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芳·马拉美是个法国诗人,成名作《牧神的午后》讲的是一个半人半兽的牧神在睡梦时发现芦苇丛中的仙境,随后迷恋、亵渎女神而被降罚的故事。
这首诗在年的法国诗坛掀起一阵轰动,诗的纯洁、朦胧、含蓄、深情,令许多人为之动容,也让马拉美名声大噪。
此后的每个周二,马拉美都会在家中举办诗歌沙龙,沙龙又被称为“马拉美的星期二”。
来往沙龙的都是当时法国最著名的诗人、音乐家、画家,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德彪西也是马拉美的座上宾。
因为拜读《牧神的午后》,感慨于牧神以芦苇为笛,倾诉爱恋的情形,德彪西灵感尽现,作下了那曲著名的管弦交响诗——《牧神的午后前奏曲》。
这应该就是吴青峰在《……小小牧羊人》Intro里采用那段长笛的原因。
01.没点文化连歌都听不起?
《马拉美的星期二》这张专辑很有趣,应该算是近几年华语Artpop的典型,具有社会批判价值,但也不乏主观个性。
相较于《太空人》、《册叶一:一与一》来说,这次的作品更具有流行性,算是文化、艺术大融合实验在华语音乐领域取得进化的证明。
不得不说,吴青峰一直都在这个创作类型里不断突破,音乐行业也需要这样开路的人。
全专的主题大都围绕着人们日常探讨的生死、和平、社会、本我、善恶等话题的辩驳与真理。
说着醉鬼一样跳脱话语,也不忘用抨击的句子来突出个性。
这种怪诞的气质恰巧迎合当下人们追求独特的风气,符合很多人的精神审美,到达一种人间清醒的新角度。
全专歌词中杂糅了各国的神话、古典文学、宗教文学、诗词和名著(罗马神话、希腊神话、埃及神话、佛学、《世说新语》、《楚辞》、《小王子》)......
却又只是浅提了几个典型素材,并不一一探讨,让了解的人一秒get大致的含义,似梦似幻地切换事件和场景,引人深究。
浓度极高的文艺元素,却没有过分晦涩,像一个满腹学识的长辈,走马观花式的讲故事给你听,影射出他眼中的世界和人性。
但它们具体该是什么样,就要看听故事的人怎么看、怎么想了。
02.流行音乐的眼睛是?
作品整体有高度,但没有一丝文化傲慢,包容了普罗大众,却没有分毫打肿脸的愚昧感,达到这样的平衡,是要下点功夫的。
除了做到歌词中直白且适时地指出观点,让人可以忽略文学典故以外,这张专辑还抓住一个重点:歌词并非音乐作品唯一的主角。
有些人会觉得文本的深度和强度会显得作曲、编曲比较平庸,没什么存在感。
这倒真没有。
整张专辑整体无论从概念、设计、文本到音乐的高度都整齐划一,水端的很平。
真的很喜欢这种封面,谁懂?
就像前面说歌词一样,一切都是点到为止,懂的人自然会大呼“牛X”。
音乐也是同样的,看似简单干净的处理,实则都暗藏心机,制作的复杂和新颖程度绝对不是三两句话就能阐述得清的。
在一张正式发行的主流专辑里,感受到音乐剧、影视和部分实验性音乐的效果,已经属于少数派的少数。
又有Dub-Step等电音元素的巧妙融入,欧、亚传统音乐色彩完美的碰撞,还有各类民族化的人声处理,出人意料的神仙编曲,给人的听感非常有趣。
近几年流行且具有发展空间的hip-hop、后朋、迷幻等元素在这张专辑里也随处可见,这对当下具有音乐时尚感的年轻人来说,怎一个“绝”字了得?
录音和混音也都做得非常高级,整体质感很顶,处处都透露出两个字——品味。
03.“高定”贵在精神价值
所以,这张专辑的音乐性和文化程度是绝对匹配,都具有丰富的学习价值,并没有所谓词更胜一筹的情况。
这样讲有些多余,毕竟人人都是听过歌的,自然都知道一首歌的成功不会只在词或只在曲。
但这里要讲的不是音乐的流行归功于哪里,而是词、曲的融合度与高度的统一性,对音乐来说非常重要。
拼图式的词曲默契,其实很少会在音乐作品里见到,更何况这两张拼图本身也是两件展品。
在词、曲本身就是两件展品的情况下,就注定了一个情形,那就是它们各自拥有自己的受众,dddd。
歌词是创作者明面上吐露心声的大道,歌曲就是创作者更放肆坦言思绪的暗渠。
而音乐就和服装设计一样,旋律是设计+打版,决定了时尚度和流行度;
编曲就是选料+修裁+装饰,决定了呈现质感高级与否;
录音混音就是生产方式,匠人手工制作还是流水线批量产出,差距显而易见。
音乐要高级,首先要懂,其次是专业,再就要品味。
所以,各位音乐人们,听歌都听懂了吗?
-//-
编辑:Riki
文稿:Riki
配图: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