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由蒋介石变常凯申看学术监督利器
中新6月16日电 香港《大公报》16日刊出署名文章说,络成为学术监督利器。事实证明,络监督比传统监督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成效更显著。络已成为最为有效的监督工具之一。文章摘录如下:内地各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监督乏力。络的诞生,对监督者无疑是福音。事实证明,络监督比传统监督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成效更显著。络已成为最为有效的监督工具之一。它被民众视为首选的监督工具,因为他们认为,上揭露或举报,成本很低,既能很快引起有关负责人对问题的关注,也能保护举报者自己。他们感觉络监督确实效果好,能最终达到监督的目的。显然,络凝聚起的监督力量,足以让监督者鼓起捍卫正义、公平的勇气,迅速地行动起来,也足以让违法乱纪的被监督者胆战心惊。 传统学术监督举步维艰 当下人心浮躁、急功近利者众多,极易助长学术浮躁,产生学术泡沫,学术监督刻不容缓。但它因此也成为一个难题。传统的学术监督常常举步维艰,成本高,效率低,收效甚微。幸运的是,络监督异*突起,它在学术监督方面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近来便出现了一个民监督学术的成功案例。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署名为“高山杉”的友以一篇题为《“门修斯”之后又见“常凯申”》的批评文章,再度“炮轰”中国学界。文章指出,中央编译出版社于2008年10月出版的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所著《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一书中,有几十处名字谬误,把费正清、林同济、夏济安等学术名人分别误译为“费尔班德”、“林TC”、“赫萨”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洋名,而最为荒唐的是,蒋介石(Chiang Kai-shek)也被改名为“常凯申”,引起上一片哗然。该民不禁质疑作者和出版社“是否太不珍惜清华大学和中央编译出版社的招牌了?”清华的学生为王老师犯这种低级的错误感到难过和遗憾,有的学生希望她能向公众道歉,同时出版社的责编也因监督不力而感到自责。应该说,民的挑错举动,让书的作者、清华大学和出版社都感到羞愧和自责了,络监督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次络监督,可谓一举多得,收效颇丰,既监督了学者的学术质量,又监督了出版社的图书出版质量,还监督了学术管理制度。这样的络监督将来应该越多越好。 络成为学术监督利器 血液病专家陆道培院士,日前向有关部门举报其弟子的学术不端行为,因对方反应迟钝,他不得不通过包括络在内的媒体实施二次举报。相关信息透过各媒体的广泛披露,相信足以引起有关部门的严重关注,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效率。 总之,络监督的巨大优势,意味着络监督的力量不可小视。随着络技术的普及、民的大量增加以及民众对络监督的普遍认可,相信未来自下而上监督的力量及内外部监督的力量,会因络监督的高效而迅速增强。络监督已走入各行各业,更成为学术监督的重要利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