雨曼陀华天鼓自然鸣

诸天龙*神供养人中尊

一切诸佛土实时大震动

佛放眉间光现诸希有事

这个地方说明最后一尊日月灯明佛,他发生了一件事情跟释迦牟尼佛是相同的,“时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有那么一天,日月灯明佛讲了《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的内容,“于诸大众中,而为广分别”。《无量义经》是一心而开出万法:什么是声闻法,什么是缘觉法,什么是菩萨法,广泛地开出无量的法门。讲完以后,当然大家各取所需,生大欢喜。说完以后,佛陀并没有下座,在法座上“跏趺坐三昧”,进入了无量义处三昧,开始从前面的广分别慢慢收到一心的三昧。无量义处三昧就是真如三昧,又叫一心三昧。

进入一心三昧的时候,其实佛陀当时并没有说法,但是产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天雨曼陀花”,天空下出曼陀罗花,而且“天鼓自然鸣”。

“天鼓自然鸣”,这个天鼓是帝释天的一种鼓,在善法堂中的一种鼓,叫天鼓。忉利天的天人要放逸得太超过的时候,这个天鼓就开始产生击叩的声音,警示诸天,诸行无常,“摄心莫放逸”。它有一种警告诸天的意思。这个地方等于是表法。我们待会来说为什么这个地方多了“天鼓自然鸣”。

佛陀入定、雨天曼陀罗花以后,“诸天龙*神,供养人中尊”。“诸天龙*神”就表示众喜,大众生欢喜。大家知道这件事情并不是普通的因缘,佛将说大法,“说大法,雨大法雨”。“一切诸佛土,实时大震动”,这个时候产生地动。“佛放眉间光,现诸稀有事”,佛放出一道光明而现出种种的瑞相。

这个地方跟前面的长行最大的不同,就多了一句“天鼓自然鸣”。蕅益大师说,这个地方等于是为下面的〈方便品〉佛陀出定以后无问自说做一个前导。你要是讲因缘所生法,那对所有的菩萨都是熟境界。你要是说怎么修布施、怎么持戒、菩萨怎么修四谛十二因缘,这个三乘圣人都很熟悉。但是你要说怎么样会归一念心性,那就没有人可以问了。因为佛陀在讲《法华经》之前,大家的修学只有向外修学法门,没有向内观照,所以佛陀只能“天鼓自然鸣”,佛陀暂时扮演天鼓的角色而无问自说了,是这么一个情况。

“他土六瑞同”是说明什么事情?

癸二、颂他土六瑞同

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

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

有见诸佛土以众宝庄严

琉璃玻瓈色斯由佛光照

及见诸天人龙神夜叉众

乾闼紧那罗各供养其佛

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

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

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

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

因佛光所照悉见彼大众

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

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

又见诸菩萨行施忍辱等

其数如恒沙斯由佛光照

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

身心寂不动以求无上道

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

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

前面的是说明此土六瑞,是说明那一道光明相同,出现光明的因缘相同。这以下说明光明中所现的十法界的因果相状也相同。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妙法莲华经净界法师第十七讲共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