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讲究一个效率和协作。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在今天高速发展的社会上,任何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团队的功劳,纵然天才也是如此。这些人能力出众,情商超群,并且通过人脉聚拢了大量社会资源,最终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每个人都深知人脉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如何快速刷出别人的好感呢?
《小王子》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主人公生活在一个小小的星球之上,受限于生长环境,他把这个星球上长出来的唯一一朵玫瑰视若珍宝。他对这朵玫瑰日夜照料,精心呵护,直到有一天来到地球后才发现,这里随随便便一个花园都长满了同样品种的玫瑰。
他很懊恼,自己一直以来的坚持不过是对凡俗之物的错爱,但每当想起,心里总是放心不下那朵曾经的玫瑰。此时,小狐狸告诉了他真相,“因为你一直在付出心血和精力去浇灌,所以才会觉得它美丽”,听罢,主人公恍然大悟。
同理,我们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经历,当年富兰克林在竞选总统时,通过一次简简单单地借书,便巧妙地化敌为友,赢得了对方的全力支持。之后,心理学家们便从他的经历中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想要让别人喜欢你,不需要过分主动出击,向他们抛出橄榄枝,等对方来帮你即可。
透过富兰克林效应,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主动帮你的人大多比你帮过的那些人要靠谱得多。乍看之下,这似乎违背了常理,我们有恩于对方,难不成他还要恩将仇报?可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不要随便去考验人性,农夫与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的那样,我们并不因为别人对我们的好而爱他们,而是因为自己对他们的好而爱他们。研究发现,人在潜意识中会为那些自己帮过的人付出更多,这一点或许与我们的认知失调有关。
为什么人们会更喜欢自己帮助过的人呢?
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认为,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行为和认知是互相协调的,因此也不会随意改变自己的态度。可一旦二者间出现了矛盾,比如我们做了一些违背自身意愿或者打破常规的事情,此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调。这种心理会让人接连不断地产生紧张感和压迫感,而个体为了缓解,会采用被迫顺从的方式来重新恢复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通过逐渐改变自己原来的立场与态度来减少这种矛盾冲突,毕竟只有这样,个体才能保持行为和认知的一致。不过研究也发现,认知失调越激烈,态度改变的可能越小,认知失调越缓和,态度改变的可能最大。
结语
富兰克林效应解释了我们遇到的许多情感问题,不管是在职场还是情场,我们都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学技巧来快速赢得别人的好感。
初入职场,你可以通过求帮忙的方式来快速融入集体。不过你的求助最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如果涉及到你的本职工作也要求对方来为你买单,那极有可能招致对方强烈的反感。
单身人士对异性有了好感,也可以适当地真情流露,表达出自己对TA的依赖,时不时喊对方来帮些小忙,可以加速亲密关系的建立过程。
参考资料:《认知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