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年少不懂小王子,读懂已是不惑年
TUhjnbcbe - 2023/5/15 9:48:00

本质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灵看,才能看得清楚。——《小王子》

年少的时候读《小王子》,是把它作为童话故事来读的,只觉得插画好看,故事优美,对小王子丰富的想象力和童心深表认同,但并未真正读懂它背后的深意。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真正读懂《小王子》已至人生不惑之年,故事引发了我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思考。

《小王子》虽然只有短短两万多字,却被誉为“每个人不可不读的心灵之书”。它被译成多种语言,在全世界拥有4亿多读者,阅读率仅次于《圣经》。

《小王子》是法国著名飞行员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代表作,他被法国人民视为民族英雄,在他逝世五十周年之际,他的肖像被印在五十法郎的票面上,这是和莫里哀、伏尔泰一样的待遇。

小说中“我”是一个飞行员,讲述了六年前因飞机故障迫降在撒哈拉大沙漠遇见小王子的故事。小王子住在一颗只比他大一丁点儿的小行星上,陪伴他的是一朵他非常喜爱的玫瑰花,但花儿的骄傲虚荣伤害了小王子的感情,于是他独自一人开始了宇宙旅行。

他先后到达六个星球,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最后到达地球。在地球上一只狐狸与小王子成为了好朋友,使他明白了花儿对他的爱,于是小王子想回到自己的星球与花儿团聚,最后,小王子在*蛇的帮助下离开地球。

《小王子》的语言简单优美,它没有“娓娓道来”地讲任何大道理,却充满了对人类生活状态的思考,一切关于人生的答案都藏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童话里。

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可惜的是,很少大人记得这一点

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的开头如是说: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可惜的是,很少大人记得这一点……小王子有着孩子式丰富的想象力和纯净的心灵,所以他对大人的世界充满了各种疑惑和不解。

他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会把“蛇吞象”的画看作是帽子,也不明白大人们了解一位朋友为什么更在意他们的年纪、房子大小、挣多少钱,而不是说话声音怎样、喜欢什么。

在小王子的旅途中,他碰到了一个目空一切的国王,一个爱慕虚荣的绅士,一个酗酒成性的酒*,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一个墨守成规的点灯人和一个足不出户的地理学家,他不断发出“大人们真古怪”的感叹。

小王子所不能理解的,其实正是大人们内心最庸俗、最空虚和最愚妄的部分,为了追逐所谓的权力、虚荣、金钱和事业,而失去了灵*和对生活的感知。

在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因为触犯了众神,诸神便惩罚他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然而,每当他用尽全力,将巨石推近山顶时,巨石就会从他的手中滑落,滚到山底。西西弗斯只好走下去,重新将巨石向山顶奋力推去,日复一日,陷入了永无止息的苦役中。

这个状态不正是我们成年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吗?起床、吃饭、上班、下班,睡觉……循环往复,直至生命终结。没有什么比这种无望又乏味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而我们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不断重复中,人生陷入荒谬和虚无。

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正如小王子对铁路上一列列追赶的火车的不解,那些旅客匆匆忙忙,可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在寻找什么。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疲于奔命,却未曾真正去享受和品味生活,我们无暇顾及路边刚刚吐蕊的小花、天边绚烂的朝阳、妻子漂亮的裙子和孩子可爱的笑脸。功利和欲望将我们彻底湮没,我们变得缺乏想象力、教条而又空虚,早已丧失了体味生活乐趣的能力。

生活需要仪式感,来使某些时刻特殊而有意义

小王子驯养狐狸之后,第二天去看它,狐狸说:“你最好在同一时间来,比如说,你在下午四点钟来,一到三点钟我就开始感到幸福了。时间越接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我就会坐立不安;进而发现幸福的代价。

可是,你如果想什么时间来就什么时间来,我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狐狸对“仪式感”这个词给出了清晰的解释,“这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使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变得闪闪发光,值得被铭记。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话题「为什么有些人需要仪式感?」

获得高赞的一个回答是:

人生于世,就像在一条漫长的暗黑河流里漂泊。而所谓的仪式感,大概就是人类于这河流上建造的闪烁的小灯塔。靠这些灯塔,我们才能标定我们的存在。

在我们的一生中,从满月抓周到毕业典礼,从婚礼宣誓到葬礼悼词,我们借助“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和敬虔,并赋予未来以期盼、祝福和全新的意义。

仪式感让我们更有意识地去感觉、珍惜生活中的特殊时刻,它带着神圣与庄重的力量,将普通状态与此时此刻划分开来,在这浮躁喧嚣的时代里,使我们重新获得对生命的专注、激情和期待,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作家村上春树发明了“小确幸”这个词,他说“如果没有这些小确幸,人生只不过像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他说他的小确幸是:

一边听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一边凝视秋日午后的阳光在白色的纸糊拉窗上描绘树叶的影子;在鳗鱼餐馆等鳗鱼端来时间里,独自喝着啤酒看杂志;闻刚买回来的“布鲁斯兄弟”棉质衬衫的气味,和体味它的手感;买回刚刚出炉的香喷喷的面包,站在厨房里一边用刀切片一边抓食面包的一角……

这些小确幸,其实就是对待生活的一种仪式感,它使庸常乏味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使我们的心境变得细腻而有诗意。

仪式感是对生活的深情。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桥段,而它何尝不是美在了仪式感?

黛玉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里拿着花帚,虔诚地把落花扫起来,装在绢袋里,写了葬花词,然后把花埋起来。

而如今,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仪式感。仪式感并非可有可无,它是一种精神礼仪,是我们对抗世俗的粗糙和消极的重要方式,让我们有能力细细体味生活。

给每天的日子增加一点仪式感,让那些注定要流逝的时光,在未来的某一刻,被重新审视之后,能郑重地被铭记。

“驯服”使彼此成为对方世界的独一无二

小王子和玫瑰花闹了别扭,他无法忍受玫瑰花的矫情和虚荣,比如,她明明仔细梳妆打扮好久,却说自己刚睡醒,头发乱蓬蓬的;她骄傲地说自己是和太阳同时诞生的,并郑重强调“我可不是草”;她矫情地咳嗽,要让小王子把她放在玻璃罩里……

玫瑰花的表现像极了纯情的初恋少女,美丽而又热烈,渴望爱与被爱,但是却用错了方式。她拼命以高姿态出现,想引起小王子的注意,她告诉小王子,她是世界上唯一的玫瑰。但她的高傲和做作伤害了小王子。

小王子离开的时候,她是想挽留的,但她终究没有低下头来,这就是我们年轻时候稚嫩的爱,愈在乎,心便愈敏感;愈敏感,便愈容易用错方式。小王子很爱玫瑰,玫瑰也很爱小王子,但他们却不懂得如何维系这段感情。一段稳定的关系,不仅需要激情,还需要聆听,需要理解、体谅和分担。

狐狸说,“如果你要驯服一个人,就要冒着掉眼泪的风险”,爱情就是这样让人患得患失,让人有了软肋,让人心里有了牵绊。

在小王子对爱充满怀疑和沮丧的时候,他遇到了狐狸,狐狸告诉他“驯服”在两人之间的重要意义:建立联系。“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小王子终于明白了他那朵玫瑰花独一无二的原因,明白了她和花园里那五千朵玫瑰花的区别。

芸芸众生中,相爱的两个人正是因为“驯服”从而在相互间建立了某种联系,使得对方从擦肩而过的路人成为生命中的唯一。正如小王子对玫瑰花浇水、除虫、挡风,倾听她的怨艾、夸口和沉默,在爱情中,因为我们为对方付出了关心、时间和爱,所以对方才是我们的独一无二。

实际上,玫瑰的原型正是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的妻子康苏艾罗,年圣埃克苏佩里在一个演讲会上认识了年轻貌美的康苏艾罗,认识不过几个小时,他就宣布要娶她,七个月之后他们就正式结婚了。

但因为两人性格迥异,对待生活的态度也不同,他们婚后的生活经常出现摩擦。康苏艾罗性子散漫、狂野,身边常围绕一群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圣埃克苏佩里也有自己的怪癖,喜欢过昼夜颠倒的生活。

圣埃克苏佩里埋怨康苏艾罗不在乎自己,从不带自己进入她的社交圈;康苏艾罗认为圣埃克苏佩里十分霸道,自己完全没有自由空间。他们彼此不信任,时常反唇相讥,长此以往,两人都有了出轨行为,婚姻亮起红灯。

康苏艾罗有严重的气喘病,就像《小王子》中的玫瑰会不停地假装咳嗽来引起小王子的注意,并不断地使小王子内疚一样。

康苏艾罗任性,爱耍小脾气,发脾气时总是口是心非,圣埃克苏佩里就在《小王子》里安排“玫瑰”说了些口是心非的气话。

年,圣埃克苏佩里执行一次飞行任务,之后就再也没回来,他像小王子一样离开了地球。直到44年后,他的飞行员手链被从海底打捞上来,上面刻着他妻子的名字。

《小王子》就是圣埃克苏佩里对妻子的情感告白。“你知道,那朵玫瑰就是你”,圣埃克苏佩里曾对妻子康苏艾罗说。尽管他们常有矛盾,彼此折磨,但她依然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为他“驯服”了她,她是他的玫瑰。

结语:本质的东西肉眼是看不到的,只有用心灵才能看清楚

在《小王子》中,小王子说:“我应该根据她的行动,而不是她的话来判断她。她对我散发芳香,她使我的生活充满阳光。我真不该离开她。我本应看得出她耍的那些小花招后面隐藏着的一片柔情。花儿是多么里外不一致!我当时太年轻,不懂得爱她。”

真正的痛,不在分手的那一刻,而在领悟的那一刻。直到这时,小王子才明白自己错过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开始对曾经年少无知给玫瑰带来的伤害产生歉疚,生出对玫瑰无尽的思念,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本质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正如玫瑰对小王子的爱,在傲娇和任性的表面下却深藏一颗炽热的心,只有用心灵看,才能看得清楚。

我们的一生,何尝不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却没有用心灵去感受它内在的东西,而这些内在的东西,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不至于迷失。

一如《小王子》这本书,语言简单而又朴素,但它背后却隐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生命真理,关于孤独、关于爱、关于成长、关于责任,都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少不懂小王子,读懂已是不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