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人,华夏儿女、海外赤子,均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而称炎黄为“人文始祖”、“开国元君”。炎黄子孙一半是炎帝子孙,一半是黄帝子孙,炎帝在前,黄帝在后。炎帝神农氏时代和黄帝轩辕氏时代在重建上古史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必须认真对待。
这是因为: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始祖之一。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形成、统一和发展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开华夏文明之先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受到世世代代子孙的顶礼膜拜。这些称谓,三千年来,深人人心,根深蒂固,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使任何外来入侵者都未能分裂她,更未能消灭她。
我们之所以认为炎黄为上古史建设之关键,还因为:炎黄是史学界争议最多、分歧最大的人物。近世研究炎黄历史的学者越来越多,纷纷著书立说,研究领域愈来愈广,考证论文愈益深入,专门性的研讨会也召开了数十次;但观点始终分歧,总是各执一词,很难统一。其主要争论之点集中在炎黄之源流、主要活动地域、都邑和崩葬地等,另外还有炎黄时代的断代问题。这些问题纷争不止,十分不利于我们重建上古史的工作,因此本文主要在这些分歧方面,再作深入考证,看能否寻找出一条通向统一的途径。
一、炎帝与神农氏称谓之争的由来
关于“神农氏”和“炎帝”以及“烈山氏”三个称号,是指同一人,还是各为一人?这个问题自古就有争议。争议自三国蜀人谯周起,这场笔墨官司打了二千年,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结论。谯周写过一本《古史考》,书中认为“炎帝与神农各为一人”。清人崔述著《上古考信录》,持与谯周相同观点,并批评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他写道:“夫神农氏既不能征诸侯矣,又安能‘侵凌诸侯’?既云‘世衰’矣,又何待三战然后得志’乎?且前文言衰弱,凡两称神农,皆不称炎帝,后文言征战,凡两言黄帝,皆不言神农。然则与黄帝战者自炎帝,与神农氏无涉也。其后文又云:‘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又不言炎帝,然则帝与黄帝之前者自神农氏,与炎帝无涉也。
《封禅书》云:‘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夫有二家,既有神农,复有炎帝,其为二人明矣。乌得以炎帝为神农氏也哉?”
当代有学者,在肯定崔述观点的同时,也批评司马迁,说:“对上古史最善于作系统整理工作并取得卓越成就的是大史学家司马迁。可是他在《史记》中对神农氏炎帝却做了混乱不堪的简述。”“在一段话中,一会儿炎帝,一会儿神农,一会儿蚩尤,这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实难理清。其实在司马迁的叙述中也可以看出,他自己对此一问题已经不甚了了。
一方面看到了炎帝为神农氏的明确记载,一方面又接触到了分炎帝神农为两人的历史旧账,故只好依据不同的史料来源,保持原来的叙述。原署作神农者,仍作神农,原署作炎帝者,仍作炎帝……但从他的思想倾向上看,是比较同意炎帝即神农氏的,故将二者组织在一段记载中……”近年还有学者提出炎帝与神农氏系一个氏族传承下来的,但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神农氏,后一阶段为炎帝氏。
除炎帝与神农氏,另外还有烈山氏,这三者系同一人、还是各为一人的问题上,崔述也认为是各系一人。《国语鲁语》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礼记祭法》也有同样记载。崔述却说:“《国语》记上古史率荒唐。《礼记祭法》之文乃采之国语者。”又说:“《补史记三皇本纪》云:神农本起烈山,盖也想当然之词,不足为据也。”郑玄在《礼记注》中说:“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烈山氏。”崔述也批评说:“郑氏以神农制耒耜、遂以神农当之,而云厉山神农所起。”
对于三者的关系,今陕西的学者说:“炎帝与烈山氏,神农与烈山氏联系,只是东汉以后才有的,西汉以前史料并无此类说法。”“先是由战国的庄子造出了一个神农来,再由其后学者综合加工,把神农与炎帝说成一人,汉代以后的学者则又分别把神农与烈山氏联系在一起,把炎帝、烈山氏联系在一起,最后由南宋罗泌把炎帝、神农、烈山氏之子柱三者联系在一起。于是烈山氏又作厉山氏。因为厉山在湖北随县,因此产生了炎帝出生在湖北随县的说法。”最后提出自己的认识是:“炎帝和神农氏与烈山氏之子柱无关”。
二、在先秦典籍中,炎帝、神农氏、烈山氏三者是同时存在的
《逸周书》为记载炎帝神农氏史事最早的史籍,书中有如下记载:“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乃命赤帝分正二卿……”“蚩尤逐帝榆罔自立,号炎帝,亦曰阪泉氏。”《逸周书》之后为《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姣氏,生黄帝炎帝。”《鲁语》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国语》之后为《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来朝……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昭公二十九年》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孔夫子在《易系辞下》中说:“……庖牺氏殁,神农氏作。”《管子》载:“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孔子家语》云:“炎帝配火。”以上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典籍,皆系夏、商及以前世代相传下来的传说载之史册的,是可信的。其中出现了炎帝、神农氏、烈山氏、赤帝、阪泉氏五个称号。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在西周春秋时候就同时有炎帝、神农氏、烈山氏之称谓存在,而不是谁“造出来”的,至于三个称号系指一人还是各为一人,这些典籍中并未明确指出他们各是一人,但也没有把他们硬“联系起来”说成是同一个人。不过从这一系列记载中也明显看出了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什么称“神农氏”呢?因为这个氏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耕而种之”。为什么称“炎帝”呢?
因为这个氏族“以火纪官,故为火师而火名”。为什么称“烈山氏”呢?因为这个氏族“本起烈山”,肯定与放火烧山、刀耕火种有关。至于“赤帝”一称,与炎帝实为同一称号。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有“赤帝即炎帝”字句。
战国诸子,多称“神农”。如庄子、列子、尸子、韩非子,《商君书》、《吕氏春秋》等,但《楚辞》与《山海经》则称炎帝。汉初司马迁著《史记》,系首次在一段话中提出神农氏和炎帝两个称号,但分别叙述。崔述系清代疑古派代表人物,他对上古史一概持怀疑态度。他对司马迁这段话的批评也比较武断,无需辩驳。
唯当代有的学者,也批评这段话,则应加以辩析。如说司马迁作了“混乱不堪的叙述”,“他对此问题已经不甚了了”。这不符合司马迁的本意其实司马迁对神农氏与炎帝的关系十分清楚,这段叙述一点也不混乱。“神农氏世衰”,意即“神农”为氏族名,这一氏族已传若干“世”,到现在这一世,“衰微”了。“神农氏弗能征”,也指传到现在这一世的神农,因衰微无力征战了。“炎帝欲侵陵诸侯”,意即神农氏族这一代的首领炎帝,这明指神农为氏族名,炎帝为神农氏族首领称号。
《世本帝系篇》明确指出:“炎帝即神农氏。”班固著《汉书》,《律历志》明确了神农氏与炎帝称号的关系:“(炎帝)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东汉宋衷注《世本》云:“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汉书古今人表》也载:“炎帝神农氏,张晏曰:以火德王,故号曰炎帝,作耒耜故曰神农。”
关于“烈山氏”,《礼记祭法》载:“是故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与《国语》所载“烈山氏之子曰柱”不同。“烈山氏”与“柱”与“农”三者又是什么关系呢?烈山氏即神农氏炎帝也。柱,乃炎帝之子,“农”系柱的官名。炎帝有子名柱,未为帝,而任炎帝的农官,曰“农官柱”。
到了晋初,皇甫谧著《帝王世纪》,就将神农氏、炎帝、烈山氏三者都明确为同一人了:“炎帝神农氏……有圣德,继无怀氏之后,以火承木,位于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作五弦琴,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又日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一号魁隗氏,是为农皇…”
可见,孟子曰“烈山泽而焚之”,即指此。焚烧了山草树木,造土地以点种之,草木灰更可肥田,用火也是制作农具的需要。揉木为耒,就是用火烧烤直木,使之弯曲;制作农具,创始犁耕点种,也是这次农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当然还应包括培育良种、掘井灌田等项。农业大改革,是我国上古的大事件,它对我国的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因此神农氏、炎帝、烈山氏这些名号能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并载诸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