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萨尔玛:改变摩洛哥历史的女人
“我们不仅有权利选择自己想嫁的丈夫,有权利选择自己想穿的衣服,更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这是摩洛哥王妃拉拉·萨尔玛说给当代女人们的话。
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萨尔玛一生都在践行。
早在萨尔玛念大学时,摩洛哥王子穆罕默德疯狂追求她,她这样说:
“对不起,我只能接受一生只忠于一人的爱情。”
要知道这句话的份量是很重的,因为在摩洛哥,一国之君是不可能接受“一夫一妻制”的。
摩洛哥的后宫文化也是举世闻名的。
历史上,我国皇帝子女最多的便是康熙皇帝,一生总共拥有50多位子女。
然而和摩洛哥的国王穆莱·伊斯梅尔相比,还是小乌见大乌。
国王穆莱·伊斯梅尔一生总共赢取多位不同种族的妻子,这些媳妇共给他生下位子嗣。
在这样的历史影响下,摩洛哥历代国王都是多种族王妃+多子嗣模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穆罕默德真的答应了拉拉·萨尔玛的提议。
穆罕默德是一名法学博士,在摩洛哥,是无数少女梦寐以求的“白马王子”。但他独爱拉拉·萨尔玛一人。
年,国王穆罕默德高调发布与平民女子萨尔玛结婚的公告,还修改了宪法,在全国推行一夫一妻制。
婚礼也打破了“只能在王宫内举行、只邀请王室成员出席观礼”的旧例,邀请全国各地对平民新婚夫妇参加“集体婚礼”。
拉拉·萨尔玛究竟何等优秀,能让国王举倾国之力博美人一笑?
年5月10日,萨尔玛出生于摩洛哥古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小学教师,有一个姐姐。
萨尔玛3岁丧母,外祖母把她抚养成人。良好的家教使她成为一个人见人爱、聪明美丽的女孩。
17岁初中毕业后,萨尔玛进入哈桑二世国王中学,在那里的高等数学班学习了2年,然后又考进了摩洛哥的一所著名学府学习计算机工程,成为一名“理工女”。
3年后,萨尔玛妮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在摩洛哥最大的私营企业“北非投资集团”当了一名信息系统工程师。
萨尔玛在公司里参与开发了一套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将公司的各种资源统一纳入系统管理,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和开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穆罕默德的相识,在一次私人晚会上,就像王子遇见了灰姑娘。
穆罕默德对长着一头红发、满脸笑意的萨尔玛一见倾心。
结婚后,萨尔玛一改王室女眷们从不抛头露面的做法,她不仅不戴面纱和头巾,更是落落大方地穿着被摩洛哥传统男性视为“伤风败俗”的连衣裙。
为拯救非洲艾滋病人四处奔走,参加各种慈善活动。为癌症病人成立了基金会。
依然没有忘记为提高摩洛哥女性地位而努力,她多次公开发表演说,为女性争取更加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年5月,国王夫妇的第一个孩子穆莱·哈桑王子诞生,并被立为王储。
年,这个不耐烦王宫繁文缛节的哈桑小王子曾凭着敏捷的“抽手神功”上过热搜。
接着,萨尔玛又喜添一女,被册封为拉拉·哈迪贾公主。萨尔玛和儿女嬉戏的场景,再一次拉近了神秘王宫和普通人的距离。
拉拉·萨尔玛热爱时尚,她大胆地用西式服装和摩洛哥的民族风情相结合,带动了新时尚。
拉拉·萨尔玛用自信端庄的姿态,让全世界看到摩洛哥女性的魅力,被许多时尚杂志评为“世界最美王妃之一”。
格蕾丝·凯利:她的人生之所以被描绘为童话,是因为它确实是童话
格蕾丝·凯利的标签,人生开始时是“美国影视演员”,结束是“摩纳哥王妃”。
爱尔兰、德国混血的她,拥有惊世的美貌。
格蕾丝也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上的是中规中矩的修道院学校,但她非常渴望能成为一名演员。
她的父亲曾获奥运划船金牌,母亲是宾州大学的体育教练,叔叔乔治·凯利则是剧作家,曾以《里格夫人》一剧获得普利策奖。
受叔叔的影响,格蕾丝13岁那就开始登台表演。
高中毕业后,聪明漂亮的她左右了自己的命运,说服父亲考入了美国影艺学校。
25岁,她即拿下了奥斯卡影后,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好莱坞巨星,再次主宰自己的未来,撕掉“花瓶”的标签,其实力与魅力令人炫目。
年夏纳电影节,格蕾丝·凯利应某杂志社的要求前去摩纳哥王宫拍摄大片,那时的她刚和摩纳哥亲王兰尼埃三世首次见面。
格蕾丝的优雅、美丽打动了王子。她的履历亦符合王子对王妃的期待。半年后,格蕾丝和摩纳哥亲王兰尼埃三世顺利订婚。
从奥斯卡影后蜕变为倾世王妃,成为世间传扬的“童话”。
在格蕾丝最后一部音乐剧中,她一直戴着王子送给她的订婚戒指,此后她永远告别了电影。
年,格蕾丝和兰尼埃三世迎来了他们的大女儿;
第二年,阿尔伯特也来到这个世界上;年,格蕾丝·凯利产下第三个孩子斯蒂芬妮。
年,以真实题材为蓝本的电影《摩纳哥王妃》在国内上映,从一届平民奋斗成王妃的故事,成为了奥斯卡最喜欢的题材之一。
她们有倾世美貌,但也有与美貌相匹配的聪慧和勤奋,摩洛哥和摩纳哥王妃的传说,正成为激励众多女性的“现实版童话”。
正如电影《摩纳哥王妃》台词所说:
“她的人生之所以被描绘为童话,是因为它确实是童话。”