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所有的读者和观众来说,就像《西西弗神话》给出的一种说法,每个人都要自己给孤独的人生写下注解(所谓的)。
当我们把《银河铁道之夜》一同探究到这个份上,就已经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
同样都是以星空为大背景的成人童话,如果说《小王子》是偏温情的,那么《银行铁道之夜》必然是偏伤感。
星空永远是很神奇的东西,它可以将过去、现在、未来三者,在同一瞬间杂糅在一起。无论是电影还是书,《银河铁道之夜》真的不是十几岁的年纪就能一下子看明白的,没有对世界一定的认知,没有亲历过虚伪与真实,没有经历过刻骨铭心的舍与得,永远都无法体会一种叫“奢叹”的感觉。
而不管是KAGAYA笔下的色彩,或是猫形象承载和强化的童话气质,都无法掩盖故事借星象寄托的那份厚重与悲悯。
事实上,《银河铁道之夜》还能解读更多,但我想,还是(稍微)点到即止吧。
好吧,正是开头提及的《银河铁道之夜》、和中的最后一个。
“漫长”的告别,最远的自然是对全世界的“告别”——死亡,也有关于对童年的告别。
童年的我们是对世界最有好奇心与想象力的,但在社会浸淫的时间越长,我们会越发觉得理所当然,也会越发在社会的既定规则中“混”得“如鱼得水”——瞧,这里又是水。
其实,当我们把童心丢弃,与曾经告别,我们就已经“死”了一次。
要知道,人生是一场无比孤独的单程旅程,告别远比相遇更多、更漫长。
《银河铁道之夜》行程图
如果《银河铁道之夜》只是一部专为孩子们而写的童话,显然不会直接加入“好友溺水而亡、引渡灵魂”这样过于沉重的主线,更无需在文字中夹杂着对人性的批判和人道主义博爱的宣扬,更不用提及宗教(基督教)的虔诚(有望)、平和(有信)与慈悲(有爱)。
前文也提了,的一个重要(存在)意义是唤醒大众——重拾孩子的天真、纯粹与诚挚的想象。既然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可能只是凤毛麟角,那么,星空万一真的是一处可以跨越生死、穿越时间的“四次元世界”呢?
《银河铁道之夜》给人一种置身于宇宙的空寥感(孤独感、陌生感),当观众(读者)逐渐开始思考宫泽贤治在故事中引入的关于生命与死亡、存在与虚无、宗教与科学、真理与荒谬、幸福与不幸等诸多命题后,也许会发现——
千百年来,人类极力探求的“永恒”(“意义”)的过程,正像是乘坐着一列幻想的列车,“无声无息”地开往宇宙天穹的尽头,一直“未完成”。
宫泽贤治年8月27日-年9月21日
宫泽贤治其人
如果读者(观众)想要读懂宫泽贤治在《银河铁道之夜》中的诸多隐喻(以及为什么要加入如此多的隐喻),恐怕要先了解宫泽贤治的生平。
其实大家打开网络,就能了解到相当详尽的内容,我在这里姑且简单聊一聊。
宫泽贤治,出生于年8月27日,去世于年9月21日,死时年仅37岁!而另一位生前默默不得志,死后名声大噪的名人,也是在世间仅活了短暂的37年。
是的,他就是荷兰的梵高(VincentWillemvanGogh)——生于年3月30日,死于年7月29日。
文森特·威廉·梵高
梵高的画,坚持忠于自我,他的画充满了近乎狂热的生命力,代表了他内心的憧憬。可惜,生前只有一幅画被成功卖出。
宫泽贤治,我们现在给他的标签有著名童话作家、诗人、农学家和教育家。然而,他生前拿过稿费的作品只有1篇——年9月,他在《爱国女性》杂志发表了童话《过雪原》,勉强领到了5円的稿酬。
不过,你可甭以为宫泽贤治出生寒门,实际上,宫泽贤治与梵高的出身都不差。说来也很现实,如果一个天才所处的环境需要先解决温饱,无论如何是不会毅然决然地舍身于艺术创作中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嘛。
宫泽贤治出生在一个经商的家庭,家境相当殷实。只是,他出生的岩手县是当时日本最穷的县之一。他自己成长于优渥富裕的小世界,而周围农民的生活却极致困苦。这种强烈的反差,并没有让其滋生“何不食肉糜”的想法,而是在幼年的他的心中埋下了各种纠结、挣扎与反思的种子。
他与童话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始于小学。进入盛冈中学后,宫泽贤治又热衷于植物学和生物学,他时常深入山野,漫步于大自然。他在这个阶段格外喜欢制作植物和昆虫标本——相信《银河铁道之夜》中那万年前的动物骨骸、无法找到归宿的捕鸟人、神奇的水银白鹭都是在这里,找到的创作灵感和素材源。
宫泽贤治在《银河铁道之夜》表达的对生死的理解,恐怕与他常看哲学书与佛经有关。对他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应该是美国思想家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超验主义”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人类灵魂与“超灵”一致等;年,宫泽贤治偶然读到《汉和对照妙法莲华经》,深有感悟,原本信奉净土真宗的他转而信奉日莲宗(法华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