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龄越长,养老金就越高,确实是真的,不过需要一定的条件!
在涉及养老保险参保时间的问题上,只有“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两种说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理解为:工龄越长,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就越长,养老金也就越多。
一、什么是工龄?
工龄的长短标志着职工参加工作时间的长短,也反映了职工对社会和企业的贡献大小和知识、经验、技术熟练程度的高低。工龄是如何影响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的呢?
以企业职工为例。基本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构成。如果职工在年之前参加工作,退休时个人账户的实际缴费年限达不到15年的最低要求。为了避免职工退休后养老金太低,退休老人会多领取一部分过渡性养老金,从而实现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平稳过渡。
随着这部分职工的相续离世,过渡性养老金最终会被取消。
二、什么是个人账户养老金,工龄如何影响养老金额度?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改革,并与年开始建立养老金个人账户,实施个人缴费。
年6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33号),开始全国性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行社会统筹并从年4月开始个人缴费。
年3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6号),建立养老保险通常账户和个人账户,退出了两套方案,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选择试行,各地开始建立个人账户,但建立的时间不一,最早的从年1月1日起实施,最晚的建立于年元月1日。
也就是说,在年之前参加工作并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养老金缴费年限有两个部分:一是建立个人账户前的实际缴费年限和实行个人缴费前的视同缴费年限(M1);二是建立个人账户之月至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当月的实际缴费年限(M2)。
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M1+M2。
年以后参加工作并开始缴纳养老保险的职工,由于已经建立了个人养老金账户,因此不涉及视同缴费年限,因此养老金额度跟工作年限无关,只与缴费年限有关。
举个例子(数据为网友真实数据):
王某出生于年,参加工作并计算缴费(含视同缴费年限)的起始时间为年5月,建立个人账户的时间为年1月,退休时间为年12月,退休年龄为60岁,单位性质为私营企业。
退休时上年度本市经济单位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元,平均缴费指数为0.,指数化月平均工资为.97元;
建立个人账户前的实际缴费年限和实行个人缴费前的视同缴费年限(也就是按视同缴费年龄增加的工龄年限)为16年8月;
建立个人账户之月至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当月的实际缴费年限为38年2月。
个人账户养老金=(累计本金+累计本金利息)÷=(.28+.6)÷=.37元;
基础账户养老金=(.5+.97)÷2×M×1%=.12元;
过渡性养老金=1.4%×(.5+.97)÷2×16.=.84元。
各个地区对参保时间长的退休职工会给予一定的补助。在重庆,部分退休职工有调节金补贴、特供待遇补贴、独子补贴、孤寡补贴,王某退休后每月有94.36元的独子补贴。
在增加了补贴和过渡性养老金的前提下,王某每月能拿到:.37+.12+.84+94.36=.69元
如果不计算工龄,也就是不计算视同缴费年限,就没有过渡性养老金,那王某退休后每月就只能拿到元左右,这与他38年的工龄是不相符合的,也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