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布鲁克林有棵树》”
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偶然,如果不是在某时某地遇到某个人某件事,今天的你不知道会面对怎样的人生。
对穷人家的孩子而言,苦难往往并不像高尔基说的,是一所大学,它更可能是一个堕落学院。所以,能够在困境中坚持梦想的人是幸运的。
《布鲁克林有棵树》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在困境中成长的故事。
小说讲述了11岁的女孩弗兰西一家生活在布鲁克林穷人区。妈妈偏爱她的弟弟,爸爸深爱她却英年早逝,家境清贫,在学校饱受轻鄙。面对如此坎坷人生,她却始终保持着那份尊严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最终人生的另一扇大门终于为她打开。
小说的作者贝蒂·史密斯,出生并成长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是德国移民的后代。她在布鲁克林的贫穷环境中长大,这个经历为她的处女作《布鲁克林有棵树》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该书曾被改编为电影、电视、音乐剧等多种形式,并曾获得过奥斯卡奖。
此外,它还多次入选美国中学课本,是美国各大书店假期推荐必读图书,亚马逊书店“20世纪最佳青少年读物”,与《小王子》和《夏洛的网》齐名。豆瓣评分高达8.7分。
本文将从生存、成长、教育、爱和尊严五个方面来分析,作者是怎样展现出女主人公弗兰西饱满的形象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体会本书所散发出的温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吧。
01
关于生存——是的,等我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不要豪华椅子,不要花边窗帘,也不要室内橡胶树。我只要这样的书桌,放在客厅里,还有白墙壁。
弗兰西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虽然她只有11岁,但却要承担起大人所做的几乎所有事情,捡垃圾、卖垃圾、购物、存钱等等。
然而生活却也从不眷顾着她,乐观的父亲早逝,母亲却又偏爱着弟弟尼雷,同学嘲笑她,老师看不起她,她几乎得不到其他人的爱与关怀。她生活的处境是如此的让人泪目。
然而,她却从不向命运低头,给她苦难的生活中带来希望的就是拼命地读书,利用不可多得的休息时间。这位贫民窟的女孩子总是手不释卷,把自己泡在图书馆,按着字母顺序读书。书籍是她的明灯、是她的朋友,是她心灵的慰藉。所以无论多么困苦,她都从未抱怨过,低头过。
“是的,等我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不要豪华椅子,不要花边窗帘,也不要室内橡胶树。我只要这样的书桌,放在客厅里,还有白墙壁。每个星期六晚上有一本干净的绿色记事本,一排闪亮的黄色铅笔,削好放在那里随时派上用场。……还有书……书……书……”
她就像院子里的那颗天堂树,即使土地贫瘠,也依然蓬勃向上,努力地在夹缝中生存。凭着这样的毅力和乐观,他们一家度过了可怕的饥荒年代和战争年代,也凭着这样的坚韧,弗兰西最后自学考试进入了梦想的大学。
“我的外公外婆祖父祖母都不识字。他们以前的那些祖先也不识字。我妈妈的姐姐不识字。我自己的父母不过是小学毕业。我从来没有上过高中。可是现在,我,M.弗兰西斯.K.诺兰,上大学了。你听到了吗,弗兰西?你在上大学!”
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生存之道不正是值得普通孩子借鉴的吗?
02
关于成长——在那树桩上,又发出一棵新树来。新的树干沿着地面长,一直长到没有晒衣绳子的地方,然后又蓬蓬勃勃地向着天空长起来了。
弗兰西在那种贫穷,单亲的家庭中卑微的生长着,然而她从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她怀揣梦想,她把苦难当做一种经历。
为了挑起生活的重担,初中毕业以后她本想读高中上大学,但是为了让弟弟可以继续读书,她自己出去当阅读工。虽然难过,但她却安慰自己,待遇好,可以存学费,又可以认识很多字,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就是因为她的认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她很快适应了这份工作并且还获得了加薪。之后由于战争,她又成了电报员,接着又成了花枝工。14岁的她,就这样不停地在各种岗位上磨炼自己,养家糊口,但她从未放弃过上大学的梦想。
她利用空余时间自考,获得了自考证书,甚至还想念大学。虽然贫穷,但是她的精神是那么的富裕,她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过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却从未妥协,当做一种磨练。
虽然求学之路并不顺利,但最终实现了自己上大学的愿望和写作的梦想。在打工求学的同时,也遇到了让自己心动的异性,完成了爱情和性的启蒙。
在书的结尾,弗兰西不再是那个脏兮兮的贫穷女孩,经过生活的洗礼,她已经成长为一位明媚、自信、知识丰富的不停追求梦想的女孩了。
“在那树桩上,又发出一棵新树来。新的树干沿着地面长,一直长到没有晒衣绳子的地方,然后又蓬蓬勃勃地向着天空长起来了。”
就像院子里的天堂树,被砍掉,被焚烧,但是依然在来年在贫瘠的土地上重新活过来,生机勃勃,这不就是弗兰西的成长之路吗?
来自生活、社会、道德和自我认知的考验,她从未气馁,最终完成了从小女孩到青年少女的蜕变。
03
关于教育——我不想我的孩子以后和我一样,是这辛苦劳作的命。受了最好的教育,我们的日子就会好起来。
“阅读的乐趣,就在于字里行间不期而遇的惊喜与共鸣。”
作者给我们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如何通过阅读让卑微的生命也变得心灵高贵,如何通过知识改变普通孩子的命运。正所谓“人穷多读书”,贫穷中的“罗姆利家族”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
外祖母玛丽没有读过书,她辛苦攒下来买地的几十块钱,因为不识字而不知道地契是假的,最后人财两空。她几十年的生活经历告诉她,不能因为没有文化让后代吃亏。
虽然她不识字,但是她却可以给孩子们讲她熟知的一千多个民间故事和寓言故事。她还建议她的只有小学文化的女儿凯蒂给自己的孩子读《圣经》,读莎士比亚,这是多么理智的做法。
因此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凯蒂让孩子们坚持们读书,甚至从微薄的生活费里挤出钱来给孩子们学习钢琴。所以弗兰西从未放弃过学习,只要拿到书就如饥似渴,16岁终于上了大学。
读书,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是弗兰西的梦想,也是最终改变她命运的矛与盾。读到弗兰西终于毕业,拿到了第一张证书,这可是家族里面的第一张证书。之后,凭着她的学识改变自己和这个家庭的命运。
弗兰西的成功离不开整个家庭的教育观念:
外婆:读书可以出人头地啊。艾薇:我的几个孩子每人都拿三张毕业证书。茜茜:等妈妈百年之后——愿上帝保佑她长寿,孩子也能上幼儿园了,我就出去工作。我会把收入存起来。等小茜茜长大了,我要让她上最好的大学。妈妈:我不想我的孩子以后和我一样,是这辛苦劳作的命。受了最好的教育,我们的日子就会好起来。
父母辈的艰辛和无知让他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所以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改变最终让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从充斥嘲笑、肮脏、破烂的布鲁克林走了出来。
04
关于爱——她不像爱尼雷那样爱我。可是她更需要我。我想,被人需要和被人爱一样好,或许更好呢。
弗兰西的父亲约翰尼虽然没有固定工作,但是他喜欢唱歌跳舞,虽然是个浪子,但是作为父亲,他是乐观的,积极的,他爱孩子们。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大海和海滩,他示范从船上跳到岸上但是不小心掉到水里,让孩子们开心,孩子们身上沾满青苔,弄得脏兮兮、中暑,但是内心是开心的。因为他们的父亲无论在何时都把自己打扮得光鲜干净,永远哼着愉快的曲儿。
他非常肯定和在乎弗兰西,知道自己快死了,甚至提前一年准备好弗兰西的毕业礼物。
“等弗兰西毕业的时候,你给她送束花——我怕自己忘记。”
父亲的细心和对孩子的爱是无声的,却让人动容。所以他的早逝让弗兰西非常悲伤。
弗兰西的母亲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坚强的母亲,虽然也有偏心自己的儿子,但是她对弗兰西的爱不是浅显的,是相互依靠的。当妈妈快要生产的时候,妈妈希望女儿待在附近,这样她才安心。
“她不像爱尼雷那样爱我。可是她更需要我。我想,被人需要和被人爱一样好,或许更好呢。”
母女之间的温情跃然纸上,曾经的隔阂也似乎消融。当弗兰西在爱情和两性关系上出现迷茫的时候,母亲给她了正确的指引。
“作为母亲,我会说一个女孩刚认识一个陌生人,一整个接触时间不到四十八小时的人,就要跟他上床,那简直糟糕透顶。或许你会遇到很大的不幸,或许你的一生就这样毁掉。”
茜茜姨妈也给予了他们一家人无私的帮助和照顾。他们一家人永远相互谦让,相互包容,虽然清苦,给我们呈现的是一派温馨和爱的场景。这种爱让一家人变得团结,善良和坚强。
05
关于尊严——我想嫁给你,是因为你人好,我想要你做丈夫。
弗兰西的妈妈是个清洁工,她的双手日夜泡在水里,靠给别人打扫换取免费住房,爸爸到处当驻唱,还嗜酒如命,生活的重担主要由妈妈承担。
但是凯蒂从来不会因为贫穷失了自己的尊严,在丈夫去世后,她言辞拒绝酒吧老板麦克加蒂不怀好意的还钱。
“我知道你不欠我们的钱。如果你要实话实说,指不定我们还欠你的。”
她时时教导自己的孩子要保持干净、做人诚实,不受嗟来之食。这样一位有骨气的女性让她变成了所有人的精神支柱,她沉着地应对着生活中的种种酸甜苦辣。甚至最后再嫁给有退休金、有工资和有物业以及保险的麦克舍恩先生的时候,她也表现出了应有的尊严。
“我不是图你的钱,……一年一万块,很大一笔收入呢。……我们没有什么钱,没钱的日子我们也习惯了……”“我想嫁给你,是因为你人好,我想要你做丈夫。”
只是一位没有文化的清洁工,并未人穷志短,并未在困境中失去骨气,这让追名逐利者是何其的汗颜。
结语
除了这些主题以外,本书还呈现了一些其它的主题,比如梦想、寻根、信仰等。围绕这些主题,读者感受到,弗兰西遭受生活的磨砺最终实现梦想的女孩的力量。
让我们知道怎么面对困境、面对生活。那就是从容不迫、乐观积极、执着、坚韧不拔的态度,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生活里的悲欢。
作者简介:我是
八月星辰han,读书、写作、观影,每年80本书+部电影。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