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静
没有人会否认《小王子》是一部不论何时重读都会有新发现的好书,正如没有人会否认这个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小男孩比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大人都懂得多。
小王子懂得爱与信任。他的朋友小狐狸告诉他,爱是一种驯服,“你为你的玫瑰花花费了时间,才使你的玫瑰花变得那么重要……对你驯养的东西,你要永远负责”。
小王子为玫瑰和狐狸付出时间,玫瑰与狐狸在他眼中便独一无二,他也得到了狐狸和玫瑰的爱:“这就像花一样。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开着花”“即使快要死了,有过一个朋友也好么!我就为我有过一个狐狸朋友而感到很高兴”……
作者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笔下,小王子有着孩子般天真、纯净的视角。在小王子的眼中,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是直接、自然的关系,它们的价值并不由所谓现代文明和成人世界的功利与规范限定,就像狐狸告诉他的秘密:“用心去看才能看清楚,用眼睛是看不见本质的东西的”。所以,小王子能看懂飞行员童年时期所画的图画是“蟒蛇吞吃大象”,而非成人所认为的帽子。
小王子在星际流浪,遇到自以为是的国王、爱慕虚荣的人、颓废的酒*、沉迷钱财数字的商人、保守煎熬的点灯人、纸上谈兵的地理学家,这些人代表的是各类成年人和他们身上自以为是又可悲的陋习。
这或许是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在序言里要把这个故事献给大人的原因:大人们什么都懂,即使写给孩子们看的书也懂,而且所有的大人起先都是孩子,但可惜的是,记得最后这一点的没几人,“只有孩子知道他们自己在寻找什么。”
关于这些,因饰演电影《社交网络》中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而出名的美国演员杰西·艾森伯格有相似见解。艾森伯克也是剧作家与幽默小说家,其短篇小说集《吃鲷鱼会让我打嗝》中也讲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故事里的小男孩9岁,父母离异,他跟脾气反复不定的妈妈生活,妈妈经常带他外出吃饭,他便用写“饭店点评”的方式记录他观察的世界。
这个9岁的美国小男孩看到,妈妈以及很多成年人撒谎、刻薄。他同情他们是“生活中有忧伤心事儿的大人们”,他说大人们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去思考,想法却和别人越来越趋同,“因为你与别人生活的时间越久,你自己的独特的想法就越少,与别人的想法就越像,但孩子们是新人,所以,我们的想法仍然是更加正常一些。”
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与来自美国的9岁小男孩,他们都像镜子,纯净透彻,一面真实地映衬着成年人的自私、软弱、无趣与想象力匮乏,另一面则真切地展示着与之完全相反的孩童视野,那里丰富奇妙,藏着哲学、诗歌、梦想、宽容与勇气。
这些特质交融在一起,让人联想到国内首部3D科幻动画电影《昆塔:反转星球》,在这部即将于国庆上映的电影中,有一个叫“菠菜”的小男孩勇敢、冲动又有侠义精神,认定的事情不顾一切。
“电影的最后,菠菜在做一件事情,他一直往上飞,飞到开普勒星球的太空,从上往下把这个发动机给毁掉,非常有魄力,非常执着。他们之前寻找卡拉萝时也是这样,大家都认为没有机会,父辈都认为他们不应该去找,因为根本不可能找到,但是他一定要去找,这是很珍贵的东西。”
导演李炼喜欢这个情节,他觉得很多事情,比如一个人对世界的那种好奇与探求,实际上都是来自于“相信那个东西是存在的”,这样才有机会做到的,然而现实生活往往是令人惋惜的:尽管很多人口口声声说要抓住机会,但面对竞争时更多是轻易放弃,“很多小朋友很小就开始有这样的一种状态了”,孩子们的的相信与好奇会被早早地磨灭掉,然后慢慢地,大家都变得很没劲儿。
这也是李炼非常希望通过影片给观众传达“唯勇气不可夺”价值观的原因。《昆塔:反转星球》是“昆塔”系列第二部,电影海报上写着:“如果世界是公平的,还需要勇气吗?”他解释,这种精神说得通俗一点便是,很多时候你看上去没有路了,但如果你再坚持一下,可能就有路了。
面向孩子的动画电影情节不会过于复杂。《昆塔:反转星球》讲的是一个叫“开普勒”的外星球上的故事:贪婪的人类发现开普勒星后,疯狂开采该星的能源生物卡拉萝,使得开普勒星上寸草不生。男孩菠菜为了找寻最后一株卡拉萝,与小伙伴奶泡泡、嘎嘎意外卷入了一场惊天大阴谋,为了拯救星球,三个小英雄不畏艰难,最终凭借勇敢和智慧战胜了比自己更强大的敌人。
作为白玉兰最佳动画导演得主,李炼曾坦言,想把昆塔系列做成动画电影界的“星战系列”。要做到这一点,除开电影本身科幻色彩,具体的角色设定不可或缺。
《昆塔:反转星球》中几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男孩“菠菜”勇敢、冲动又有侠义精神,认定的事情不顾一切。女孩“嘎嘎”聪明善良,富有正义感,有点小霸道,在菠菜遭遇灵*黑夜的时候,她快速果断的成为团队的领导者。
奶泡泡说话奶声奶气,死心塌地追随菠菜和嘎嘎。以鸵鸟为原型的“P哥”则沉默寡言,大步流星,是他们三个的得力助手。此外,影片还新增了几个四只眼睛的“绿毛”,它们是“凡斯博士”的小跟班。
从情节上来看,凡斯博士在片中算“反派”,但导演李炼不建议这样称呼。他说整个“昆塔”故事的另一个重要理念便是去掉“好人与坏人”这样简单粗暴的二元化价值观,角色们没有绝对的善恶,好人与坏人都有他们各自的来历与缘由,这既是出于对孩子们多元世界观的引导,也是让每一个形象延展出“宽容”、“理解”等周边。这样一来,角色或观众也不会简单地用恨去解决问题。
“其实世界本身很多事情都是事出有因”李炼说,9月下旬在北京点映后观众互动,一个小观众的提问让他印象深刻,这个小朋友想知道被阻止“坏行动”的反面角色凡斯博士最后会回到地球吗?李炼温和地笑着,反问他是否希望如此,小朋友肯定地说“希望,因为他的家本来就在地球”。
另一位5岁小男孩的提问则让来到现场的科普界人士惊喜,他问“为什么在开普勒星上看到的猎户星座和在地球上看到的一样?”很明显,这是一个制作电影的大人们都没太注意的细节。点映时,孩子们都是在家长的陪伴下看电影。一位4岁的小女孩不太明白电影里说的“后悔”是什么意思,小声问妈妈,她妈妈便解释说“后悔就是对以前做过的一些事情感到不开心”。
李炼很喜欢这些小观众们的发现,也喜欢发生在观影中的亲子互动。身为父亲,他希望“昆塔”系列电影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进行感情沟通的一个点。“最初做故事设定时,我就希望它不是一个小孩自己看而大人爱看不看的电影,里面的一些情节其实也是在考验大人的一些科学知识,我希望大人会跟孩子一起看,讲给孩子听,一起交流。”
其中当然有他自己的经历与感受。电影中比较重要的一场戏出在嘎嘎的父亲身上,他说“从嘎嘎小时候起,我就希望她独立勇敢,可她长大了,倒是我越来越放不下,舍不得了”。
这几乎是李炼的内心独白。中国式父亲不太会跟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很多爱与关心是背地里默默发生的。他希望这部动画可以表达出父母尤其是中国式父母对孩子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