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文集译注诸葛亮著罗志霖译
整体评价:
阅读难度:
①《诸葛亮集》是陈寿收集的诸葛亮的所有著作及言论的总和(臣寿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领中书监济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本书则是在中华书局年8月出版的《诸葛亮集》的基础上,参照明代学者的《诸葛孔明全集》及相关专著,进行再整理和校注而成的“译注”。
②在谈本书的内容之前,想先评价一下作为“译注”的本书。本书在编纂之时,删去了原书中若干学界已有定论的伪作,而对于尚存争议的篇目则在原文之前均有说明,不仅如此,每一段原文都附有背景介绍、题解、注解、学界争议点和译文等,这里面即使仍有一些疏漏,也是微乎其微,这些辛勤而细致的工作,不仅是对科学、对历史的尊重,我想更有对以往诸多研究诸葛亮集的学者,和诸葛亮本人的敬畏。
③我有理由认为,除了诸葛亮的铁杆粉丝如我以及专业的学者之外,通读本书的人寥寥无几,本书很可能也将是我读过的书中最小众的书之一,但我仍有必要全方面的推荐和介绍本书。本书是我们今人能搜集到的诸葛亮留存下来的所有言论的总和,有些见诸《三国志·诸葛亮传》和其他典籍中,但更多的则是在其他列传中,甚至是数百年之后某些著作(如《水经注》[北魏]郦道元)中搜集到的只言片语。即便如此,也不过十几万字,约等于十篇论文,或者网络小说的十分之一。但也就是从这十几万字中,我们能追寻到约两千年前,这位中华民族智慧与忠诚之象征的诸葛亮所能留给我们的一切。
④在阅读本书前,除了需要补充大量有关三国的背景知识外,我认为还必须理解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所写的如下一段话,我认为这段话甚至可以作为本书的序言:
“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於当世。”
小王子注:有人认为诸葛亮的文字文采并不华丽出众,反而过于啰嗦冗繁(这一点臣(即陈寿)并不反对)。但臣认为咎繇是大贤人,周公是大圣人,如果考证尚书中两人说过的话,会发现咎繇所说的话简略而雅观,周公的话繁琐而通俗。(两人同是圣人,说话风格差距却如此之大)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咎繇是和舜、禹这样的贤明帝王共谈国事(自然可以简略而雅观),周公则经常要向普通百姓和士兵训话(自然要繁琐而通俗)。诸葛亮的谈话对象,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因此他的言语和文章没有办法表现出深远的含义和优美的文采。并且我们今天能读到的诸葛亮流传下来的话语,都是他对事与物的经验之谈,其公正与忠诚的内心,在这些文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文字足以帮助我们认识诸葛亮本人的意境和志向,也能稍稍弥补诸葛亮事迹不详不多的遗憾了。
⑤掌握的知识储备和背景知识的质量、数量和程度,都是可以影响阅读的体验与收获的。如之前在读阿来的《尘埃落定》时,作者写到土司获得土地后涌现出一种“统治空间的扩大给了他一种统治时间也会延长的错觉”时,我马上想起之前背过的《过秦论》中的一句话“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这简直是对这句话的完美翻译。而当我认识到这一点时,无论是对《过秦论》还是对《尘埃落定》,我的阅读收获都大大增加了。拿本书来说,举例而言,我在读本书时除了能时时刻刻读到诸葛亮的“公诚之心”外,更能不时想起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写的一句话“事无巨细,亮皆专之”。大到国家的**大事,人才的品评和升降,小到兵器铠甲的制造、盐铁的运输等,诸葛亮都有了解和讨论。
⑥也许很多人读到“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或者熟悉三国故事时,都会产生一种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大权独揽的感觉,但对于这种论断,仍可以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很多原话反驳:“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我想说的是,出于各种原因,大家对诸葛亮的误解特别多,但持有这些误解的人,我相信99%以上是出于对诸葛亮的不了解,并且是不愿意了解、懒得去了解,其实只要稍稍花一些时间,至少阅读一下《三国志·诸葛亮传》,就能消解绝大部分疑惑。也因此,对于这种人,我一般也不会与其辩驳。
⑦诸葛亮是我很小就树立起来的,毕生的偶像。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忠诚的象征,他的智慧并非《三国演义》中的神机妙算与未卜先知,而是*事智慧、*治智慧、外交智慧以及更高层次的人生智慧,他的忠诚,也并非仅仅是忠诚于刘备的三顾之恩和托孤之重,还有对理想,对承诺,对人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
公元年,刘备46岁,“兵不满千,将只关、张、赵云而已”,但“志犹未已”,26岁的诸葛亮在为刘备做出隆中对的谋划时就已经知道,“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以向宛、洛,将*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变”是不可能出现的,即便如此,他仍毅然出山,辅佐刘备,到刘备白帝托孤时,以诸葛亮的远见,他更该知道他能做的只是延长蜀汉的国祚,而不可能实现统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认为除了对刘备本人的感念和忠诚,孔明亦有他自己的理想。
诸葛亮在少年时“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他亲眼见到了东汉末年的朝廷的昏聩和百姓的悲惨,当时的他唯有独善其身,但却未尝没有兼济天下的梦想,否则也就不会有“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直到刘备出现,他意识到这是唯一有可能实现他梦想的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诸葛亮的梦想,是恢复从前汉朝的盛象,恢复光武中兴、文景之治时的汉朝,即便不能让昔日大汉的荣耀与安详重现在整个中国,哪怕在局部地区重现,也值得他为此倾注一生。他治下的蜀国,“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以至于“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他的梦想,也算部分实现了吧。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