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生日照刷爆全网仪式感,才是幸福家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店风用什么药 http://www.znlvye.com/m/

张书愿

早在半个月前,儿子就问我六一儿童节有没有礼物。

我当然不会让他失望,但孩子的外婆很不以为然:

“现在的孩子不得了,过什么节都要礼物,我们小时候,连自己生日都不知道过。”

外婆说的是实话,她是那样长大的,我也是那样长大的。

不过节,没礼物,似乎一样长得挺好,也没缺了什么。

但不能否认,多年以后我回望童年,那些让我记住的、回味的、感动的,多是些特别的日子。

比如过年,比如几周一次的大家庭聚会。

当妈后,我也明白了那些日子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们成了孩子的一种确定性期待,就像《小王子》中小狐狸对小王子所说的那样:

“你定在每天下午4点来,那么到了3点我就会开始很高兴,时间越接近,我就越高兴……可是如果你在不同的时间到来,我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期待……我们需要仪式。”

小狐狸所说的这种仪式感,其实就是一种确定性的期待,是孩子们都喜欢的小确幸。

别吝啬仪式感,幸福其实没有那么贵

村上春树曾说:

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没有小确幸的人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罢了。

但很多时候,仪式感被误认为就是花钱。

节日买礼物,生日办Party,这些可不就是钱堆出来吗?

其实不然。

并不是非得搞个隆重的仪式,才会有仪式感;

仪式感可以只是一个非常小的事件或小动作,但是它却能够让某一个日子,某一个时刻变得特别,跟其它时刻区分开来。

仪式感是一份郑重,也是一份期许。

礼物或者Party,有则锦上添花,没有也无伤大雅。

曾经在朋友圈看到一个特别动人的小故事:

一对收垃圾的夫妇,有一天一起骑着他们捡破烂的三轮车去幼儿园接女儿放学。

跟以往不一样的是,他们换了身非常整洁的衣服,把三轮车也洗得干干净净,上面还绑了几只气球。

女儿走出幼儿园时,一下子就看到了爸爸妈妈,她欢快地飞奔过来扑到他们怀里。

夫妻二人搂着女儿,笑着说道:“生日快乐!”

我很敬佩那对父母,虽然只是这样一个朴素的仪式,但却非常真诚地表达了对女儿的爱。

比起那些动辄上万的生日宴,这种温馨又用心的小仪式毫不逊色。

那些让我们感觉温暖的童年时光,跟金钱的关系大吗?

当然没有必然关系。

过年时,大人们围在一起包饺子的那种热闹温暖;

家庭聚会时,跟表兄弟姐妹一起玩闹的那种开心畅快……

那些原本只是一天、一晚的快乐,却因为确定可期,变得绵长而深刻。

我们都说,生在有仪式感家庭的孩子,特别幸福。

不是因为这样的家庭有多么富裕,而是童年那些零星的幸福,因为仪式感而扎根,成了孩子生命的主旋律。

仪式感,是让孩子更认真地生活

曾经看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小视频:

一个小女孩非得穿着园服写作业,父母觉得很奇怪,难不成你不穿园服,作业就没法写了么?

小女孩振振有词:站有站样,坐有坐样,学习要有学习样!

网友们都被逗乐了:

小姑娘说得没毛病,学习的仪式感满满。

我觉得孩子的父母应该高兴,小小孩童如此慎重地对待学习这件事,以后的成绩必定不会差。

很多名人对于自己的事业,都有着近乎执拗的仪式感。

《肖申克的救赎》的作者斯蒂芬·金在每次写作之前都会做一些特定的事情,让自己进入状态。

他会固定在8点—8点半之间坐下来,他的座椅、文件都会放在相同的地方,他用这样的仪式,保持着写作的热情,成就了许多部不朽的作品。

我们重视仪式感,其实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认真生活的态度。

小时候看到国外一些电影中,贵族们用餐时非常讲究。

菜式的编排、饮品的选择,餐具的摆放都要精心安排,而且每一餐都要正装出席,有的家庭用餐前还会祷告一番。

当时觉得不能理解,一顿饭而已,何必如此繁复?

后来看到德国作家洛蕾利斯的一句话,我就明白了。

他在《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一书中说:

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不是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

是啊,那些特别有仪式感的人,大多也是对生活无比热爱的人。

他们会在零点迎接新年的第一响钟声,会在家人生日和节日的时候送上蛋糕、鲜花和祝福,也会在出门时跟爱人亲吻道别……

这份认真生活的仪式感,赋予了生活意义,也陪伴着人们走过艰险,逢凶化吉。

二战时,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有个特别的犯人,在那些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他还不忘每天用玻璃瓶刮干净胡子。

他就是维克多·弗兰克,走出集中营后,他写下了《意义的呼唤》这本名著。

而支撑他坚持到被解救的,正是刮胡子那个不起眼的小动作。

一个小小的仪式,让他不沉沦、不放弃,终于等到了云开月明。

仪式感,是教会孩子爱别人的能力

去年疫情期间,爱尔兰一名小女孩的特殊生日宴会让大家羡慕不已。

因为不能聚集,女孩的父母便邀请孩子的同学们轮流坐车经过家门口,不仅鸣笛祝福,还隔空送礼物。

小女孩惊喜不已,原以为自己的生日会因为疫情没法举办,没想到变得如此有趣。

这种仪式感不仅让过生日的小女孩幸福满满,也让那些送去祝福的孩子,学会了如何去表达关心和爱。

而学会爱别人,是所有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

我相信那些乘着车去鸣笛祝福朋友生日的孩子们,一定也是被父母宠爱着的王子和公主。

这个浪漫的仪式,是他们送给朋友的礼物,也是父母送给他们的幸福。

因为享受过仪式感的孩子,才会去创造仪式感。

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分享过自己的一个故事。

从女儿圆圆两岁开始,每年都会在圣诞节的早上,她都会提前把圣诞礼物放在女儿的床头,并告诉她是圣诞老爷爷送的。

于是每年的圣诞节,成了孩子最盼望的节日。

当圣诞节终于快要到来时,圆圆就会激动得说个不停,猜想今年圣诞老人会带什么礼物过来。

圆圆渐渐长大后,关于圣诞老人的真相,大家已经“心知肚明”,但是父母的礼物依然会如约而至。

后来有一天,圆圆早餐上学时突然不想骑自行车了,要坐公交。

当时父母还不理解,结果晚上放学回家,她捧回了一大把康乃馨。

原来那天是尹建莉老师的四十岁生日,圆圆乘公交就是为了方便拿花送给妈妈。

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她都在看着。

也许当时没有什么反应,但是在教育这件事上,一定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当某一天,你的孩子也手捧鲜花,为你庆生的时候,你会觉得仪式感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吗?

所以,不要错过任何一个机会,让孩子在仪式感中被爱滋养,也能把这份爱播散开来,传承下去。

这不带有任何表演成分的仪式感,是发自内心的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恩。充满爱与仪式感的家庭,才能给孩子温馨幸福的童年。

——End——

作者:张书愿,洞悉人性的心理学爱好者。人生是一场用心的体会,愿你我都能甘之如饴。本文图片及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