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主旋律大剧《理想照耀中国》终于迎来了尾声,作为一部展现百年中国人革命情怀的大作,《理想照耀中国》的史诗般的气质更打通了思想和叙事的边界。
早在主旋律电影成为国内主要叙事形式之前,国内的影视剧依然以类型化的思维进行主导,包括恐怖、宫斗、喜剧和爱情等题材,受众也相对精准化和垂直化。
在思想的传导性上,这类影视剧并没有引起了激发起与观众深度的共鸣,浅尝辄止的思想表达、以娱乐为导向的商业模式,一定程度上稀释了作品的思想性。
然而随着《我和我的祖国》《红海行动》等叙事性和思想性兼备的作品出现之后,商业性和思想性的深度集合,打消了我们关于主旋律大众化叙事的忧虑。
票房的攀升、评分的优质似乎不能概括主旋律影视叙事的全部,然而在观众的共鸣感上,同类电影则完成了品质上的提升,让叙事融入思想引导,且引发社会的群体效应。
以价值推动叙事
在《理想照耀中国》这部大剧中,信仰的传承成为了剧作表达的精神核心,如何让其体现出现,必须让历史和现实进行充分的关照。
自54青年节首播以来,《理想照耀中国》取得了2.7亿的惊人播放量,创造了今年上半年主旋律影视剧题材播放量的新高。
就整体内容来看,剧作的前半部分着重于对于大历史观的书写,在民国初年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更容易让我们感知到社会的变化和思想的觉醒。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理想照耀中国》同样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尤其对于无产阶级精神面貌的刻画上,浓墨重彩且显得十分用心。
包括在都市群体中逐渐觉醒的工人阶层,都市工业体系下底层劳动者以及接受西方思潮的现代青年学生等,他们轮番登场在剧作中发挥了独特的价值。
共产主义的信仰如星星之火,在华夏大地迅速燃烧。新型阶层与共产主义的天然融合,更反映在他们的行动中。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通过一系列运动,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且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角,正是他们的精神价值所在。
其实在这背后更是新兴阶层和群体对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心的展现。积贫积弱的中国,他们以自己的生命为中国探寻了一条全新的信仰路径。
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先辈的鲜血感召了一代又一代人对于理想、自由和光明的渴望。
多层次叙事的魅力
《理想照耀中国》这部剧作并非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在40集的时长体量当中,叙事被进一步分割化,在相同精神价值的引导下,各个故事之间关联统一,且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
当然在《理想照耀中国》之前,陈凯歌的《我和我的祖国》以及《我和我的家乡》均完成了在价值观的统一,情节的分段化展现堪称成熟且流畅。
比起普通的叙事策略,不同故事之间的价值性关联,反而更需要编剧的功底要求。首先,它必须深谙主旋律叙事之道,其次,他还要着重于对剧作总体价值的掌控。
新兴的叙事策略被用到了《理想照耀中国》特殊情境下,生发出了不同寻常的光彩。主旋律价值的传承在一个又一个片段中,得到了完好的传承。
《理想照耀中国》的优秀,可以归结为然而作为总编剧的梁振华,并没有让观众失望。在被拆分成40集故事的片段中,梁振华以时间线为基础,时间线上的各个重大事件被有条不紊串联进叙事当中。
从陈独秀、李大钊这样的革命先辈对于共产主义的引领,再到普通共产党员的自我牺牲,再到新时代的主题教育,梁振华让故事进行了有机的串联。
而倒叙、插叙等方式的展现,更让年前后的信仰进行了一个巧妙地关照,从而生发出当下信仰传递的非凡价值。
同样,这背后不仅是共产党人年的奋斗历程,更是信仰火种的传递,他们之于民族、之于国家的崇高情怀,更完成了精神层面的交集。
让信仰落到实处
信仰这个词对于当下许多年轻人来说或许有些虚无缥缈?毕竟它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了,尤其在社会现代文明发展到今天的程度,如何去重拾信仰、找回我们丢失的理想,或许值得我们当下所有人反思。
这并不能说现代人对信仰不渴望,毕竟信仰代表了每个人生活更高层次的志向,而《理想照耀中国》通过多种叙事模式,让荧幕中的信仰与我们产生了精神的共通。
在《理想照耀中国》中,信仰成为贯穿年时间长河的精神纽带,在剧作中信仰不再是喊口号,而是落实到了切实行动中,诸多细节也反应在情节之后,更让信仰实现了落地。
如杨颖在主题教育中的大爱展现,林永健父子之于亲情和共产主义的抉择;最终杨颖选择了回归,继续她的教育事业。而林永健几十年如一日守住了儿子的坟墓,让信超越了时间,变成了永恒。
毕竟信仰是要用生命和鲜血来交换的,这一系列小爱和大爱、生命和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彰显了信仰的残酷且有意义。
在杨颖主演的30分钟故事内,她以平凡的日常彰显信仰的传承,让信仰增添了普世的意义。不仅杨颖,邓伦、王俊凯等明星的加盟,更增添了故事的感召力。
相比较而言,其他的故事异曲同工,它们都在讲述一个道理:便是平凡人生之于理想的重要性。这部剧作以平等的姿态进行关乎理想的言传身教时,我们大大增添了感知的共情力。
《理想照耀中国》的理想是属于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它承载了14亿人的梦,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上升为我们精神价值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