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陪伴自己终老的唯一知己
1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里描写道:小王子一个人住在B号小行星上,他每天所做的就是早晨洗漱好以后,清洁和打扮他的星球,经常去拔掉猴面包树的幼苗,给玫瑰花挡风、浇水、除虫。唯一的消遣就是默默地欣赏日落,他所生活的星球也很小,只需要把椅子搬动几步,便可以随时看见黄昏的景色,有一天他看了四十四次日落。他说:“你知道吗,人在难过的时候就会爱上日落。”
对于作者笔下描绘的场景,自己读到这里的时候,感觉到画面很温馨很美好,感受到小王子的内心也很孤独。可能每一个喜欢小王子的读者在脑海里都会有一份专属的想象和憧憬吧。假如,换做是我,一个人生活在B号星球上,我会不会习惯这里的生活?我会不会喜欢上这样的生活?
2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千万不要在下午的时候睡觉,一觉睡到六七点,等你一睁开眼看着窗外朦朦黑黑的天空,看着空荡荡的房间,会有一种被全世界遗弃的感觉。”乍一看,这话说的平平无奇,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当你亲身体验过一次之后,才觉察到孤独在那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网络上甚至有一份国际孤独等级表,你曾到过哪一等级呢?
3
泰戈尔说:“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记得第一次去酒吧,是从部队回家探亲的一天晚上,和朋友们聚会,醉意微熏,有人提议去酒吧放松一下。凌晨一两点,街道上已是夜深人静,而在酒吧里却是当下最嗨皮的时刻,从门口往里走,动感的音乐由远而近传来,直到声音震耳欲聋,绚目的灯光也随着音乐的节拍四处跳动。
当我站在人群中,看着眼前的这些年轻人,摇头晃脑,喝酒碰杯,我站在那竟有些无所适从。自己找了个角落坐了下来,把自己从环境中抽离出来,以局外人的视角静静地看着周围的景象时,我的内心感觉好奇怪,大半夜的你们又蹦又跳,都不困吗?恩,年轻真好!年轻人有一颗躁动的心,喜欢追求感官刺激,可以发泄着身上过剩的荷尔蒙。那晚我也玩得很嗨,回家之后,尽管满身疲惫,但是觉得值得。
4
那么人,为何都会有孤独感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除了具有基础的动物属性外。在精神上有不断的追求。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从低往高呈金字塔型排列,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人的浅层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便会渴望更高精神层面的追求。而在追求的过程中,孤独如影随形。
一百多年前,优秀青年学者梭罗,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不远,在优美静谧的瓦尔登湖畔的森林里,自己搭建了一座小木屋,并在里面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过着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此后,他便终日漫游在林地、草甸和湿地,观察那里的植物、动物、天气。思考人生的真谛,追寻真理。并写下了传世经典《瓦尔登湖》——这样一本既孤寂又孤独的书。
5
又想到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一幕场景印象深刻,主人公安迪,坐在办公室里,反锁房门,将监狱广播的音量调到最大,播放《费加罗的婚礼》。此时,镜头拉升,所有的囚徒抬头仰望天空,恍惚之间,这座曾经消失了音乐的肖申克监狱像是洗礼了人心的教堂。安迪也因此被关禁闭两个星期。监禁结束后,狱友说单独关监禁简直度日如年,这么做值吗?而安迪则回答说:我有莫扎特先生作伴,那是我度过最轻松的时光。我不感到任何的孤独。
6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说:“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的一隅。”
说到此,自然联想到古今中外,很多孤独的名人,如陆游、陶渊明、屈原、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等等,究其一生,他们都称得上是孤独的王者。
陆游:“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
是一种仕途失意的孤独;
陶渊明:“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是一种怀才不遇的孤独;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遍插茱萸少一人。”
是一种游子的孤独;
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是一种行将迟暮的孤独;
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
是一种美好易逝的孤独;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是一种生不逢时的孤独;
李清照:“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是一种哀思爱侣的孤独;
屈原:“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
是一种愤恨世俗的孤独;
贝多芬的《写给爱丽丝》,
是一种渴望人生伴侣的孤独;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
是一种游离于人性矛善恶之间的孤独。
……
孤独不是一种定义,而是我们自己的唯一知己。孤独和自己朝夕相伴,或追逐名利,或隐居求志。
如其说人生是一场修行,不如说人生是在梦与醒之间不断挣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孤独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不离不弃。
孤独,是陪伴自己终老一生的唯一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