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嘿,为什么我劝你读書
TUhjnbcbe - 2025/5/31 22:28:00
中科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这是歪胡子的猫第44篇原创

这些天读书的欲望愈发强烈,也许是马上到了世界读书日的缘故,我也准备当天去参加一个线下的读书会,出去走走总是好的,但我发现在现在短视频的天下,大多数人对纯文字的东西已经逐渐丧失了阅读能力。

我从小不爱学习成绩也是一般,在我18岁前一直把学习=看书=考试,将这三者划上等号以后书就成了我反抗学习的唯一抓手,那时幼稚仿佛不读书就不用考试就不用学习甚至有一种抗争某种邪恶力量的成就感,这可能就是无知者无畏吧。

大学以后,由于看书=考试这层关系开始松动,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去阅读。在一个午后我独自坐在图书馆,第一次认认真真翻开了一本书,现在回头想想竟然有些无厘头的幽默,当时翻开的是菲利普津巴多的著作《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回头看来这是一本经典的社会心理学相关的专业书籍,与当时毫无心理学相关阅读背景甚至几乎没有阅读背景的我来说,无疑是一本天书,

让今天的我都匪夷所思的是,我当时竟然以一天20页的龟速啃了2个月直到读完。

虽然到今天我已经完全不记得书中的内容,但那天午后推开略带温热的图书馆的门后,这扇门就再也没有关上。

图书馆是一个学校,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最安静的角落,却涌动着最活跃的思想,它保存着文明的火种,也滋养着未来的新知,它是一些人休憩心灵的桃花源,另一些人眺望世界的窗口,它是迷宫,是港口,也是乐园。

图书馆随着时代的变化,功能也与以前有很大不同,从重藏轻用,到藏以致用,再到今天的资源共享,让我们有了了解古今中外的机会。

为什么我劝你读書?

一本本书就像只有一只手臂的退伍军官站在玫瑰花丛中与手拿六便士的女孩儿不期而遇一样,事物之间越是陌生,碰撞出来的光芒越是神奇,而这种光芒的诞生来自于固有的惯性联想,和僵化认知的打破,而新事物的碰撞往往具有启发性,而这种启发性我们称之为意,人与人之间,亦是如此。

1

年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年到年是苏轼最低谷的几年,但也是苏东坡最高光的几年。

《临江仙》《定风波》《卜算子》《寒食帖》《赤壁赋》《念奴娇》都是在这段时间写的。

苏东坡的作品好是自然好,但对我来说更有价值的是他对于生活的洒脱,因为贬谪加之苏东坡本就爱喝酒,当时就在东坡这个地方喝了醉醒了喝,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苏轼

虽然我们达不到苏东坡的境界,但是每每喝完酒后想起这首词,发现自己还有三两知己,总会释怀很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苏轼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赤壁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念奴娇》苏轼

一首首诗,一段段词,书写于書,流淌在五千年的华夏文化中,贬谪黄州,死去了一个苏轼,但活过来了一个苏东坡。

之前有一位外国友人在游湖北黄冈时,也就是当年苏轼被贬谪的地方,走在繁华的十字路口等红灯时突然问身边朋友,「你觉不觉得,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如果少了这些诗词感觉就少了很多东西?」

理性告诉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怎么可能因为少几首诗而少很多东西,

但是感性又告诉我,他说对了,一个文化最动人的地方可能就是一句话,一首歌,一段词。

2

18岁是我离开家去上大学的年纪,18岁对于每个人来说我想也都是意义非凡,

仿佛一夜间就长大成人了。

对于余华来讲18岁同样是远行的年纪,从《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他的文字冷静凝炼有力量,就像一把泛着荧光的手术刀精准的切在了时代的脉搏上。

用余华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能写出这一切都要从他出生,成长的南方小镇说起。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海涅《还乡曲》

本来是一首讲生命的诗,但余华对这首诗的感悟竟来自于他儿时在太平间睡觉的感觉。

太平间是停放尸体的地方,余华的父亲是一位外科医生,余华医院度过。因为家里没有卫生间,余华小时候每次上厕所都要路过太平间,甚至在太平间里睡过午觉,但他并不害怕,也不是心理有什么问题。

医院这样的地方生离死别时常发生,夜里经常能听见哭声,余华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分辨各种各样的哭声,一般人想想都很难承受了,但这对余华的心理并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有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有的人用童年反哺一生,余华先生显然是后者。

经历虽然惊悚,但余华先生的成长还是十分健康,用冷静的目光审视着发生在身边的一切。

余华先生没有写小说的基础,翻看了几页《人民文学》就开始动笔写作,

“一个人命再薄,只要想活着,怎么也死不了。”《活着》教会我们通过泪水去观察微笑,通过苦难来体会生存的乐趣。

后来余华先生自谦说别人夸他文章简短有力,他说那其实是他识字不多,没办法写的太花哨。

阅读写作的乐趣就在于此,不需要过多的华丽技巧,真挚朴实的文字一样有直击心灵的力量,

嘉兴是现代文学人才辈出的地方,矛盾、巴金、丰子恺、徐志摩、李叔同、金庸,他们都生在这里,最后也都从这里走了出去。

离乡,去更广阔的世界去看看,将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见识相结合才诞生了如此众多灿若星河的文人雅士。我们需要从过去、故乡汲取养分,我们能去的地方很多,看更多的事物,更广阔的世界,更丰富的人,但我们能回去的地方很少,是故乡,所以那里的养分才更加重要。

故乡是我们的根,父母是故乡的魂,《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曾说过,「父母是我们于死亡之间的一个垫子,当父母离开后,我们就直接坐在了死亡上面。」

3

文学是没有国界的,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公布时都会有人跳出来说谁比谁更好,但是有一个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却没有这样的声音,他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

余华对马尔克斯的评价是:一个一生都应该致敬,只要提起他的名字就应该致敬的作家。

如果要我说,如果这辈子你只能读一本小说,那么一定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小的时候父母不在身边,是由外公外婆带大的,这两个人几乎是影响他迷幻现实写作风格最重要的因素。

二十世纪的拉丁美洲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内战中度过,外公就是这样一个参加过内战的退伍老兵,而外婆则是一个受到当时拉丁美洲孤岛上无数幽灵所环绕的坚信房间里不仅有活人更多的是死去的人而且是与马尔克斯有亲缘关系的幽灵与外公完全不同的人。

《百年孤独》讲述的是一个家族七代人在一百年这个尺度上发生的事情以及兴衰,四种人格反复在家族男性中出现,关于家族,权力,爱情,轮回的现实魔幻主义文学作品。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无疑是里程碑一般的作品,他的意义更多的在于影响了后来一批又一批的作家,莫言、余华都从马尔克斯身上汲取了大量的养分。

作为一个资深动漫爱好者,在看完《百年孤独》后竟从《进击的巨人》《JOJO的奇妙冒险》中也看到了它的身影。

艾伦最后对于在进击的巨人能力影响下看到的命运之轮回的无奈,像极了奥雷里亚诺在翻阅羊皮卷时看到的记载了家族百年来琐碎至极的小事都已一一应验时的绝望,也像极在卡夫卡《在流放地》中那台古怪的惩罚机器,会在犯人背上刻上犯下的罪,在机器行刑的12个小时里,犯人因为要努力读出背上的罪名而产生了欲望乃至快乐,在读出罪名那一刻犯人会露出幸福的光芒,然后立刻被机器杀掉。艾伦,奥雷里亚诺乃至犯人都是在被命运这个无情的机器所裹挟摧残,最后都以某种形式预言成真。

谏山创,马尔克斯,卡夫卡仿佛都在用作品告诉我们,我们的人生,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奋斗,所有的执着都是命中注定只能被无法控制的我们自以为我们的自我意识所牵引一步步走向早已写好的坟墓。

当所有人都在挣扎着试图摆脱命运,然而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想要摆脱命运的每一个决定,最终都阴差阳错的促成了预言的实现。

《百年孤独》无疑是一部悲剧,但是他真的如此悲观吗?

命运从来如此,便是对吗?

我们再看一下《百年孤独》的结尾,

「这座镜子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记载的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真若像小说结尾这样,轮回还在继续,新的羊皮卷还会出现在下一个马孔多,因为时间是一个圈,在这个世界不断循环,预言不断上演。

但马尔克斯恰恰是预言者又是破坏者,羊皮卷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但《百年孤独》就是现实中的羊皮卷,它打破了命运轮回,让世人记住了这段历史,这段七代人的百年历史,也是拉丁美洲想忘记却又不能忘记的百年历史。

看完一个又一个故事后,我相信世界被这些铅字改变着,这就是阅读的魅力。

4

也许我们从书中还能读到,感受到,触摸到生命,爱情和自由。

何为生命,生命的内涵是指在宇宙发展变化过程中自然出现的存在一定的自我生长、繁衍、感觉、意识、意志、进化、互动等丰富可能的一类现象。

我觉得太过抽象,不喜欢。

生命也许就像在惊涛骇浪的海上捕鱼的老人,所有事物都在相互残杀,捕鱼几乎要了老人的命,但也同样养活了他。

生命也许是还未开始你就知道结局会输,但依然坚持开始,而且无论如何要坚持到底,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

生命也许是你已经疲惫了,但总还是要有勇气,在狗一样的生活里,做出神仙一般的事情。

生命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遇见了另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浑浑噩噩的生活中,会因为另一个生命而想努力一下,会让接下来的生活有盼头,也许这就是爱情。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自古歌颂爱情的故事、书籍不胜枚举。国内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国外有罗密欧与朱丽叶。

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爱情就像快餐,你来了坐下,站起来,后面的人就会补上,

但亲爱的,那不是爱情,

我们什么时候连什么是爱都忘了?

爱是你有房子,车子,票子吗?

有了这些就能得到爱吗?

也行有些人觉得能,但亲爱的那不是爱情,

我们要知道爱一个人,你爱的人TA一定不是最好的,爱是需要灌溉的,我们要有这个最基本的认识,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小鼻子小眼睛小格局的人那真的是,

幼稚他妈给幼稚开门,幼稚到家了。

车子,房子总有人拥有的更多,这时候总有的人跳出来说他没有那么肤浅,我就喜欢TA的某一点特质,但这,也是一样的,

我们要明白总会有人比TA更好更优秀,但那不是爱,是欣赏是崇拜,

而你的TA是因为你的爱而变得对你独一无二,是独有的而不是最好的。

如果你阅读,你就应该知道《小王子》里小王子之所以爱的是那朵玫瑰是因为他灌溉过那朵玫瑰,

你灌溉了它,它来还,你们之间产生的这个东西就是爱的开始,

小王子也知道旁边的玫瑰园有朵玫瑰,甚至有更大更美的,但小王子不想要,那朵玫瑰都哭泣了,是因为它们不够美丽吗?

当然不是,只是因为那个得到了小王子灌溉的玫瑰得到了小王子的爱才变得独一无二,

他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爱,

所以真正大格局的人才会明白,懂得放弃,才懂得什么叫做爱。

大家终会明白,前途比爱情重要,你还会明白,爱情比前途更难得。

我们在不同的年龄段,角度不同,18岁有18岁的芳华,28岁有28岁的玫瑰花,有的人来了又走,就像一趟火车,到站了自然有人下车,但同样会有人上车,没有人能陪伴我们一辈子,但陪伴过后即使人不在了,留给我们的感受却会滋养我们一生,该走的走,我们也只珍惜留在身边的人。

就像渔夫出海的时候,他并不知道鱼在哪里,但是还是选择了出海,因为他相信他会满载而归,

人不是自由的时候有选择,而是有选择的时候才是自由。

去活着,不像风,不像云,要像你自己,自由自在。

我们坐在阳光里喝着啤酒,感觉就像自由人,也许这才是最重要的。

wesatanddrankwiththesunonourshouldersandfeltlikefreemen。

1
查看完整版本: 嘿,为什么我劝你读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