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日本最成功的动画IP之一,柯南这个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加上在中国近30年的类型传播,更让柯南成为了许多人的共同记忆。
而剧场版《名侦探柯南:绯色的子弹》则延续了原本IP强大的自生力,建造了属于自己的推理节奏,加上与日本院线同步上映的方式,进一步调动了影迷的观影热情。
《绯色的子弹》借鉴了早前剧场版的出色经验,维持了推理这一核心元素。众所周知,日本是推理之国,从小说家东野圭吾的大热到本格推理的推理衍生,从柯南的经久不衰到如今剧场版的延续,推理文化已然根植于日本类型文艺的核心,且成为左右观众鉴赏品味的重要类别。
在这一强势文化现象的主导下,柯南系列内容多年的持续衍生,更成为了必然。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于剧情逻辑的需求。且柯南剧场版快节奏、大场面和强逻辑本身的特性,更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关系。许多人看柯南是为了烧脑而来,但是相当一部分人则为了情怀而来,情怀能体现多少更是铁杆粉丝所考虑的要点之一。
《绯色的子弹》算是整合了早前柯南的人物关系构建,在保证了原本的故事构架基础上,FBI和新元素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电影背后的话题性。
当然,《绯色的子弹》的趣味性首先在于原本人物故事体系的完好继承。毛利兰、毛利小五郎、阿笠博士等角色的悉数回归,满足了观众对于角色的期待。在此基础上灰原哀、赤井秀一等人的加入,充当了柯南一系列谋划的执行者,更丰富了角色间互动张力;尤其赤井秀一和世良真纯之间的微妙关系,对抗合作的摇摆,更为后续的剧场版提供了更大的剧情延展空间。
在剧场版中,柯南这一人物形象并没有出现较大的变化,睿智缜密之外的性格切换却显得更为流畅自然,对人性的洞察力的提升在电影中展现得较为明显。包括与赤井玛丽间的明暗互动,柯南理性之外可爱的一面则体现得格外明显。
就《绯色的子弹》推理性来说,电影延续了原本情节双凶手的套路,而凶手背后的人性观察成为电影的主题价值。包括犯罪背后的动因、对于往事的沉溺、对于回忆的执着等等情绪,构成了人物犯罪的重要动因。当然心理活动的刻画在解释了犯罪的合理性之一,更丰富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其实这在诸多推理小说和电影中都有安排。但困难的事,给予罪犯内心动因的合理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也考验着剧作者对人性的理解深度。
此外,双凶手除了把故事指向复杂化的特质之外,凶手间的情感动机分析更让电影充满着矛盾感。这在外表现为白鸠对FBI的愤恨、对于FBI高层的刺杀,以及工程师对当权者的报复转嫁到操控磁悬浮列车引发恐怖事件上。
仇恨随着时间不断升级,时间助长了仇恨的滋生。这一切除了与罪犯本身的心理扭曲有关之外,背后更与美国政府组织的官本位思想建立了关联。后者恰巧成为电影批判的对象,这也成为电影背后的一条映照现实的隐线。
巧妙的是,《绯色的子弹》反派种种非正常心理活动的发生,始终随着剧情而自然生发。高潮部分来临,光明和罪恶的心理交战则最为凸显。而随着剧情结束,角色情绪也随之落幕,让我们感觉一切均在合理之中。
或许,剧情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再突兀之后,观众的共情和主题的升华也随之而来。
其实《绯色的子弹》作为一部放置于IMAX的院线片,依然最大程度保证了视听效果的传达。即便2D动画不借助于特效模型来渲染外在,但对于现有元素效果的出色把控以及剪辑的流畅度和高水准,都是这部电影高完成度的重要体现。因为技术层面的优秀处理手段,观众于大银幕观赏的理由也显得充分且必要。
值得一提的是,在结尾部分磁悬浮列车的高速事故和交通拦截之间镜头混剪,无疑成为了今年动画电影最佳剪辑之一。
感人的是,这一切绚丽的动作均在为内容服务,电影的华丽也显得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