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内在小孩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小王子》
从天真无邪的孩子,到带着面具行走人间的大人,我们经历了什么?
心理学家克里希那南达告诉人们,孩子的心,和大人的心,是不一样的。
每个孩子都全然脆弱地来到这个世界,却不曾了解这个世界有多么残酷。我们本真的心是纯真的、充满信任的、渴望爱的、放松的,这个时候。孩子的心只有一层:本质层。本质层的我们有一些原始的需求,需要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被接受的、被支持。
可作为一个弱小的孩子,必须依附大人才能生存,为了长大,很多孩子吞下了苦楚,把伤痛压在心底。孩子都或多或少遭受过被孤立、被忽略、被批评、被指责、甚至是被虐待的经历。即便养育者已经足够小心翼翼,但孩子还是难以避免会受到一些伤害,那些负面的感觉会聚集在内心第二层——脆弱层里。
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感受到,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人能完全照顾到我们内在最深处的需求。于是,我们带上了面具,开始扮演不同的角色,形成了防御,通过控制、苛求、报复、讨好等手段去进行自我保护。这就是我们心的最外层——保护层。
所以长大后的我们,心的结构有三层:本质层、脆弱层、保护层。随着年龄的增长,保护壳越来越厚,面具越来越多,人离本真的自我也越来越远。
尽管我们已经长大成人,可小时候积累的创伤却一直被压抑在内心深处,隐隐作痛。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受伤的内在小孩,那个小孩依旧停留在儿时带着创伤、没有被满足和安慰的状态。
在心理治疗领域中,荣格最早提出了内在小孩的概念,他在年首次出版的《儿童原型心理学》中探讨了儿童原型。如今,内在小孩是心理临床领域中被广为运用的治疗方法。
可很多人不敢去碰触内心的那些伤痛,因为他们知道,那些痛是刻骨铭心的。可若不疗愈,伤痛就会不断流血,消耗内心的能量。
真我心理的读者木子青梅说:“我感觉我就是延续了家庭的创伤,我想变得没心没肺,我只想活着。”
apple奶奶说:“人到中年,很多病就是亲人折磨出来了。”
V说:“我不想他们对他们无爱无感甚至不想和他们一起从来不联系不想和他们说话甚至不想看见他们我再也不会为他们掉一滴眼泪
最严重的时候,人们会后悔来到这个世界,我听到过一句令人心碎的对话:
妈妈对孩子说:“虽然很辛苦,但我不后悔做你的妈妈。“
孩子却说,“可是,妈妈,我后悔做你的孩子。”
被压抑的,只会更痛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阿德勒
原生家庭带来最深负面的影响,就是在我们的亲密关系里下一个“诅咒”。很多心里有伤的人会发现,一旦他们在感情里动了真感情,就会被伤的鲜血淋漓。
在感情里,我们常常犯相同的错误,重复爱上错误的人,在相同的情景里相互伤害。弗洛伊德发现,我们有种强迫的驱力,会在后来的重要关系中,重演幼年时期的关系模式。他称之为”强迫性重复“,故事会一遍遍上演,直到我们真的修通这个功课为止。
那我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当我们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中,我们会把无意识地把想要弥补小时候没有被充分满足的爱和安全感。比如任性地伤害对方去测试他会不会离开,比如想要得到对方时时刻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