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揭秘下宫之难晋国赵氏的灭门惨案,是乱
TUhjnbcbe - 2025/3/11 17:00:00

本期话题公元前年,一场充满了血腥味的政变“下宫之难”在晋国爆发了。晋国的第一政治豪门——赵氏在这场政变中一次性死亡了两位卿大夫。《左传》说这场灾难的来临是因为赵氏家族的一场乱伦丑闻,而后世的研究者则相信它更应该是赵氏家族中不同派系的权力之争,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公元前年,血气方刚的青年国君晋灵公在与首辅大臣赵盾的激烈冲突中不幸殒命。他死后,新继大统之人是赵盾从东周请回来的流亡公子黑臀,是为晋成公。

在赵盾这个双手沾满先君血迹的权臣面前,成公凡事不能做主,不过奉文画诺而已。整整7年,晋国朝廷只能听到赵盾一个人一张嘴发号施令。

赵盾的煊赫权势自然也会辐射到赵氏家族的其他成员:三位异母兄弟赵同、赵括、赵婴齐以及嫡子赵朔跟着他雨露均沾,飞黄腾达,纷纷占据了高位。因此,即便赵盾在公元前年故去,赵家仍是世人眼中高不可攀的政治豪门。

但是,就在人们想当然地以为赵家或将歌舞千载的时候,一场猝不及防的政治危机爆发了——“下宫之难”几乎让赵家沦入了灭门的惨境。

根据《左传》的相关记载,赵氏家族的这场灭门之祸是因为一桩不伦的奸情引发的:

公元前年,也就是赵盾去世的15年后,他的嫡子赵朔此时也已身故,只留下遗孀庄姬和幼子赵武。

赵盾的少弟婴齐与庄姬通奸事败,被两位哥哥赵同、赵括掀了出来。夫叔竟敢与侄媳做下这等苟且之事!为了维护家族的声誉,赵同、赵括连手将婴齐驱逐去了齐国。

衔恨的庄姬仗恃自己是晋景公的亲姊妹,在景公面前诬告同、括蓄意谋反。一开始景公并未轻信谗言、贸然行动,直到公元前年,中军元帅栾书站出来为庄姬作证,指责赵同、赵括行为不轨,晋景公才终于下令围攻赵氏下宫。

在这场屠杀之中,赵同、赵括双双罹难,赵氏家族世食的采邑也遭到了公室的没收,只有庄姬之子赵武因为躲在舅舅晋景公宫内而侥幸逃过一死,赵氏从此陷入了一段长达20年的中衰之期。

“下宫之难”本是晋国赵氏的一场灭门惨祸,却被后世的稗官野史当做传奇一再演绎。

后世传说,“下宫之难”那当口儿,赵武只是母亲庄姬腹中尚未分娩的胎儿。但实际情况是,赵武其时至少该有12岁。

因为《国语·晋语六》记载,赵武及冠的那一年(也就是20岁)专程去拜访过中行宣子荀庚,而荀庚最迟在公元前年鄢陵之战前就已谢世。照此推算,公元前年“下宫之难”发生的时候,赵武已经是个翩翩少年郎了。

不但赵武,涉事的其他人也在传说中不同程度地变了形貌,比如那个扇阴风、点鬼火,躲在背后打了赵氏一黑枪的栾书,坊间传说就将他丑化成了杀人不眨眼的大反派屠岸贾。

至于赵武的母亲庄姬,可能是妇德有亏、为人不齿的缘故,人们不愿意相信赵武的幸免于难是拜她所赐,于是又为赵武杜撰了两位颇有战国侠客之风的保护者: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朋友程婴。

这三位角儿一聚首,“赵氏孤儿”就算凑足了一台戏。于是这个被司马迁写入《史记·赵世家》的故事流传至今,一直在梨园长演不衰,甚至还被大导演陈凯歌翻拍成了电影。而随着演义的流衍日广,“下宫之难”的历史真相反而湮没无闻,渐渐不为人知了。

当前历史学界的研究普遍不相信赵同、赵括与婴齐、庄姬的反目成仇只是单纯由乱伦丑闻引发的冲突,更多的研究者认为,“下宫之难”的爆发或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它应该导源于赵氏宗族内部一场激烈的权力之争。而亲手开启争端的人正是赵盾。

《左传》载:

初,丽姬之乱,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无公族。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余子,亦为余子;其庶子为公行。晋于是有公族、余子、公行。赵盾请以括为公族,曰:“君姬氏之爱子也。微君姬氏,则臣狄人也。”公许之。冬,赵盾为旄车之族,使屏季以其故族为公族大夫。——《左传·宣公二年传》

根据《左传》的上述记载,公元前年,也就是赵盾弒君、新立晋成公的那一年,晋国出台了一项官制改革的新措施。

已经废置多年的“公族大夫”一职被重新恢复了起来,只是这个从前例由同姓公族担任的重要职位,根据新规,将改由卿大夫的嫡子出任,无论他是同姓还是异姓。与此同时,国君的禁卫军——公行的指挥官则会在卿大夫的庶子中进行选拔。

赵盾本是已故中军副将赵衰的庶子,是赵衰追随晋文公逃难到白狄的时候同狄女叔隗所生。后来文公返国执政,又嫁亲女与赵衰,酬报他从龙流亡之功。

这位深明大义的姬姓夫人与赵衰成婚后,不但力主将赵盾母子接回国内居住,甚至还主动让自己的三个儿子赵同、赵括与赵婴齐退后一箭之地,将嫡子的名分逊与赵盾。

自那时起,赵盾便成为赵氏家族中的大宗,而赵同三兄弟则屈居小宗之位。

历史研究者们说,按照公元前年出台的新规,卿族嫡子应任公族大夫,只有庶子才会出任公行的指挥官。但赵盾这时却主动向晋成公递交了一份申请,声明自己为了报答嫡母君姬氏当年的恩德,决意推荐嫡母的爱子赵括出任公族大夫,而自己则屈就公行。

这个表态被不少研究者视为赵盾让出嫡位,赵氏大、小宗再度变更的标志性事件。李世佳《“赵婴奔齐”事件解析》一文就此评论道:

赵盾在“让嫡”的过程中,重新将权力进行了一番切割、分配。赵括、赵同一支执掌“族权”,而与族权相应之政治地位(“卿权”)却由赵盾出任,宗子赵括屈居大夫之列。赵氏嫡庶地位反逆如此,此后岂能无乱?——李世佳《“赵婴奔齐”事件解析》

根据西周以降的宗法制度,宗子也就是族长在卿族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一般来说,应由他出面代表家族担任国家的重要公职。而卿族宗子的选拔也同各国君位的继承原则一样,奉行嫡长子继承制。

具体到赵氏家族来说,赵盾既是嫡子,合为族长。他当然有资格代表赵氏家族出任晋国正卿。可他一旦将嫡子的名分让给了赵括,卸任族长之后还继续霸占着正卿的位置,这就违反了族权、卿权两事归一的惯例。

已经取得族权的赵括难免得陇望蜀,继续向赵盾这一支小宗争夺卿权,由此便引发了赵氏家族的内讧,酿成“下宫之难”这一历史悲剧。

以上是当前历史学界对“下宫之难”爆发原因的主流解释,但对这个解释,我真的很难表示信服。

《左传》的原文明明记载,“乃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翻译成今天的话说,这条新规的内容应该是“现任执政卿的嫡子有资格出任公族大夫一职”。

从公元前年升任中军元帅、首辅大臣算起,直到新规出台的公元前年,赵盾担任晋国正卿的领导职务已经14年了。此时任命公族大夫,最有资格的候选人应该是赵盾之子赵朔,他才是新规所谓的“卿之嫡子”,怎么能从已故次卿赵衰那儿算起,把正卿赵盾说成是“卿之嫡子”呢?这是第一桩让人不可解的事情。

另外,孔子说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政策的制定是一码事儿,执行与否又是另一码事儿。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规章制度写得漂漂亮亮,实际执行起来却荒腔走板的例子。比如现存最早的行政法典《唐六典》,虽然条分缕析、体系完备,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条文是否严格遵用过,直到今天都还是存疑的。

因此,对于公元前年晋国颁布的这条以卿之嫡子出任公族、以庶子出任公行的新规,我们很有必要考察一下它的实际执行情况究竟如何。《左传》载:

(前年)二月乙酉朔,晋悼公即位于朝。始命百官,施舍、己责,逮鳏寡,振废滞,匡乏困,救灾患,禁淫慝,薄赋敛,宥罪戾,节器用,时用民,欲无犯时。使魏相、士鲂、魏颉、赵武为卿;荀家、荀会、栾黡、韩无忌为公族大夫,使训卿之子弟共俭孝弟。——《左传·成公十八年传》

上面这段文字记录的是公元前年晋悼公刚即位时颁布的人事任命决定,其中包括了四位履新的公族大夫:荀家、荀会、栾黡和韩无忌。

因为公元前年定下的章程是以“卿之嫡子”担任公族大夫,所以在分析这四位公族大夫的身份时,我们有必要首先厘清晋国此时的四军八卿名单。抛开新任命的三卿不论(根据杨伯峻注《左传》,赵武为卿当在魏相死后,不在此时。是此次任命三卿应为魏相、士鲂与魏颉),原有的五卿应该是这样的:

中军将:栾书中军佐:韩厥(案:韩厥于前年鄢陵之战担任下军将,推论此时或为中军佐)上军将:中行偃(即荀偃)上军佐:士匄下军将:智罃(即荀罃)下军佐:新军将:新军佐:

对照上述四位新任公族大夫,他们应该分别出自中行氏、智氏、栾氏和韩氏四大家族。这其中,栾黡是中军元帅栾书的嫡长子。出任公族大夫数月之后,栾书故去,栾黡随即顶替他进入了执政卿的行列,也因此,栾黡成为了四人当中唯一与“宦卿之嫡子为公族大夫”的规定相吻合的案例。

比起栾黡来,韩无忌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左传》载:

(前年)冬十月,晋韩献子告老,公族穆子有废疾,将立之。辞曰:“《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又曰:‘弗躬弗亲,庶民弗信。’无忌不才,让,其可乎?请立起也。与田苏游,而曰‘好仁’。《诗》曰:‘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和为仁。如是,则神听之,介福降之。立之,不亦可乎?”庚戌,使宣子朝,遂老。晋侯谓韩无忌仁,使掌公族大夫。——《左传·襄公七年传》

韩无忌的确是次卿韩厥的嫡长子,也因此出任了公族大夫的职务。比照栾黡的成例,韩厥淡出政坛之后,按说韩无忌应该继承父亲的权力,代表韩式家族出任诸卿才对。

但《左传》的上述记载否定了这种推论。公元前年韩厥告老致仕,韩无忌以身体残疾为由主动将继承卿权的机会让给了弟弟韩起。

晋悼公虽然俯允了韩无忌的请求,但是为他的谦逊仁爱所感动,执意命韩无忌继续担任公族大夫。这样一来,韩氏也出现了嫡长子与少子分掌族权与卿权的情况。

那么,究竟此时的韩氏两兄弟,谁才是世人眼中的大宗呢?秦嘉谟所辑《世本》对韩式家族的世系是这样记载的:

厥生宣子秦,秦生平子须。——《世本》秦嘉谟辑本

司马迁撰写《史记·韩世家》的时候采用的也是这个世系谱:

晋悼公之七年,韩献子老。献子卒,子宣子代。宣字徙居州。——《史记·韩世家》

这证明了世人所承认的韩氏大宗乃是韩厥的少子韩起而非嫡长子韩无忌。这个事实带给我们两点启示:

第一,当卿权与族权发生分离的时候,握有卿权的一方往往才是大宗,这一身份不会随着宗族大夫的任命而发生转移。

照此推论,虽然赵盾将公族大夫一职让给了赵括,但他和嫡子赵朔还继续占据着执政卿的位置,因此赵氏的大宗应为赵盾一脉,而不会随着“公族大夫”这顶官帽子挪到赵括头上。

第二,韩无忌主动将卿权让与少弟韩起,韩式家族卿权与族权就此分离,但未见由此引发家族内讧。

所以不但“赵盾让嫡”之说难以成立,将“下宫之难”的爆发归因于此,二者之间也很难说存在必然的联系。

参考文献:

李世佳《“赵婴奔齐”事件解析》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李孟存、李尚师《晋国史》

(韩)李裕杓《西周王朝军事领导机制研究》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徐元诰《国语集解》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1
查看完整版本: 揭秘下宫之难晋国赵氏的灭门惨案,是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