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莫高窟逛了一圈,在保存比较完好的壁画中,有一幅描述佛经中故事的壁画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个故事在佛教非常有名,光莫高窟就有十五个洞中有,我以前也听说过,但这次看见壁画还是非常有感触。
我们知道,佛道两教是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宗教,但我们现代人对两教教义的了解,还是比较浅薄的,因此我们可以抛砖引玉,从这个故事分析佛道两教的理念,以及矛盾、冲突。
很多佛经中记载了这个故事,说南瞻部洲有一个很大的国家,国王有三个儿子,也就是三个王子,其中小王子叫做摩诃萨青,性格非常慈悲和善良。
有一天三个王子外出游玩,在山林中发现一窝老虎,雌虎瘦的皮包骨,正在给两只幼虎喂奶,小王子摩诃萨青见老虎一家,觉得十分可怜,或许雌虎会吃掉幼虎,就算不吃,等雌虎饿死,两只小老虎肯定也活不长。
于是跟两个哥哥讨论,怎样才能拯救老虎一家,哥哥们说,只有用新鲜的血肉喂养雌虎,这样幼虎也能活下去了,小王子心中有了计较,决定用自己身体救活老虎。
于是他骗两个哥哥先走,自己毅然投身虎口,但是老虎饿得有气无力,送到嘴边的猎物都无动于衷,摩诃萨青于是找来一根尖锐的木棍,刺破自己的身体,用血液刺激老虎,最终成功被老虎吃掉。
舍身饲虎,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情怀呢?一般人可能都感觉难以理解,我们了解了这个小王子的真实身份,大概就能明白了,这个摩诃萨青不是一般人,他就是佛祖的前世。
佛教讲究因果和六道轮回,用今生的善行换取来世的福报,简单的说,佛教的修行就是为下辈子积德行善等等,身体只是暂时的皮囊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以身饲虎、割肉喂鹰等等举动,就很正常了。
而我们说道教的修行理念,来源于我们中华传统的道家黄老养生之学,早期非常崇尚肉身成仙、白日飞升,后来起码也讲究一个性命双修,身家性命就是成仙的根基,不可能轻易舍弃。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道修今生,佛修来世,大概就是那个意思,其实这句话也不是很准确,对佛教来说今生怎么修行也很重要,核心问题就是信不信轮回转世,而道教是没有六道轮回之类的说法的。
古代很多皇帝为什么都热衷于修仙?怕死、没活够、想向天再借五百年?总之这辈子活得越久越好,所以像以身饲虎这种事,道教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道教养生佛教舍生,这是两教核心理念上的冲突与矛盾。
当然了,现实的情况还是很复杂的,佛道两教在中国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有很多互相借鉴和融合的部分,情况是非常复杂的,派别林立,各有不同,今生、来世这种区分,只是大概的非常浅显的一种理解。
所以我们秉着不黑不吹的原则,理念没有对错,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有其独到之处,蕴含着数千年,传承发展的智慧、哲学底蕴,没有那么简单的,即使我们没有信仰,也应该怀有起码的尊重。
我是咸鱼道长,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