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亭杂录》是清代的个人笔记,对于研究清代掌故、人物、制度等,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作者昭梿是代善第六氏孙,承袭礼亲王爵,嘉庆二十年()因罪革爵。
其原因是他私设公堂、拷打庄头,同时,嘉庆帝厌恶文士,而昭梿喜好诗文,广交名士,导致君臣不和。此后他郁郁不得志,直到道光九年()五十四岁病卒。
昭梿生活在清朝后期,国运盛极而衰,社会风气奢靡,贪官污吏横行,农民起义不断。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而不自知,沉浸在天朝大国的梦中。作者身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具有洞察世事的敏锐眼光。
更难得的是他敢于秉笔直书,对于清朝官员的贪污腐败等行径毫不隐晦,史料十分真实可靠,弥补了正史的不足。
满汉之间的交往,从努尔哈赤算起,到了嘉庆皇帝时期,已经经历了两百多年,因此,满汉之间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方位文化交融格局。
昭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啸亭杂录》对于我们理解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满族统治者对待汉族文化的态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一、《啸亭杂录》中体现的满族“汉化”
1.文化上的汉化
尊孔崇儒政策。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渔猎民族,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因此,满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
随着努尔哈赤起兵攻明,满族和汉族不可避免地加深了交流。对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族文化,满族统治者采取积极吸纳的举措,借鉴学习儒家治国之道,最终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啸亭杂录》中有多条记载,体现了满族对于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吸收。“太宗读金史”“崇理学”“重经学”“三王绝技”“满洲二理学之士”等均记载了满族贵族对于理学的重视和吸收。“纯皇初政”“熊志契”等记载了皇帝对于理学醇儒的任用。
清朝历代皇帝均任用汉族儒臣,为清代社会的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对于包括康熙在内的最高统治者接纳和发展儒家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确立了理学在清代的正统地位。
“佟国舅讲《左传》”“花老虎”等,记载了满族皇亲国戚乃至武将都对于《左传》深入学习,并运用到实践当中,从侧面反映了以儒家为代表的汉文化对于满族产生了重要影响。
康熙帝曾多次南巡,并谒孔庙,行三跪九叩头礼,写“万世师表”的匾额挂于大成殿上,尊孔崇儒从此成为清朝的重要国策。
康熙帝还曾找人编写《性理精益》《朱子大全》等书,雍正帝即位当年,就封孔子的五世先人为王,为孔子制定了一套避名讳的规定。清代统治者利用僵化的理学,维护“三纲五常”,同时,笼络汉族士人,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清代统治者对于儒家思想的接纳,完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他们对于不利于统治的思想内容一律摒弃,如儒家的民本思想、君臣关系中的民主性精华、严“夷夏之辨”等传统思想均未采纳。
清代对于理学的推崇,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清代成为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的顶峰,是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汉族大一统思想的集中体现,顺应了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历史趋势。
重视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科举制度已经深深扎根于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基因中,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文官体系。不论是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的满族,还是以游牧经济为主的蒙古族,入主中原后想统治人口占绝对优势的汉族,必须为广大汉族士人群体提供进入仕途的晋升通道。
清代统治者实行一系列尊孔崇儒的措施,特别是对于宋代以后,经过朱熹等改造后的理学的广泛吸收。以理学为主要内容的科举成为进入仕途、振兴家族的主要形式,从而改变了满族渔猎文明的尚武传统,从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重新塑造了满族,对于以满族士大夫为代表的社会各个阶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科举制度和尊孔崇儒政策的实施,使得满族统治者的汉化程度越来越深,汉语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满语应用范围逐渐缩小。这是满族“汉化”逐渐深化的具体体现,更是满族统治者主动吸收和融入汉族文化的必然结果。
学习汉族文学。满族在入关之前,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社会形态、历史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对于吟诗作画的文学活动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