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灯塔男孩身处黑暗,心向光明,做别人的
TUhjnbcbe - 2024/2/27 8:47:00

有一颗星球上,住着一个小王子,小王子带着自由的梦想旅行,他在旅行的途中遇见了不同的“人”,然后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治愈了许多人。多年以来,我们为何仍如此热衷小王子的故事?因为他温暖,尽管他仍是一个小孩,却在尽心拯救这个备受创伤的“大人”世界。

《灯塔男孩》也是一个类似小王子的故事,同样以孩童的视角,来揭示成人世界的孤独、爱与希望。无论我们是谁,作为一个“人”,有着对世界最初的敏感,是淡漠的,是乐观的,是温柔的,同样,我们希望世界亦能如此回报。

九岁的男孩小吉尔莫是天真的,也是孤独的。孩童的世界单纯,也充满未知,你不知道他们下一秒会对你说出什么话,做出什么事。然而,小吉尔莫每一个行为和爱好中,都透露出奇怪。

他不像那些阳刚、调皮爱闹的男孩子一样,反而像是身体里住着一个小姑娘,喜欢穿裙子,喜欢仙女玛丽,并且梦想成为她那样的人。可他这样的梦想,却被班主任看出了怪异,怀疑他有心理问题而被请了家长。

我想起,小时候的我们也曾像小吉尔莫一样,怀揣着各种奇怪的梦想,却被人视作“怪物”,或者被认作“神经病”。80、90后的那些人中,有多少人看着金庸的武侠小说,梦想着当一个仗剑走天下、锄奸扶弱的大侠。那时总有人披着被单,站在呼呼大响的风扇前,像影视剧里那些披风飒飒的英雄。

然后,我们挨过父母的板子,甚至追赶两条街,挨过老师的嘲笑和同学的嘲弄。可那时的我们,就像天真纯粹的小吉尔莫一样,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世界,恣意欢乐。

小吉尔莫还没有遭受过成长的打击,而我们早在时日的渐进中,长成了曾经追打我们的大人模样。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日渐褪去了那个纯粹的表皮,换上坚硬的、抵抗来自外界恶意的外壳。在小吉尔莫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我们曾经失落的自我。

为何我们常常怀念“曾经”、怀念“童年”?还不是曾经美好、童年无邪?成长中所受的伤,从曾经的美好中,获得向前的力量。小吉尔莫是那样温柔又坚强的孩子,曾经的我是,曾经的你也是。

小吉尔莫是灯塔,守望着人性深处最真挚的一处。他活成了“光”,照亮行人,像他一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

科比走了,千千万万球迷为他落泪。他说,他所看到的从来不是球员通道的尽头,而是从里边跑出来的自己。我们看到的,也是他,活成了神一般人物的他,也是诸多球迷心中永远的“神”。

从洛杉矶凌晨四点走出来的偶像,发着光的人,走到了篮球世界的巅峰。辉煌、跌倒、崛起、落幕,他的一生,指引着多少人,无畏地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

在他四十多年的人生里,他以对生活的热情、对篮球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活出了真正有质量的生命。他活成了灯塔一样的人生,照亮了许多人前进的生命。他短暂的生命,发出光亮,让多少人觉得,生活即使灰暗,也要用力前行,用力发光。篮球给了他一个梦,而他又何尝不是给了许许多多人追逐梦想的力量?

他说:“我永远是那个把袜子团成球,把它投进角落里的垃圾桶的小男孩。”即使活成了千万人心中的神,却依然怀着赤子之心,感恩曾经的热爱和坚持。

有的人活着,是那个标杆,死后,依然是那座永远亮起的灯塔。

我们都喜欢治愈系的故事,并不是我们沉溺于美好的故事,而是圆满的故事让人治愈。不管现实如何,荒诞、可笑、谎言,我们都愿意在其间找到关于希望的蛛丝马迹。

如果有一个愿意用生命,来守望真相的灯塔,照亮千万人的内心,又何尝不是一种“有希望的结局”?

毛不易在歌曲《借》中唱道:“借一抹临别*昏悠悠斜阳,为这漫漫余生添一道光”。是啊,总有人在某时某地,为你的人生添上一道光,而你也可能在某个时间,为别人发出一道光。

我们生而平凡,却又是生而伟大。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敬畏,被尊重,因为每个生命都可能成为指引前行的“光”。

很多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悲剧”,我是同意的。《窦娥冤》是悲剧吗?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有人认为是。窦娥的身世和经历那么悲惨,冤情竟让六月飞雪了,这不“悲”吗?悲的。只是中国的故事里,总喜欢给人物留一个圆满解决问题的结局,或者问题可能得到圆满的空间。

或者可以说,我们喜欢带有希望的故事。有的人的生活早已千疮百孔,你却偏要让他接受很多可悲的事情,这无异于将他放在但丁的炼狱中煎熬。

我们说,需要给生活加点色彩,所以生活最好的模样应该是五颜六色的,而不是灰白黑的。来人间一趟不容易,看看美景,向往美好,总是不过分的。经历诸多的苦难后,我们贪念这些温暖的故事,亦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一个作者的文字和故事,能让别人的感到温暖和治愈,那便是幸事。

9岁的小吉尔莫,为何就能为我们带来治愈?他对喜爱仙女玛丽的坚持,对内心秘密的坚守,对身旁之人善良的姿态,都足以让小小年纪的他,成为一个闪闪发光体。

他有一颗纯净的心,爱着世间美好的一切。孤独、安静、守候,为了不让父亲担心,为了让老师们接受,为了朋友,他愿意用自己的“魔法”之力,来换取他们心中的安宁。

母亲是吉尔莫的灯塔,照亮了他九岁的生命,让他怀着相见的希望来等待她,哪怕他也许知道,她不在了。怀着希望的小吉尔莫,又成了别人的灯塔,照亮他人的生命。这其中就有他父亲的。

父亲在失去妻子,失去工作,又摊上这样一个古怪的儿子,心中忍受着离别和人生价值丢失之苦。儿子却成了那个给他光明的人,小小的吉尔莫守着秘密,就像一个大人一样,呵护着身边人脆弱的希望。

我们都想要看治愈系的故事,因为我们从中得到了平淡生活之外的安慰。在丧失希望,陷入黑暗之中时,这些故事,这些人物,曾以微博之力,照亮了你的生命。

在去年的青春热播剧《初恋那件小事》中,与男主角和女主角情感线相关的地点就有灯塔,在灯塔里,他们遇见、相伴、了解彼此。在那座灯塔里,男主梁又年守望着母亲的梦想,母亲就是那道光,指引着他前行的方向——学绘画、读建筑、进母亲曾经的项目组。那座灯塔,就是少年心中的指明灯,而优秀的他又是别人的指明灯。

当我们遭遇挫折时,渴望有一股力量让自己振作;当我们身陷泥淖时,希望有一双手拉一把自己。小吉尔莫受到很多人的呵护,大家都以为他过得很开心,当他陷在自己的世界里时,老师和父亲都觉得他有问题。

而他自己,却是清醒地看着为别人着急。在他写给妈妈的信里,他表达了对父亲的心疼,如果有妈妈在身边,父亲就不会那样悲伤了。他装扮成仙女玛丽,被父亲发现,打骂了一顿,可他却毫无怨恨。

参加表演前,他被雨淋湿了,身上穿着父亲的运动裤,长长地拖着走,裤子上还沾了泥土,狼狈不堪的样子。如此这般便算了,好不容易感到演出地,却被告知要取消他的节目。而舞台却给了他一束聚光灯,他站到了那束光下,讲述了那西亚的故事,父亲的故事,以及他内心深处最纯真的想法。他的话感染了所有人,包括他的父亲,原本反对他表演的父亲,走上舞台,和他一起完成了演出。

离开的母亲,本是他和父亲心底的痛,而正是这份无法弥合的痛,让他更加体谅父亲,愿意以小小的身体,来守护痛失爱人的父亲。

这就是小吉尔莫,天真快乐又孤独安静,像一个无言的灯塔守护者,坚守着人性最初的真诚与爱。

美国著名新闻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评论道:“你一边读着,想笑,又很想哭,还想把小吉尔莫紧紧抱在怀里,好像那是曾经遗落的另一个自己。”

你我从小吉尔莫的身上,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哪怕曾身处黑暗,却不忘心向光明。甚至,我们都曾单纯地以为自己能成为英雄,如果不能像奥特曼蜘蛛侠一样拯救世界,但可以像仙女玛丽一样给别人带来快乐。

《玛丽·波宾丝》是年上映的奇幻片,一个死气沉沉的中产阶级家庭,来了一个元气满满的仙女保姆名叫玛丽,玛丽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去面对挫折,克服困难,寻找快乐。

小吉尔莫想成为像仙女玛丽那样的人,一个女性,代替不在场的母亲,给父亲和身边人带去快乐和希望。他是那个平凡又纯真的灯塔守望人。

玛利亚医师在面对吉尔莫和父亲的背影时,想起一句话:“人类的思想就像生活一样,像是一座迷宫,让人迷失在其中,但有时又会带来一些从未想象过的东西。”

这句话何尝不是在告诉我们,无论人类的思想如何复杂,让人捉摸不透,但是却又在很多时候,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那个惊喜我想称之为“希望”。

文/当归

图/网络

1
查看完整版本: 灯塔男孩身处黑暗,心向光明,做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