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为什么说周灭商蓄谋已久通过他们教科书式的
TUhjnbcbe - 2025/4/6 17:25:00
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nb.ifeng.com/a/20180507/6556417_0.shtml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

庄周,人间清醒!

周代施行的是典型的外婚制,即“同姓不婚”,外婚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规避近亲婚配,事实上,在外婚制的硬性约束下,往往会造成典型的近亲婚配,即姑舅亲。

我们以鲁国国君为例,鲁庄公是文姜的儿子,娶的是齐襄公的女儿哀姜,而文姜和齐襄公是兄妹,那么,鲁庄公和哀姜就是典型的姑舅亲,鲁庄公的外公即是哀姜的祖父,这种近亲婚配是合乎周礼的。

鲁昭公娶了吴国之女被说三道四,只因鲁、吴都是姬姓,事实上,吴国和鲁国的共同祖先要追溯到周太王,到鲁昭公的时候已经分开六、七百年,不要说近亲,远亲都算不上。

但在周代,前者受推崇,后者遭鄙夷,这也是外婚制所导致的一种现代人看来挺荒诞的现象。

那么,外婚制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

答案是:政治结盟。

或者说,外婚制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制造舅甥国,而周族就是凭借广泛的舅甥国结交了广泛的政治盟友,而这个伟大的事业至少可追溯到周太王时期,周太王被周人尊为“古公亶父”,娶的是姜姓之女。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诗·大雅·緜》

周太王与姜姓联姻尚且看不出太多端倪,毕竟周族是施行外婚制,娶异姓之女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到了季历,苗头就有点不对了。

作为周族的未来继承人,季历又称王季,娶的是来自东方的任姓之女。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诗·大雅·大明》

任姓是东方大族,自夏代以来兴盛不衰,先后建有薛国、挚国等,在商代,任姓是子姓商族统治下的一方诸侯,但任姓同姬姓周族却有更深的渊源。

《山海经》记载了帝俊八子,其中有后稷和禺号,而后稷是姬姓始祖、禺号是任姓始祖,也就是说,按《山海经》的记载来看,帝俊是东方众部族的人格化的神祇,那么,姬姓和任姓至少是文化同源的。

周族对任姓的拉拢必然会引起商王的警觉,文丁对已经崛起的周族采取了怀柔策略,在承认周族地位的同时又软禁了季历,其意图很明显,是以季历的人身安全为筹码来要挟和操控周人。

但季历可不是一般人,为了不受制于人,活活把自己饿死了,而文王延续了先人们的政治联姻策略,娶了姒姓之女。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诗·大雅·思齐》

“姒”是大禹之姓,尽管在周文王时代夏朝早已终结,但姒姓仍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至此,姬姓已经同姜、任、姒建立政治联姻,而这三姓是当时除子姓、嬴姓和妫姓之外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势力。

而到了周武王时期,又重新巩固了姬姜联盟,娶了吕尚之女——邑姜。

需要说明的是,吕尚并非普通人,更可能是姜姓一族的首领,《封神演义》不靠谱,《史记》同样不靠谱,吕尚其人,有子有女有族人,其本人和部族都有着很强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

那么,从武王伐纣之前的这些联姻操作可以看出,周族把政治联姻用到了极致,依次同姜、任、姒联姻,回过头来又巩固与姜的关系,没浪费任何一次婚姻,可谓是教科书式的。

武王伐纣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拆解子姓及其盟友。武王嫁长女,同妫姓联姻,至此,周族通过联姻,建立了广泛的政治联盟,而子姓商族也并非是孤家寡人,他们还有坚定的嬴姓,这也为三监之乱留下了隐患。

关于周人对政治婚姻的理解,《国语》里有明确的记载,以下是周襄王同富辰的一段对话。

夫婚姻,祸福之阶也。由之利内则福,利外则取祸。今王外利矣,其无乃阶祸乎?昔挚、畴之国也由大任,杞、缯由大姒,齐、许、申、吕由大姜,陈由大姬,是皆能内利亲亲者也。——《国语·周语上》

这个总结非常到位:季历娶太任,拉拢了挚国、畴国;文王娶太姒,拉拢了杞国、缯国;武王娶邑姜,团结了齐国、许国、申国、吕国;武王将太姬嫁给了胡公满,拉拢了陈国。

那么,周人灭商显然不像《史记·殷本纪》和《史记·周本纪》所载的那样,是因为纣王无道,文王、武王被迫以有道伐无道。事实上,早在周太王和季历时期,周人就已经开始“图谋不轨”了,谓之“翦商大业”。

需要补充的是,“齐、许、申、吕由大姜”的“大姜”并不是《诗》里称之为“姜女”的周太公的妻子,而是吕尚之女,武王之妻的邑姜,因此排在了“大姒”之后,“大姬”之前,自汉代以来的注解都是错误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说周灭商蓄谋已久通过他们教科书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