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高海平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十二章·为政》)
转眼间我已经到了四十岁,《美术报》三十岁了。三十岁正值壮年,正是风华正茂之年,正是事业上升之时。我自从事学习美术和从业美术工作以来,《美术报》始终与我不离不弃,二十余年依旧伴我成长。
记得十五年前,撰文《我与〈美术报〉的情缘》,发表在《美术报》年4月19日总第期。自从那时起一发不可收拾,定期或不定期就写短评、画展要闻、画作、会议等资讯,通过电子邮件投稿,如期而约见诸报端,欣喜至极,成为《美术报》非在编“通讯员”和义务报道员,报道主要集中在陕西地区,陕西又以西安为中心的美术展览、美术会议等近五十余篇报道。我个人主要学术作品和画作有如下几篇在《美术报》刊登。
如年5月5日第13、14、15版,刊登专著节选:《黄土深处的彩绘世界》《认识陕北村落彩绘》和《陕西榆林大寺坬石窟壁画考察记》三篇文章和九幅图片,三个整版给予成果介绍,被人民网、《民族时报》整版全文转载。年8月11日第10版,刊登《从自身的民族文化切入》一文,引发不小的反响,为美术馆的展览提供了智囊支持。年7月27日第31版,刊登《刘文西艺术精神永存》一文,被中国文艺评论网全文转载。
我们“80后”这一代人,以我本人为例,没有经历过邮局投稿,直接进入互联网电子邮箱发送时代,简单、快捷、高效、准确,按照新闻传递来说就是“及时”,时效性是新闻的命根子。而《美术报》虽然是周报,却也十分重视时效性,《美术报》是传递传播文化艺术的使者,与读者、艺术家之间建立起了友谊的桥梁,同时紧扣时代主题,又具有前瞻性。《美术报》驻地浙江省杭州市,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依托,具有厚重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的底蕴。
浙江自古是才子佳人辈出之地,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天堂之称的杭州及西子湖畔,为《美术报》的生长提供了极好的的土壤和先决条件。《美术报》大度胸怀,立足杭州,放眼全国,瞭望世界,集天下之所及,汇集各个方面的声音,为国储备美术图像与美术知识,最终可汇集成美术史重要来源,为时代记录美术的光与影,为画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正如唐雪根在《美术报》年5月20日第5版撰文《我与美术报共成长》说:“作为职业画家,在专业报刊上经常发表文章和作品,对提升他(她)的知名度不可或缺,必须经常发表优秀作品,用作品说话,使大家了解你,记得你。所有的著名画家,虽然都以自身的努力和才气在绘画路上筚路蓝缕,但是,倘若没有媒体为他们推波助澜,不可能名扬四海,一个不为人知的画家决然不可能成为公认的著名画家。”
我非常赞同他的这段话,就给摘录下来,并发给了老师、同学分享。不要藏着掖着,说是低调,如曾国藩也有记日记的习惯,把好词好句抄下来给邻里邻居看,讲给他们听。别人的日记不能看,曾国藩的日记必须给别人看;鲁迅公开出版《鲁迅日记》等。这与今天的发“朋友圈”没什么区别。有好作品拿出来与众分享其中的快乐与喜悦,并指点迷津,促进美术创作的更高水准,我们不怕批评就怕表扬,时代需要批评的声音。画家创作出好的作品要宣传就离不开媒体,我认为《美术报》就是最好的宣传阵地,为画家搭建了展示和推介的平台。
我与《美术报》共处二十五年,正式打交道十五年至今,今天仍然把画好画、写好的文字,包括评论和报道,通过电子邮箱投稿,不久见于报端,并阅读每一期《美术报》发表的各家撰写的文章和作品,认真欣赏,使我受益匪浅,大脑顿时醒悟,给创作打开了一扇窗户。
《美术报》当下也与时俱进,开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